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书能出简体版,幸!

高华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就是推荐我们读他。
在台湾,他的名字家喻户晓、无人不知,他就是王鼎钧,被台湾媒体称为“一代中国人的眼睛”。
鼎公已97岁高龄,人到晚年,耗尽17年,完成四册大书:《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写尽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它是中国现代史的侧记,也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鼎公借凯撒的话来表达自己对这近一个世纪激荡的观感:“我来了,我看见了,我也说出来了!”鼎公看到的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而他对此已然大彻大悟,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的心态面对。他洞彻人生和人性,但不否定人生和人性,他永远坚持纯洁,但绝不是天真。真乃智者。

抗战时期,王鼎钧先后在日军占领区,和抗战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他成了国民党宪兵,看见了国民党最巅峰状态,后来沦为了解放军俘虏,在解放区生活;1949年后,他来到台湾。一生经历过对日抗战、国共内战和国民党的白色恐怖。

这段堪称20世纪中国百年史的博大题材,能真实呈现,就殊为不易,而鼎公的文笔,以“崛起的山梁”著称,以格局和气象见长,更让这部书洛阳纸贵。


三联书店总编辑李昕说,“这部书,简直是可遇不可求。我们当即决定加入版权竞争。同时,我承诺,尽最大努力保持作品原貌不变。”
这才有了这套书的大陆版。幸!
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书中的许多细节呈现,让人如临其境。

抗战中后期,日军在沦陷区边缘设置长长的封锁线,严格检查过往行人。沦陷区青年试图超过封锁线到大后方去。检查哨所的伪军,很容易识破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青年学生。一位女学生眼见前面很多学生因编谎话而受阻,情急生智,在伪军上校耳旁悄悄说了一句:“我们是到阜阳升学的学生”。没想到伪军上校听了这句实话,很是爽快:你早说这句话,不早就过河了吗!王鼎钧的观察是,伪军上校这样做,为的是证明他也是中国人,表明他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书中还描述了这样的“故事”:国共内战时期,有一段时间在部分地区形成拉锯战。在拉锯的地区,一个村子有两个村长,一个村长应付国军,一个村长接待共军;一个小学有两套教材,国军来了用这一套,共军来了用那一套;一个乡公所备有两幅照片,一张蒋先生,一张毛先生,国军来了挂蒋像,共军来了挂毛像,有时拉锯太快、太频,乡长只好做一个相框,正反两面,一面蒋,一面毛,随时可以翻过来。

诸如此类的细节场景,十分鲜活地再现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一般档案文献与官方正史中很难见到,非亲身经历者很难想象出来。正所谓真实的历史比小说更精彩。

林达:鼎公是我最喜欢的中文作家。
陈丹青:最近天天读台湾旅美散文家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好看极了,生怕读完。
席慕蓉:谁在告诉我们真话,谁在告诉我们每个人真实的心理所受到的伤害,那大概只有王鼎钧这4本书。鼎公一点一滴的把“历史上最大的骗局”给我们解开。我们不能够明白的问题,父母不能讲的场景,都在他的书里出来。
王奇生:大人物的回忆录难以见小,小人物的回忆录难以见大;史学家的回忆录常常重实不重文,而文学家的回忆录又常常重文而不重实。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兼得其长而避其短。
隐地:他的书给你大智大慧,随时随地给你启发。我碰到最大困难的时候,就想知道鼎公怎么说。他让你好像在没有路走的时候,看到他的书,有路可走。
亮轩:《昨天的云》,写他的童年和家乡。《怒目少年》,写他抗战逃难的初期。《关山夺路》,写国共内战,所见所闻,所受到的刺激,精彩绝伦,你才知道什么叫国共战争。我们都人云亦云了一辈子,读到王鼎钧才算打开我们的眼睛。《文学江湖》写他在台湾被特务折磨的经历,我们才知道什么叫白色恐怖。各位,教科书都扔了吧,好好读王鼎钧的回忆录,比什么书都有用。
为此,诚挚推荐“王鼎钧回忆录四部曲”,读懂中国的过去,看清中国的未来。这套书不见煽情,不见呐喊,平心静气,却触及灵魂,这样的文字,别处看不到。
●最真实的历史:融合微观的自传和宏大的历史变迁,没有枯燥的说教,只有个人活生生的经历。
●经典稀缺:大陆非常缺少这类完整记录中国现代史且文笔绝佳的作品,数次上架,数次断货,口碑极佳。
力荐你读读这套书,感兴趣的书友,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