查看原文
其他

警惕“为虎作伥”、“何不食肉糜”,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库 2022-08-23



警惕“为虎作伥”、“何不食肉糜”
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家
编辑:昭昭


有人说,中国经济学家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为虎作伥”式的“专家”,此类专家本身具有专业的学术能力,却没有基本的职业良知,他们主要为自身所在商业组织所处的行业,进行垄断和辩护;这类“经济学家”,通常唯利是图,没有学术操守,对公共事务不管不问,甚至从中破坏,只可称得上是金钱组织的雇佣兵。

第二类是“何不食肉糜”式的“专家”,此类专家往往深居高阁,缺少现实事务的实践经验,所以只能以哗众取宠、贩卖观点谋生。而其所说的观点和结论往往纸上谈兵,没有可操作性,长此以往,则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这两类经济学家,前者缺少作为经济学者的职业良知;后者缺少真正的学术内涵。

然而有一类经济学家不在此列,这一类可以称之为士人式的经济学家,其立场始终为国为民,且专业理论深厚,实践经验丰富,吴敬琏,就是这一类经济学家的代表之一。

他是为数不多的、还坚持对现实问题发言的经济学者。如今,吴敬琏虽然已过耄耋之年,却仍然继续发表他的警世通言。



▌“求真”的吴敬琏,“经济学界的良心”

吴敬琏在一次节目中说:“我的老师,朋友顾准说,要像一把冰冷冷的解剖刀那样去解剖这个社会的经济关系。”

作为中国最敢言的经济学界泰斗,吴敬琏主张维护市场经济,保护草根阶层生计,更是被誉为“中国经济学界的良心”

1988年“物价闯关”失利,局势陷入动荡,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再次被推向风口浪尖,吴敬琏公开捍卫“商品经济”的地位,并进一步提出“市场经济”的概念,坚持“目前出现的问题并不是路径的错误,而是市场经济改革不彻底所致”的判断。“为此,得名“吴市场”。

1997年,吴敬琏意识到法治的重要性,开始倡导经济改革必须和建立法治同步进行,他认为推行法治的市场经济是及其必要的。“吴法治”一时声名鹊起。
吴敬琏曾经也前往过新古典经济学的重地、比较经济学发源地——耶鲁大学做访问研究员。
此之前,他是中国社科院经济所副研究员,身份相当于教授,可去了之后才发现,由于缺乏经济学基本知识,他只好从本科生的普修课听起。

一年半后,吴敬琏的头发都开始发白了,但也收获颇丰。
在耶鲁的最后一段时间,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中国改革理论思想,其中最主要也是日后对中国改革路径设计影响最大的,便是他对“行政性分权”和“市场性分权”的划分。
而到了2001年,吴敬琏又卷入关于股市的论战。他在《财经界》撰文,指出改革既要警惕既得利益者的反抗,也要避免落入泥坑。

“中国老话就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市场经济它需要一个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关系,没有这样一种信任关系,靠尔虞我诈是发展不到现代市场经济的。”


最后,这场争论以吴敬琏获胜结束,2001年也被称为“股市监管年”。

吴敬琏曾说:“我虽然浑身是病,却还有一颗火热的心”

有读者评价他有 “胸怀天下,铁肩担道义的风范。”

权威学者评价他:“他不那么爱惜自己的羽毛,有传统知识分子的那种职业精神,要献身于事业。”

“求真”,这在时代浪潮之中何其困难,正因如此,吴敬琏为市场、改革、法治的呐喊,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都难得可贵。

然而吴老并不仅仅只是敢讲真话。



▌公共知识分子,吴敬琏的实践智慧

亚里士多德有过一个经典的智慧理论,即“实践智慧”。

“实践智慧可以在普遍性的层面运作,关注实践判断的真实性,以及构建行动的普遍规则。实践智慧还可以在特殊性的层面运作,将普遍规则应用于生活的具体情景,去确定正当的行动。”

而经济学界,拥有这种“实践智慧”的人少之又少。只因这类学者必须既懂经济学规律这样的“学问”,又具备理解现实,将规律运用于现实的“技巧”。

而吴敬琏先生,便是极少数具备“实践智慧”的经济学家,他曾被媒体称为“公共知识分子”。

通过他对经济学研究的学术成就,以及亲身参与改革40余年的经历,可以总结出在经济学领域,具备“实践智慧”的两个特征:

一:要有理论高度,既要懂得经济学的普适规律,又要不断探索前沿理论,这是吴老经受严苛的经济学训练并不断思索的结果,也是他屡获中国经济学界最高奖的原因;

二:要有实践经验,深刻理解现实,把正确的理论,通过正确的做事方法,落地为现实,而这必然需要有长期对经济事务的参与和实践的支撑。


在中国经济改革开放40年的过程中,吴老始终置身事内,通过亲历改革难点与痛点、理解体制规则、参与高层决策,从而设计出一条阻力最小,使得正确理念能够落地为现实的方法。

直到2018年,他将一生对中国经济的思索写成《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

这部书,是他的“实践智慧”的集大成之作。



▌实践智慧的结晶,《中国经济改革进程》

在《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我们发现,40余年的改革进程,之所以既充满了理想主义,又在市场化改革领域能够切实推进,首先是因为官商学界强烈的改革共识。

其次是因为改革的智囊,如吴敬琏、厉以宁、周其仁、张维迎等人,以及改革的决策者邓小平,都具备“实践智慧”:知道“正确的事”,更知道怎样才能“正确地做事”。

正因具有“实践智慧”,因此吴敬琏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一书,才能具备其他作品所不具备的三种独特价值:

1.史料价值:吴老对改革全过程的亲历,以及对政治、经济的实践,使他获得了丰富的“意会知识”,因此他的写作既能高屋建瓴,又充满了细节,为今天的读者理解经济改革,补足了必要的上下文语境——这既是深刻理解任何一件事都必不可缺的“意会知识”,也是其他著作不能提供的价值。

2.为改革开放立传:过去四十年的改开,塑造了中国今天的面貌,吴老作为具有“实践智慧”的,改革的亲历者,自然最有资格撰写这段历史,且市面上也很少有人能像吴老这样为改革立传,因此这本书更显稀缺。

3.镜鉴当下,看清未来:《中国经济改革进程》将“统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在社会思潮、利益博弈、权力较量等领域的五次缠斗,作为40年经济改革进程的一根主线。透过这一主线不难发现,市场改革所遭遇的波折与倒退,要么是因为偏离了经济规律,要么是因为用错了方法。所以,无论是放眼过去,对四十年改革成败得失进行总结,还是对中国经济未来改革的方向和方法进行展望,这本书提供的价值都远不止于当下。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吴敬琏《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这部作品。除了阅读体验上佳,书籍本身还很稀缺,点击下方链接,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周其仁:要是跑不赢,大麻烦在后面

周其仁:中国经济的唯一出路

企业家VS大数据:信息时代计划经济可行吗?

最洞悉人性的30句经济学名言

破坏搞得越多,经济发展越好?

他用“泣血般的嗓音”为中国的改革发展之命运鼓与呼

张维迎|价值观的冲突会给企业家带来很大的挑战,企业家只能好自为之

吴敬琏:对四十年改革的三个反思

不懂中国经济的改革历程,便读不懂当下现实与未来大势

理解当下中国,为什么一定要读吴敬琏

张维迎:好经济学家与坏经济学家的区别只有一点

越是经济陷入最危险的边缘,越需要洞察中国经济的本质

周其仁:改革的真正逻辑

看错世界,要倒大霉:改革开放背后的财富密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