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库 2022-10-04

日本侵华初期,国民党还不能对日宣战。

为什么?日本在东亚的侵略目标,未必说就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相反的,正因为中国古老落后,可以掠夺的现成物资太少,急功近利的日本,虎视眈眈,他们还可北进苏联,南进东南亚。而此时的中国,已经弱得不能再弱了。

所以,中国搞个“合纵”“连横”,扳回局势,也未可知。然而,张学良来了!!!

“西安事变”一爆发,伺机而动的契机一纵即逝。接着“卢沟桥事变”随之而来,我们回避不了,只好单枪匹马,赤膊上阵了。

在捉蒋前夕的东北干部会议里,几位比较成熟的将领问张学良:“抓住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张少帅说:“捉了以后再说!”

事隔两周,弄得地球倒转,举世哗然,少帅又主动把蒋送回南京去。杨虎城、周恩来等闻言大惊,群问放掉蒋介石以后,下一步怎么办?

少帅答:“放掉以后再说!”

两个“再说”,不但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也改写了世界近代史。

▲“西安事变”时群众游行

以上选自唐德刚先生《从甲午到抗战》。这本书夹叙夹议的讲述是甲午年的第一次中日战争和14年的抗日战争。唐德刚深入“西安事变”、“汪精卫投敌始末”、“日本侵华罪行”等历史实情,带读者反思两次中日战争里中国之得失。

“西安事变”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拐点,若无西安事变发生,中国近代史极可能改写,整个亚洲情势,乃至当今世界的情势,也将大大不同。看清历史的逻辑,方能看清当下的世界,然而西安事变的真相究竟如何,始终难有定论。

张学良是西安事变的主角。蒋介石在世时,那是禁忌;等到蒋殁世,好不容易张学良结束软禁,也动念想写一本口述历史,并因缘际会主动找到唐德刚口述历史。

▲右:张学良,左:唐德刚

唐德刚写的历史多是像这样,根据历史亲历者的口述编写而成。口述史,不是录音机一录,整理出文字这么简单,十分考验人的功力。他对“西安事变”,对张学良,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的人物都有极其深刻的见解。
 
他写自己的老师胡适,如张鸣老师所言,“好看的是注释。有解释,更有点评,恣肆汪洋,好看煞人”。史学界甚至风行“先看德刚,后看胡适”之说。
 
他写李宗仁,“李有时信口乱讲,直接这样写出去要被别人笑死的”。所以李敖说,“幸亏李宗仁身边有一位高明之士指引与协助,才能完成《李宗仁回忆录》这种名著”。这本书也是可以藏之名山、传之不朽的。
 
在史学界,唐德刚的文风独一无二,文笔数一数二。半文半白,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中国文学史的权威夏志清教授评价他是“当代中国别树一帜的散文家”。


好看的历史叙述背后,还必须是力透纸背的历史哲思,才能成为不朽的史作。他的“历史三峡”,以及全书随处可见的夹叙夹议之史论,正如梁文道所说,起到了一种“照明的作用”,“为暗雾笼罩的前方照出依稀可辨的轮廓”。
 
正因此,唐德刚先生的民国史著一度脱销,一度被盗版,还一度出版艰难。
 
余英时悼念其师钱穆,称其“一生为故国招魂”。唐德刚对故国的情感,也许不比钱穆激切,但也可为“历史”招一招魂。
 
唐德刚先生的这些妙论横生的历史著作,打碎了多少读者被长久禁锢的头脑,唤醒了他们对历史以及对未来的兴趣。唐先生驱散了极权主义的幽灵,招来了自由主义的新魂。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唐德刚作品集”: 对于专业人士,唐先生的作品是专门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对于普通读者,也能从唐德刚先生的历史中,看到不一样的中国近代全貌。
 
当下唐先生书写的历史今天很多内容仍处于“禁区”,出版不易,而且很多作品一度绝版,一次性集齐不易。

张鸣教授说:在读唐德刚之前,从没想到历史还能这样写,如此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却又不乏生活场景,实在是叹为观止。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购买收藏“唐德刚作品集”。


▍延伸阅读

唐德刚如何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唐德刚:康有为以他那一点点西学常识来搞变法维新,真是蚍蜉撼大树

假如当年台湾失守,蒋介石宋美龄准备逃往哪里,谁也没猜到

大揭秘!蒋介石一生的四大疑团

史迪威眼中的蒋介石

当下台湾问题,短期内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

颠覆定见,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真相|力荐这本台湾学者的中国通史杰作

越预判越错判:历史没有剧本,只有意外

历史的三个层次:真相、见识、人心

历史如毒品:智者用其医病,愚者用其自嗨

史迪威眼中的蒋介石

民国的政治逻辑:历史难以超越时代的逻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