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的愉悦:一部“既有品位而又好看的学术著作”



“历史”的愉悦

读茅海建《苦命天子》

文:黄勇


《苦命天子》是一部用通俗笔法写就的历史著作,但其史学价值并不因此而稍减,作品展现了作者对近代史的一贯思索和研究。杨奎松先生就说过该书“其通俗性不亚于读一部历史小说,其学术性更不亚于他的其他历史学专著”。作者自己也坦言是抱着写一部“既有品位而又好看的学术著作”的初衷,以期“条理自己的思想”,像拼贴画一般“敞开来说说,读者也不妨随便看看”。


这是一部帝王传记。作者将其还原为“人”,一个普通平常的青年,“只因为登上了绝大多数人都梦求的皇位,结果送掉了性命”。从理论上来说,皇帝拥有“天下” 的一切,但他并不能享有其中的很多乐趣,甚至还反倒是一件苦差事,只因他身上担负着“天子”的责任。倘若在一个和平的年代,还不难敷衍上一辈子,可是他遇到的是淸朝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灾难,这无可避免地注定了咸丰的“苦命”。


从1850到1861年,咸丰在位十一年,具体讲是“4184天”,“没有过一天安生的日子”。席卷半个中国,持续十几年的太平天国战争,1856年至1860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再加上此期间天地会、捻军等起义造反,内忧外患,遍地硝烟,使得咸丰如坐针毡,忙得不可开交。到了太平天国北伐军队打到河北、山东的时候,咸丰只求“苟安”了。英法联军进逼北京之前,他已经变得神经兮兮,狼狈逃奔热河,至死也未敢再回京城。甚至于“他死的时候,天下局势仍然大乱”。应该说,咸丰本人不无努力过,可惜他用过的挽救危局的千方百计,换来的只是千姿百态的忧虑,“看不到一线生机,找不到一条生路”。作者用十分细腻的笔法,近距离地再现了咸丰皇帝奕𬣞的悲剧一生。


“烟波致爽殿”为热河行宫避暑山庄的皇帝寝宫,咸丰帝最后病死于此

一路读来,近代史上的一些谜团豁然开解。如围剿太平军的过程中,咸丰频频调兵换将,甚至倾尽家底,但因为换汤不换药,导致局势每况愈下,最后不可收拾。“屡战屡败”而显出“朝中无人”的窘境,让咸丰深感困惑。作者于此点出,咸丰年代“社会动乱的根源之一,在于乾隆末年起半个多世纪的政治腐败”。腐败使得“绝大多数的官员已经不能在政治目标上与朝廷中枢保持一致”。腐败、落后、陈旧的政体在重大的危机面前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不堪,不仅是上下级之间的渠道不通,更是下级官员的阳奉阴违,敷衍塞责所致。咸丰百思不得其解,即便是两次下“罪己诏”也丝毫不起作用。慢慢地,“勤政的咸丰帝,此时愁肠百转,渐渐地倦怠于政务了……”。

作者在叙述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向我们展现了咸丰与曾国藩之间的“斗法”,并且解释了由于淸廷的财政危机,由此催生“厘金”产生的原因。对于此,作者认为“厘金和湘军开始了晚淸中央权轻、地方权重的新格局,原来的统治秩序从内部开始了变异”。

淸廷上下在应对外交时表现出惊人的迂腐僵化、傲慢无知。他们不知道时代己经巨变,仍然用旧的、过时的、更是不合时宜的观念来看待外部世界,与外国人打交道。对于所谓“华”“夷”之间“礼”的可笑坚守,咸丰帝所关注、所坚守的“国家利益”与“近代世界的看法,完全不能吻合”。对于国际形势、外交惯例——甚至是英语——的茫然无知:“偌大个北京城,淸朝找不出一个懂英文的人。”……一切一切,使得我方在既不知己、更不知彼的情境下,一次次错失良机,迭出混招,以至割地赔款,令人嗟叹不已。

书的最后讲到了咸丰驾崩前后围绕最髙权力而进行的惊心动魄的争斗,结果自然是那拉氏慈禧成了“笑到最后的人”。从今天的时代来观察咸丰,作者给了这么一句相当精当、精彩的评语:“他直身躺在时代的分界线上,手和脚都已经进入了新时代,但指挥手脚的头脑却留在旧时代。”但因为他是统领全国的“天子”,这一缺陷,就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当时整个中国的悲剧。在这个意义上讲,苦命的天子与苦命的中国就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总管内务府大臣奏报,英法联军相继入侵抢劫


如是种种,著者娓娓道来,读者难得不为之动容。《苦命天子》通过对一个身处其中苦苦挣扎、内心备受煎熬的平庸皇帝的描绘,让我们感同身受那个内外交困、危机重重的年代。难得的是,在叙述的过程中,作者不失时机地插入自己不无创见的精辟思考和经验总结。以“叙”为主,“议”为辅,“叙”与“议”的协调交织,既保证了行文的流畅,同时不失思想的深度
                                                         
《苦命天子》让我想起了大洋彼岸的汉学大师史景迁先生,以及他用生动的文艺笔法写成的历史人物传记《康熙自画像》一书,以一个男人的“内心独白”的方式,去记录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在其一生中所经历过的欢乐与痛苦。“在描述人物与情境方面予人以小说式的感觉”。在国际汉学界,史景迁先生正是以他将历史内容和写作技巧完美结合的实践,备受推崇。此外,唐徳刚先生《晚清七十年》也是凭借其生动的叙事而风靡两岸三地。黎东方先生所开创的“细说历史”体例,其可读性也是不遑多让。茅著在“好看”方向上的努力,与史著、唐著和黎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通俗并不是媚俗,而是指著作的可读性,要生动、好看,既摒弃了多数专著的艰深晦涩,又自觉地远离低级和媚俗。正如茅先生在书的“后记”里所提到的此类“好书”的基本标准,好书应当是能够给专家以启发、让普通读者爱看的精品。



《苦命天子》是《天朝的崩溃》作者茅海建教授另一力作。本书可以与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媲美,是一部可读性与学术品质能够得以保证的历史佳作。

一部行销27年的历史读物,一版再版之后,书品再次提升,重装面世。

“其通俗性不亚于读一部历史小说,其学术性更不亚于茅海建的其他历史学专著”——这是来自专业学者的评价。

此书“在‘好看’方向上的努力,与史(景迁)著、唐(德刚)著和黎(东方)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来自非专业读者的肯定。

力荐!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天朝的崩溃》)
* 本文节选自《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第1期


▍延伸阅读

“拼贴”咸丰帝:明明是人,偏要装神,太难受了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的出版过程,差一点让我“崩溃”

讲道理时,哪些逻辑谬误你应当避免?

王鼎钧回忆录 | 读懂20世纪中国人的生死流转

“透视”知识分子:名人、伟人,终归还是人

吴敬琏——时代浪潮之中,最稀缺的求真者

“史学双壁”一次集齐,一套天地间不可无之书

一度被禁,大型系列纪录片《先生》十集全找到了,值得珍藏!

薄世宁:最后的告别,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它为什么卖得这么贵?!

何怀宏:重读《鼠疫》,我们不能白白经历一场灾难

保守的柏克·自由的柏克

从世界看中国,需要跨过三道坎

完全没有经过加工的历史资料,的确不适合让普通大众接触

乌托邦的两个掘墓人:通往地狱的路,都是由美好的愿望铺成的

秦晖:与黑暗擦肩而过(珍惜秦晖,就是珍惜我们自己)

冯天瑜:劝君少颂秦始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