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谈判77周年: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什么?

先知书店 少数派文库 2022-10-04


重庆谈判77周年:
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什么?
文:无涯  编:先知书店

抗日战争胜利之际,从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共计43天,国共两党就中国未来的发展前途、建设大计在重庆进行了一次历史性会谈,史称“重庆谈判”。

我们读民国史,往往会从历史的灰烬中,瞥见一条因种种原因最终失败的联合政府之路,继而对那场惨烈的内战与随后几十年的风云激荡而扼腕叹息。

然而,在民国史学者邓野看来,抗战胜利后,内战几乎无可避免。因为民国的政治逻辑是用武力解决政治纷争,用武力决定国家权力——这一历史局限是再多的努力也难以超越的。
 
邓野是位奇人,他属于邓家,但却甘于冷板凳做学问。更令人称奇的是,他的父辈是历史的胜利者,他却能跳出来,通过他超越意识形态,揭示出历史背后的真相。

▲重庆谈判时毛与蒋互相敬酒

一位最擅长运用材料的民国史学者
 
对我们来说,民国史是中国历史上罕有的两方角力、多元政治的历史断层,这段历史既杂且乱,又涉及两方。因此,往往也是历史真相的深水区。

研究这段历史的学者,也很容易先入为主,大陆的有些学者往往是档案材料怎么说就怎么写,台湾也是大体这样。有的人一辈子跳不出条条框框,成为旧史料的搬运工。


邓野是少有的例外,他能摒弃一些近代史研究者惯有的立场先行,不作价值与道德判断,跟着事实走,因此能与杨奎松与沈志华并列。又由于出身政治世家,不但深谙内情,剖析斗争的水平也更出色,往往不动声色中就把双方间的明争暗斗,展示的一目了然。
 
他又是民国史学者中最擅长运用材料的一位。在《民国的政治逻辑》一书中,他就充分运用了新史料“徐永昌日记”、“唐纵日记”,对传统史料提及的历史事件予以全新的考证阐释。基本上,读过这本书,对于从民国到建国这段历史中的人——蒋、毛、陈独秀、阎锡山……都是出于什么考虑,就已心中有数了。

▲国军从浙江台州大陈岛撤离大陆

◎ 民国的政治逻辑,当事人难以超越的时代逻辑
 
如果作者对历史进程的评判既冷静透彻,又能惜墨如金,就能给我们以启发和深入思考的空间。邓野最牛的地方就是分寸感极好,能说清楚的一语点到要害,暂时还不能说的,一个字也不多写。
 
比如,关于民国政治的逻辑,他在《民国的政治逻辑》中说:“民国政治的基本特征在于,政治与武力高度统一,政党作为政治集团的同时,又是一个武装集团,武力是政治的出发点和最终依据。这一点构成了民国政治的基本逻辑。”
 
民国的政治逻辑是一个当事人难以超越的时代逻辑。因此,围绕联合政府的和谈,本身就是武力的产物。只有思想理论却毫无武装的第三方,仅仅是一个花瓶。

最可悲的是,最向往新政府的第三方人士,在当时两大党眼中连数都算不上。很多人为之可惜的和平机会,实际上,根本连机会都没有出现过。

邓野敢于揭露历史的真实,学者雷颐为此赞叹:邓野有一颗学者之心,最难得的是他以一个学者的客观、冷静,超越了意识形态的局限性。
 
要了解复杂难明的国共关系史,邓野的作品不可不读。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邓野作品集”。其中《民国的政治逻辑》收入作者研究中华民国史30年的学术结晶,最大程度保留了内容的完整性。此书在市面现已绝版,先知书店有幸少量复活,数量非常有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邓野作品集”(含绝版独家书)。



▍延伸阅读

这些人物故事,颠覆你脑中的民国印象

“西安事变”不仅改变了中国,世界都改变了

唯有他才能写出这样有深度、有内幕的书

唐德刚如何成为蒋介石的“眼中钉”?

选择关乎国运:一战时的中国为何差点站错队?

唐德刚:康有为以他那一点点西学常识来搞变法维新,真是蚍蜉撼大树

假如当年台湾失守,蒋介石宋美龄准备逃往哪里,谁也没猜到

大揭秘!蒋介石一生的四大疑团

史迪威眼中的蒋介石

当下台湾问题,短期内展现的只是冰山一角

颠覆定见,最大限度逼近历史真相|力荐这本台湾学者的中国通史杰作

历史的三个层次:真相、见识、人心

历史如毒品:智者用其医病,愚者用其自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