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但他一定恨沈志华



上帝爱谁我不知道
但一定恨沈志华
文:酷玩实验室   编:木叶

很多人都听说过沈志华。但是,知道沈志华的人生经历有多传奇的,却着实不多……


▌曾经的沈志华,
大概是运气最差的人

这人从小就一个梦想,那就是搞学术。他学习门门第一,去考清华,却因为成绩太好落榜,于是他就安安心心当良民,却又被诬陷杀人,无奈下海经商,一不小心成了,中国头号黄金贩子,最后回到了学术的原点。

真的,我都想分点运气给他。

事情要从1950年说起,那一年,沈志华在北京出生了。这孩子从小就有一个爱好——读书,但是在芸芸众书中,他最偏爱一本叫《科学家谈21世纪》的书。

要知道那个年代,中国还是手工业时代,这书里讲的全是40年后的事情,没错,高科技:“人类将怎样生活?怎样深入地下、海底去开矿?机器人怎样管理整个工厂的生产?”

这就好比你让我去想,2060年的中国到底啥样。坦白讲,小编我都想不出来,再看当时的沈志华,还是个小屁孩,这么早就开始畅想21世纪了你敢信?!

这本《如来神掌》一般的书,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一颗种子——长大后我也要当科学家!

你别说,沈志华还真的聪明,小学门门满分,初中更是成功进入北京四中——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学校。这就意味着他一只脚已经踏入了清华的校门。

但是再回头看看他的出生年代,1950这四个数字仿佛变成了四个大字:“生不逢时”。因为他一毕业就赶上了文革。



▌上帝点名
科研梦戛然而止

清华上不了,学术搞不成,无奈的他跑去当了个海军空航兵,专门负责修飞机。这份差事咋说也和工程师搭个边,勉勉强强算“半个科学家”。沈志华逐渐陷入痴迷——在那会的大环境下,别人忙着背《毛选》,他却冒着被批斗的危险躲在小黑屋里看小黄专业书。

他的专业能力,像乘坐神州十一号一样,蹭蹭蹭向上飞升。才19岁,他就当上了机械师,和部队的砖家平起平坐。时间一长,就连师长都对他青睐有加,拍着他的肩膀说:小伙子,你是中国航空兵的未来新星!

那个年代人才稀少,受到鼓励的沈志华心里美滋滋地。于是,他一有时间就全身心扑在业务上,废寝忘食。

只是没想到,当兵第三年,沈志华的霉运再次到来。有一天,指导员突然宣布他复员的消息,就是要他离开部队。沈志华懵逼了,他一度以为自己这辈子生是部队的人,死是部队的死人。他的字典里就没有“复员”这个词儿。

沈志华心里既不解又委屈,三年来他苦心孤诣,见着发动机比见着妈还亲,如果自己要被复员,那配留下来的人,一定所剩无几。

指导员看着他懵逼的样子,也暗自心疼起来,只能松口留下一句“这件事我不能告诉你原因,但你在部队是没有前途了”。

听到这样的话,沈志华一个七尺男儿,哇地一声哭了出来。委屈啊,气愤啊!梦想戛然而止,他却连为什么都不知道。

那阵子,他心烦意乱,每天借酒消愁,一难过就跑去停机坪上,扑在飞机上失声痛哭。这心爱的小飞机,再也跟他没关系了。

而沈志华的悲伤,不能撼动军令一丝一毫。他只能拎着行李,从海军空航兵的佼佼者变成了发电厂的工人。

后来,沈志华才知道这次复员居然是因为有人揭发他曾杀过人,但是沈志华根本没有......他费心费力找到举报人,又专程去见了他。没想到那人的答案却好像是在开玩笑——我不认识你啊,我就是为了立功,随便写了个名字。

无法想象,沈志华当时有多么崩溃。不明白,为什么倒霉的总是他,随便写个名字都能随便到自己头上。



半路杀出个张铁生
沈志华魂断清华梦

但是日子还是要过,复员后的沈志华,只能乖乖来到了发电厂。

在发电厂的日子,沈志华的工作是修磨煤机。磨煤机里到处都是残存的煤粉,每天工作完成后,他满身满脸都是黑乎乎的煤粉,就连吐出的口水都是黑乎乎的。

沈志华做着发电厂的工作,但是他心里还是委屈。他时不时就会想到童年的那本书《科学家谈21世纪 》,科学家的梦挠得他心痒痒。

于是,在这样恶劣的工作环境下,他每晚下了班,都要虔诚地把手洗干净,然后拿出自己数理化的课本,一道题一道题进行演算。每次演算完,就将草稿纸堆到房屋一角。两年过去,他的草稿纸叠起来居然比椅子还要高。

终于,机会来了。1973年,全国搞了场大学入学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公布成绩时,他四门科目门门第一。就连大家连题都读不懂的数学,他都考了满分。

看着这样的成绩,所有人都惊呆了。这个平时不善言谈的小伙子竟然是个学神!就连清华的老师看了这个成绩,都忍不住夸赞他,恨不得立马挖他做自己学生。

兜兜转转这么多年,总算对自己有了个交代。就在他收拾行囊准备去清华报道时,突如其来的一条消息,让他彻底懵了:“总分只有15分的张铁生,获取了这次清华的名额”。

曾经春风得意的张铁生

原来,在1973年那次可以说“流产”了的高考中,有一个叫张铁生的辽宁“知青”,啥也不会,但整词儿倒是一套一套的,考理化时索性破罐破摔,利用答卷的“闲暇”时间在卷子背面写了《给尊敬领导的一封信》。

信里,他不仅夸了自己在农业生产中的刻苦努力,还顺带diss了一把那群经常学习的,说他们是不务正业、逍遥浪荡的书呆子。这封信传到了厂领导那里,领导一看心花怒放,说这才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啊,于是一拍桌子将清华的名额给了他......

而他们眼中的书呆子,不就是门门考第一的沈志华么!就因为这样一封信,厂里对沈志华进行了批判,他们说他不安心当工人,不安心做无产阶级,非要往臭知识分子圈子里面钻,走白专道路。听说他还在学英语,干脆给他扣了个崇洋媚外的帽子。

沈志华就这样以门门第一的成绩,与清华失之交臂。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坎坷,沈志华甚至开始怀疑人生。落得这么惨兮兮的下场,也许从一开始就不应该想当科学家。于是,他将理化书撕得粉碎,气急败坏地说:我要去搞清楚共产主义到底是怎么回事!

为了迅速搞懂这个体制,他没事就往图书馆跑,哪怕在文革打压知识分子时,他也始终不改初心。



▌努力没有白费
灾祸却总是从天上来

好在文革很快结束,次年中国恢复高考。他居然同时考上了新华社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日报》还把他当作自学成才典型,在头版进行了报道。最终,他选择就读社科院。

可以,这很ok,只要坐等通知书就不会有什么幺蛾子了。但是沈志华却没控制住自己,他心想既然研究社会主义有用,那我干脆再深入研究下吧!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目的是解释一下,为什么我们总是要左倾。

只是文章写完了一天、两天、三天......时间过去了好久,录取通知书却一直没送来。

这会儿,他才知道当时社科院的副院长邓力群,看到了这篇文章后心态产生了微妙的变化......他觉得沈志华和他们的政见不同,这种人可不敢要,干脆将他的录取通知书给扣了下来。

但是沈志华再也不想接受命运的摆布,想到要与社科院失之交臂,他急坏了。直接冲进了邓力群家里,将这段时间的研究所学一股脑全吐露出来了。

听完他的阐述,邓力群对眼前这个小伙子刮目相看,心里想着只要你真有才能,好好学习,为国家做点贡献还是可以的。就这样,他终于拿到了通知书。

好不容易能做自己心爱的学术,沈志华干劲十足。不到三年他就在《世界历史》《社会科学战线》上发表了八篇论文,堪称学神级人物。

这样的成绩,毕业时评个优秀毕业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但是厄运会迟到却永远不会缺席。

离毕业答辩还有16天,一群警察突然冲进了他家,将他直接铐走,说他泄漏国家机密,被判处两年有期徒刑。当时沈志华的内心就是,你看我像国家机密么...

真犯罪也就算了,然而实际上是美国在纽约抓了名中国人,说他窃取了美国不少机密文件。听闻这个消息后,中国人急了,既然你们非说抓住中国间谍,那我们干脆也来抓个美国间谍吧。于是,一位在中国教书的美国博士华丽丽地躺枪了。

不巧的是,沈志华曾给这位美国博士看过不少社科院的内部杂志。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沈志华又有什么办法,只能乖乖开始了自己的牢狱生活。



▌监狱的图书馆
在他的床铺底下

牢狱里的生活又能怎样呢,除了望着窗外的空气发呆,就是放风时对着门口的小草说话,沈志华心里苦啊:怎么我的生活就这么惨兮兮?

他靠在一旁的墙上思索着,我今年才32岁,难道我这一生就只能这样了?

藏在心里多年的学术梦想一下子涌上来,沈志华想先把还未定稿的硕士论文给写完吧,要是条件允许就写成一本书吧。

说干就干,监狱里没有笔,他就用牙膏皮写字。没有纸,他就在《列宁选集》的边上记下自己每一点思考。需要专业书了,他就让家里人送来。

监狱地方小,送来的书没地方放,他就将书压到床铺底下,时间一长掀开床铺满满当当全是书。那会儿人们都说,北京第二监狱的图书馆就在沈志华床铺底下。

靠着这股子劲儿,不到一年时间,沈志华就在监狱中完成了长达40万字的《新经济政策与苏维埃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详细讲述了20年代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

1984年,沈志华刑满出狱。不管他有多牛逼,毕竟是进去过的人啊,没有单位敢要他,社科院也没法给他补发学位。

走投无路的他,只好干起了摆摊做生意的个体户,后来,又选择南下做生意。

可是他居然还没对科研死心。离开北京时,他去了趟社科院,专程和导师告别。他含着眼泪对导师说:我现在真的是走投无路了,只好离乡背井,暂时放弃学问。如果有一天我沈志华能赚到钱,就一定还回来跟您做学问。

就这样他开始了自己的南下之旅。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没有地方住,他就住在人家门厅里。没有公司要,他干脆给老板拎包。四处漂泊的日子里,他尝尽了人情冷暖。直到找到份稳定的工作,月薪700元。

生活看似稳定了下来,他的日子也没那么窘迫了。这时,他听说社科院的同学要出一套书,没有人审稿,他想了想,立马放弃了现有的工作,飞奔回了北京。

人们说他傻了啊,被学术坑了那么多年,怎么还一有机会,就头也不回地扎进去呢?可他却不觉得苦,没钱吃饭,就啃方便面,钻到一间小屋子里,没日没夜的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竟然编出了近2000万字,整整62本书。

眼睛都快看瞎了,可他觉得没什么,他心里想着:这或许是我最后一次重回学术界的机会了。

凭着这股子韧劲,这套书很快编完了,他兴冲冲地跑去各大学术机构,希望能讨来一碗饭吃。可是,他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学术机构,低三下四的看人脸色,得来的都只有这一个答复:你有污点,没档案,没职称,我们不能要你。




▌“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的学术梦想

天要亡他,纵然他再想做学术他又能如何?他灰溜溜的重回南方,做起了外贸的生意。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批做黄金的朋友,干脆入了他们的伙。

可贩卖黄金需要正规批文,不然就算走私。于是,他通过各种渠道,见到了北京市黄金管理局处长,跟他讲述了自己这些年的遭遇。

处长问他:你为什么要走贩卖黄金这条路呀?沈志华坦诚地说:我就想赚点钱,以后有机会了,还能回去搞学问。处长感动了。在那个年代,这么潜心搞学问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就这样,沈志华拿到了批文。

批文来之不易,他每个月都要飞几次北京进货,每块25公斤的金砖,每次背两三块。那一年,他一个人就做了有半吨的黄金。以至于黄金界的人都称他为“中国头一号黄金贩子”。

就这样,凭借一点一点的积累。今天多几千,明天多几万,他的黄金业务风生水起,很快赚到了第一笔钱,一下子成了百万富翁。

已经走上人生巅峰,旅个游放个风不好吗?可他这个人啊就是轴,在监狱时穷困潦倒要搞学问,眼快瞎了也不放弃学问,现在有了钱还是忍不住去搞学术。

怀揣着年少时的梦想,1991年,沈志华回到北京,成立了一个文化公司,接着,又拿出一笔钱设立了“东方历史研究出版基金”,专门资助学术著作的出版。看到研究者们甘于寂寞,他就像看到当年的自己,他还自费为他们举办高层学术会议。

很多学者出不起往返机票,担心他们因为穷不能来,他就放话说:与会学者们的住宿、伙食,会议所需的经费和资料,全部由我来承担。于是,一项项文化活动就这样,在他手里操办起来了。

到目前为止,他的基金会已资助出版了64部史学专著,资助费用高达上百万。每年他还拿出十几万,资助中国史学界各种各样的学术会议。



▌幸亏有他
才得到无价的苏联档案

然而,只是开开会出出书,沈志华是不满足的。90年代那会儿,俄罗斯局势混乱,苏联档案解禁,可以开放给外国人复印。

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对中国来说,可是笔宝贵的财富。沈志华心动了,他提出了“抢档案”的想法。可苏联的档案,复印一页就要2.8美元,成千上百页的复印下来就是天价啊,没有研究所肯拿出来。

沈志华急了,一旦这次错过,可就再也没机会了。于是,他与社科研究所商量了下,联手成立了“苏联历史档案集”课题组,组建了《苏联历史档案选编》编委会,他还拿出140万人民币,准备去俄罗斯复印档案。

可按当时1美元=8块人民币来说,沈志华的140万人民币,也就不到二十来万美元而已,又能复印多少资料呢。

沈志华的经商经历派上用场了,他带了几瓶酒,走访各研究所,专门找苏联研究学者喝酒,喝的迷迷糊糊之际,哥们间的感情也上来了。沈志华抛出正题,我想弄点儿你们苏联的档案回去,麻烦哥哥们帮帮忙,给我整点复印件呗,再给每个人手里塞上300美元,这事儿就成了。

就这样,他以极其便宜的价格,复印到了苏联第一手资料。

1996年至2002年间,在他搜集的解密档案中:有关中苏关系档案(1921-1991)22卷,约4500页;有关朝鲜战争(1948-1953)17卷,约3400页;有关苏联与朝鲜关系(1945-1960)9卷,约2000页;有关苏联历史(1917-1991)27卷,约5500页。还有已经译成中文出版的,有关苏联历史的俄文原件33卷,约7000页。  

有了这些一手资料,沈志华开始了档案的编写工作。历时7年,3000多个日日夜夜,终于将一套34卷的《苏联历史解密档案选编》编写完成。它是我国编译出版的第一套大型外国专门史资料集。
除此之外,《中苏关系史纲》《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等一系列图书也出版了。

他编写的这些档案,得到了学术界极高的评价,甚至有人这样认为他的做法,就像我们的祖先在《史记》《三国志》中所做的那样,直面历史,不为尊者讳。即便是敌人,也客观冷静地分析,并给出恰如其分的肯定。

还有一位知名世界史专家说:“有了这批价值连城的档案,不仅苏联史要重新认识、重新书写。对20世纪世界史和国际关系史都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价。”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批史料,修正了不少史学界的错误观点,澄清了许多历史悬案。我们现在对朝鲜战争的了解,许多都来源于他的这些史料。

怪不得人们都说,他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历史。

不过,事情到这儿并没有停止。他还把这批来之不易的档案所有俄文档案副本
,免费赠给北京大学图书馆、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供所有人自由查阅。

他用了整个前半生倾尽全力走近他心爱的学术,却一次次被上天捉弄,可就算上天虐他千百遍,他却待学术如初恋。

大概就连上天也感动了吧,2005年,华东师范大学终于第一个站出来聘请他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任该校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主任。最近他刚刚还出了一本新书,叫作《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十分好看。

历经大半辈子,从少年意气走到白发婆娑,他终于实现此生的梦想——正式回归学术界。

沈志华的故事令人感慨万千。前半生,档案砸掉了沈志华的饭碗;后半生,档案成了他的精神食粮,人生中的大悲与大喜都与档案密不可分。他经历过癫狂的岁月,他是历史的“代言人”,也是历史的见证者。百折不挠、著作等身,沈志华老师他用自己传奇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他凭着一手的解密档案和对历史的敏锐嗅觉,现如今成为中国冷战研究“第一人”。并以其勤奋、执着和对历史的挚爱书写了中国史学界的传奇。

沈志华身上那些故事,再复万言,亦难穷尽。但,要了解沈志华,只看他闲谈时的寥寥数语,或者听他的传奇经历,终究是隔靴搔痒。还需要回到他的作品。

为此,先知书店诚荐“沈志华作品集”,见证沈志华老师的人生历程,还原最真的历史,汲取历史的智慧。以最真实的史料,说出最真实的历史。杨奎松等名家郑重推荐。感兴趣的书友,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可在“规格”中选择自己需要的组合


▍延伸阅读

沈志华 | 十字路口的选择,还原教科书之外的真实

沈志华是如何成为中国冷战研究“第一人” 的?

重建历史的公信力,需要杨奎松、沈志华这样的史学家

沈志华:历史的转折——冷战的最后一根稻草

杨奎松:因为对羊态度不好,我曾经被朱镕基吼过

这本“旧社会”大学历史系使用最广的教材,今天读来,有大梦初醒般的震动

杨奎松:我在台北查档案(有点离奇,但事实如此)

张宏杰:看着秦晖老师远去的背影,我为清华的学生感到惋惜

蒋介石身上这些谜团,是时候解开了

10年爬梳最新解密档案:特殊时期的台湾选择

鼎公一点一滴地把“历史上最大的骗局”给我们解开

中国人最重视历史,但也被历史遮蔽得最深

这段决定中国命运、充满戏剧性惊天巨变的历史,令人扼腕叹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