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沈志华 | 十字路口的选择,还原教科书之外的真实

徐庆全 少数派文库 2022-10-04


十字路口的选择
还原教科书之外的真实
文:徐庆全  编:先知书店

很喜欢读沈志华的东西,不仅是因为他和我熟悉,更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是但开一路的。一般党史研究专家研究1949年以来的历史,往往只着眼于国内,很少涉及到苏联和东欧的背景。

但是,沈志华横空出世后,这种局面开始有所改变。志华惯常于从国际背景看中共历史的演进,可以说抓到了问题所在。为什么?因为打中共建立起,就是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一路走下来,直到1949年开始“一边倒”——倒向苏联,中共的历史,实际上就是苏联历史的影子。如果不“追本”,如何能“开新”?

志华从苏联的历史来研究中共,就是“追本开新”,他的一系列著作都始终贯穿着这样的思路。所以,读后往往让人有“原来如此”的感叹。他新近出版的《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也是这个路数,解决了诸多让我困惑的问题。

志华的书说的是1956-1957年中国在“十字路口的选择”,实际上是从阐述苏联在这个时候的选择入手的。1956-1957年,苏联也是“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抛出的批判斯大林的秘密报告,把苏联的历史进程推向了“十字路口”:抛弃了斯大林那一套后,苏联向何处走?对于苏联高层领导人来说,也处在一个“十字路口的选择”:到底是选择支持赫鲁晓夫还是继续拥护斯大林?而对于拥护苏联的中国以及东欧来说,也被推向了“十字路口”。换句话说,中国也罢,东欧也罢,和苏联一样,都“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

就中国来说,如何选择?在中央高层的观点并不一致。譬如,周恩来在1956年开年提出的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问题,并没有得到毛的认同,也因此,时任中宣部部长的陆定一则一直反对周恩来的提法。再譬如,1956年刘少奇和周恩来等主持的“反冒进”,毛也不同意,提出反“反冒进”,将刘、周等正确做法压制下去。党内高层这些选择上的分歧,都可以从苏联这个国际背景中找到相关联的答案。


最典型的一件事,也是大家都知道的,那就是1956年中共八大忽然不提从1940年代开始一直在提的“毛泽东思想”问题。一些党史研究专家也研究过,罗列出一大堆史料,认为是毛泽东首先提出不提“毛泽东思想”的,并进而演绎出毛谦虚云云。志华认为史料没有错,但问题是,毛泽东为什么会这么做?是毛谦虚吗?他从苏联的国际背景来研究,认为毛不提“毛泽东思想”实在不是谦虚,而是为了不得罪苏联。

因为苏联对毛提“毛泽东思想”不感冒,对中共文件或文章在苏联发表时,凡提到“毛泽东思想”之处,统统删去。既然“老大哥”是这样的态度,“小老弟”还怎么好意思再提?八大不提“毛泽东思想”是有着苏联背景的。


我在一篇写沈志华的文章中,专门提到他的研究方法问题。我认为,他走的是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路数。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院演讲时说:“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材料之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运用“纸上之材料”(古代文献)与“地下之新材料”(考古发现)互相印证,以还原历史真相,就是“二重证据法”。

志华超出了王国维提倡的二重证据法,他甚至是三重、四重证据法。在这本书中,他专门列出了所用史料的四个方面来源。他根据这四方面史料相互互证,既证伪,又证真。所以,他的学问做的非常的扎实,扎实得你读他的书,在史料上根本挑不出毛病,那你就不得不随着他的结论来思考问题。



一直以来,关于1949年之后的历史,人们较多关注重大事件与重要的时间节点,如“前三十年”的各种政治运动,如“后三十年”的经济大发展。

然而,这些故事尽管重要,但却并非中国之命运的决定性时刻。那什么是决定性时刻?答案只能是——做出道路选择的时刻。

1956-1957,就是这样的时刻,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遭遇的第一个关乎国运的转捩点。在此之后,只是加速。

1956年,中共八大确定了扩大民主、加强法制、集中精力搞建设的方针路线。一切似乎都那样和谐,如费孝通所言,那是“知识分子的早春”,春光撒满中国大地——而此前,已经历了“镇反”“知识分子思想改造”“三反五反”“反胡风”等旨在巩固政权、改造灵魂的一系列运动。

然而,“早春”之后却不是政治气候的“转暖”,人们迎来的反倒是严酷的“寒冬”……


所以不禁要问,这是为什么呢?


1,为什么和平的经济建设目标,变成了各种政治挂帅的全社会运动?

2,为什么明明已经看到了苏联模式的种种弊端,到头来还是要重蹈斯大林的覆辙?

3,中共对“社会主义及其主要任务”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4,中共对“知识分子”的地位认知,有了怎么样的变化?

5,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中国领导层中引发了什么样的感想?

6,从“亲密无间”到“反目成仇”,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变化从何而起?

7,面对波匈事件,中国为什么会有那些反应?…………

其实,1957年之后所发生的历次事件,不过是当时那种历史逻辑之下必然结出的“果”;而1956-1957年间毛以及中枢的抉择,才是根本上的“因”。不弄清楚这一年究竟发生了什么,就无法真正读懂1949年后的中国当代史。


这段时期的重要性或许很多人有所感受,但它的书写难度却是极大的。“还原教科书之外的真实”,诚荐沈志华先生的《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1956-1957年的中国》。

除了上面的介绍以外,这本书还有2大必读理由:

其一,另辟蹊径,从国际背景看中共历史的演进。

一般研究1949年以来的历史,往往只着眼于国内,很少(更准确地说,是无力)涉及苏联和东欧的背景。沈志华老师则惯常于从国际背景看中共历史的演进,可以说抓到了问题背后的逻辑。

这是因为,中共自建立之初,就是国际共产主义大家庭中的一员,并跟随它们一路走下来,直到1949年建政后“一边倒”。如果不“追本”,如何能“开新”?因此,读沈志华老师的书,往往让人有“原来如此”的感叹。

其二,史料权威丰富,取舍科学严谨。

本书在利用已有文献的基础上,还充分利用俄国的解密档案,并谨慎使用回忆录和口述史料。沈志华老师还根据多方史料相互印证,既有证实,也有证伪。所以说,沈志华老师的学问非常扎实,扎实得在史料上根本挑不出毛病。

不妨来试读几段颇有意思的内容:

◎ 对于中国“二五”计划的宏大目标,苏联最高领导层也进行了讨论。俄国解密档案显示,8月27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专门召开会议,讨论中国的“二五”计划草案和苏联对中国的援建项目问题,根据会议记录,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的计划是不现实的。

◎ 还有一件让匈牙利担心的事就是周恩来的安全问题。当时布达佩斯局势还不稳定,而周恩来这次出访为了获取政治效果,又必须公开露面,所以确有一定风险。为此,中国使馆再三提请匈方注意安全问题。匈牙利感到责任重大,只得请苏联帮助。

◎ 当然,在毛泽东眼里,赫鲁晓夫政治经验不足,马列主义不强,苏共新领导集团在处理国际共运事务中也捅了不少“篓子”。但至少在目前,无论就国家实力还是国际影响来说,只有继续把苏共推上领头羊的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阵营的稳定和统一。

无论是求真还是收藏,沈志华这本《处在十字路口的选择》都不该错过。还原教科书之外的真实,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下单(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的《美国对华情报解密档案》)。

来源 | 《中国新闻周刊》文/徐庆全(本文原载于总第604期《中国新闻周刊》)。本文标题为小编所撰,原标题:《相同的“十字路口”》,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10年爬梳最新解密档案:特殊时期的台湾选择

鼎公一点一滴地把“历史上最大的骗局”给我们解开

中国人最重视历史,但也被历史遮蔽得最深

这段决定中国命运、充满戏剧性惊天巨变的历史,令人扼腕叹息

在治乱循环的历史中,缺失的不仅仅是真相

重庆谈判77周年: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什么?

越预判越错判:历史没有剧本,只有意外

历史的三个层次:真相、见识、人心

历史如毒品:智者用其医病,愚者用其自嗨

民国的政治逻辑:历史难以超越时代的逻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