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丹青: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陈丹青 少数派文库 2023-11-30




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我一点不关心中国学生的英语如何。我看见大家的中文一塌糊涂。我们千千万万的“好萝卜”如今是英语也不好,中文也不好。


我最怕看见年轻人自卑,可是我们的教育就是让你越来越自卑。

人文艺术教育表面繁荣,扩招、创收、增加学科、重视论文等等;实则退步,学生“有知识没文化”、“有技能没常识”、“有专业没思想”。

年轻人仍然所见极有限,又迷失在太多讯息中。讯息不等于眼界。

我认为家长是第一凶手,学校是第二凶手,他们合伙把孩子弄成跟他们一样,这些孩子长大后又成了下一茬凶手。


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

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凡高。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梵·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受过小学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受了大学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学历”与“成就”应是正比,不是这样的。


什么叫做救自己呢?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哪怕写文章时标点符号弄清楚,不要有错别字——这就是我所谓的自己救自己。我们都得一步一步救自己, 我靠的是一笔一笔地画画,贾樟柯靠的是一寸一寸的胶片。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凡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

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

你要肯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很可贵的东西。画出动人的画,凭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我画的那个朝圣的小姑娘,那么苦、那么好看,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艺术就是这样,凭这一点点就打动人了。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

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现在的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现在不知道哪里去了。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那三分之一就是指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国人。

我实在不忍享受“水浅”而“火不热”的生活,遂毅然出国,“受苦”去了——真不好意思,今年年初,我又回来了。我一回来,还在美国的不少中国同行就忧心忡忡诚心诚意追问我:适应么?习惯么?后悔么?那意思,就是怕我回来又“受苦”。

中国人大抵是惯于取巧而敷衍的,我自己也是如此。而我所见美国艺术家,一个个憨不可及,做事情极度投入、认真、死心眼儿、有韧性,即所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也。同人家比,中国人的大病、通病,是做事不踏实,做人不老实,要说踏实老实的憨人,中国不是没有,只是少,例外,吃亏,混不开。

放松政治钳制、美学观略略放宽、创作格局稍许多元,是做文化起码的前提。八十年代用过一个词,叫做“松绑”——不少语言真形象,一不留神,实情给说出来。


蔡元培任北大校长,胡适任中国公学校长,徐悲鸿任北平艺专校长。搁现在,第一条入党,第二条凑够行政级别,然后呢,领导看顺眼了或把领导捋顺了。于是一层层报批、讨论、谈话、任命,转成副部级、部级之类……这样的“入世”,有利益、没担当。今日大大小小教育官员除了一层层向上负责,对青年、对学问、对教育、对社会,谁有大担当?

学生也被权力化,年纪轻轻,接受的都是权力教育,事事认同权力,以后出来到社会,国家就交给这样的学生。



真率是很高的要求。真率也是品德。

我为什么喜欢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但是孝顺、善良、心软。西方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也是,很惊世骇俗,但私下很纯朴、真实。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要么惊世骇俗,人不可爱;要么人可爱,却没有骨头、锋芒。


一个了不起的画家,一定是一个敢于说真话、做真事,敢于活出真我的人。唯有如此,他才能创作出称得上伟大的作品。梵高一辈子如此,所以他是梵高;塞尚如此,所以他是塞尚。


同样,在《局部》里,我们也能看到了一个活出真我的陈丹青,他仍旧是一副老派文人范儿,面对人类文明留下的辉煌艺术遗产,抛弃艺术史正统、流行的定势和结论,用与众不同的个人观念和审美重新解读,别开生面,引人入胜。


如何读懂艺术,正如陈丹青所说“除了偏见,还能是什么呢?而我读到的所有美术史,无非是被权力合法化的正版偏见。”这正是他通过《局部》这个节目传达的观念,但视频虽好,却不能随时捧在手中翻阅,好好体味其中深意。


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陈丹青的《局部》纸质书,收藏本书至少有以下四大理由:


独特的阅读体验:读书与影像不同,尤其是艺术书,真正读这本书的时候,想象力被充分打开——这套书既是随笔,又是艺术画册。一会跟着文字游览全世界的艺术长廊,一时又穿越时空,回到历史现场,直面灵感与思想碰撞的艺术瞬间。摆脱了传统的美术史框架,没有术语和理论,没有教条、远离陈词滥调,跟随陈丹青的艺术直觉,把程式化的教科书里学不到的审美补回来。


时隔五年,内容全面增订:陈丹青精心修订三季节目讲稿及视频内容,补充近万字,甄选艺术史上千余幅“局部”。视频之外,纸质书的魅力无可替代,把“局部”的全部微妙、神奇、雄辩,尽收眼底。


●高级工艺,再现博物馆级质感:采用超感艺术纸印刷,高级涂布纸,区别于普通铜版纸,更贴近原作质感,更贴近画作原色,充满东方雅韵,将《局部》作为一本书,郑重交付读者。


在这套书中,可以看到陈丹青的创作心得。陈丹青曾说:“美术馆是我的大学,我至今尚未毕业”。而他的这部《局部》,也称得上是一座家中必不可少的“纸上美术馆”。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还可在规格中一并选购先知书店独家书《家庭艺术馆》)




▍延伸阅读

陈丹青:鲁迅是谁?我们是谁?

陈丹青:一个人不可以随便讲自己是读书人

王五四:不出一声,是野哥面对社会重锤时的坚守

渡不过的巨流河,多少壮怀激烈都已付诸流水

王笛:掌权者总是幻想创造历史,结果对国家民族及无数个体造成巨大悲剧

希特勒的“奋斗”:20世纪的人类大灾难是如何造成的?

思想的竞争不在当下:张维迎振聋发聩的20个观点

“不求得宠于当时”,曾遭两岸同禁

四位父亲写给孩子的成长“秘籍”

《耶鲁极简科学史》:耶鲁经典之作,40个故事浓缩5000年人类求索之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