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是白人征服美洲,而不是印第安人殖民欧洲?
1972年,在新几内亚一个岛屿上,当地人亚力向正在那里研究鸟类进化的戴蒙德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为什么是白人制造出这么多货物,再运来这里?为什么我们黑人没搞出过什么名堂?”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将戴蒙德问蒙了,如何做出回答,促成了戴蒙德这本《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的写作和出版,而这却花费了他20余年的时间。
▲戴蒙德曾花费数十年时间研究南太平洋部落的社会习惯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激发和促使戴蒙德从研究自然演化转向了对人类历史演进的考察,借助他自身对自然科学的造诣,吸收法国“年鉴学派”代表性人物布罗代尔的“长时段”理论,戴蒙德将视线投向了1.3万年以来的历史进程,希冀在一种历史的延长线上思考,不同的区域空间如何产生了分化,并且持续影响到如今的贫富差异。
但这只是此书的第一层次,实际上,在戴蒙德那里,他是要通过对历史进程的区域差异问题的考察来指向这一“元问题”,即本书英文副书名所示—“人类社会的命运”。
自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拥有枪炮、病菌与钢铁的欧洲人,逐步灭绝了当地的原住民,以及他们所建立起的帝国。正是较早拥有了技术和军事优势的欧洲人,以牺牲其他群体为代价进行扩张,从此拉开了贫困与富饶的分界。
在戴蒙德看来,15世纪并非就是贫富分殊的起点,而应该追溯至更远—早在1.3万年之前,人类的演化就没有按照同一种律动行进,因而产生了分化与差异。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自然就是其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可以说地理环境是造就地区与国家贫富分化的重要因素。由此,戴蒙德认为:
“我会这样回答亚力:各大洲上的族群,有截然不同的大历史,原因不在人,而在环境”。
▲主要大陆走向 | 戴蒙德认为,不同大陆的主要走向影响了各大陆上文明间的交流,由此影响了各文明的发展速度
托克维尔在《美国的民主》一书中也说道:“宪法和政治法律就其本身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它们是一些死物,只有一个民族的民情和社会状况能赋予其生命。”“民主存在于风俗、法律,以及多数人的观念中。”因此,需要对包括地理环境在内的民风民俗展开考察。
正是沿着这一思想传统,作为自然科学家,戴蒙德从1.3万年前开始的“人类史”出发来思考历史的演进考察,展现了自己宏大的历史视野,并以自然科学家一以贯之的研究方式将复杂的历史演进植入一个简洁明了的因果之链,用追溯的方式即从历史的起源上进行谱系式的考察。
历史是“长时段”演进的产物,甚至受地理环境的制约,它会支配着人们的意识、观念与行为。
但我们也不能忘记,历史也具有人的主体性、主动性和选择性,如何选择并在这一选择中创造历史,突破既定的种种限制,则为我们思考不同国家和地区分化为贫困与富饶提供了重要视角。
正如戴蒙德在此书中所说,考察历史是为了走向未来。的确,对历史的重思就是为了打破贫富分化是种既定宿命这一思维,从而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历史命运。
我非常赞同戴蒙德所说:
“人类社会的历史可以当作科学来研究,就像研究恐龙一样,我们的收获对当今的社会有益,因为我们会明白什么塑造了现代世界,什么又可能塑造我们的未来。”
戴蒙德的书太有名了,隔三差五就会出现在名家大牛的推荐书单里。比尔·盖茨、查理·芒格、刘瑜、尤瓦尔·赫拉利、史蒂芬·平克等一众大家鼎力推荐。
《枪炮、病菌与钢铁》更是开辟了人类大历史的叙事先河。发表次年,就拿下了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图书奖,被国内外各大院校的历史学科列为必读书。
有人说,第一次读他的书,很难不兴奋,他完全颠覆了此前认识世界的角度。除了广为人知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戴蒙德的每一本著作都是让人耳目一新的精品,提供了审视人类历史大画卷的崭新视角:
《崩溃》以古今10余个社会兴衰案例,点明人类社会存亡兴败的关键;《昨日之前的世界》呈现39个传统社会的珍贵资料,看传统如何反哺现代;《剧变》则以7个国家案例,12个应对步骤,直面个人与国家的困局与危机......
先知书店诚挚推荐“戴蒙德作品集”(全8册),一次性集齐戴蒙德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作品;从多个维度理解“人类如何走到今天”,看清人类的未来和命运,从大历史中找寻应对危机的答案。
梁文道:戴蒙德的著作既学术又通俗,既叫好又叫座。其中涉及的知识领域之广之杂,让人叹为观止。
比尔·盖茨:我是贾雷德的忠实读者,我爱他的每一本书。
戴蒙德的每一本著作都是举世公认的佳作,每一本都值得收藏、研读。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来源 | 本文节选自:《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中,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李宏图为本书所做的介绍。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