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务贪,太守肥,三千太监三千贼;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在内务府。”这两句是晚清时期,在民间流传的讽刺内务府的民谣。随着这几年清宫剧的流行,内务府也跟着出了名,就连笔者的历史小白朋友,都知道内务府的存在,以及他贪墨的面貌。其实大家不太熟悉的是,内务府一开始并不贪墨,甚至还因为勤俭节约得到皇帝的赞许。内务府是清朝独有的部门,属于内廷,和外廷的“吏户礼兵刑工”共同为国家运转服务。只不过这个部门只有一项工作——伺候皇上和他的家人。众所周知,皇帝的宝座一直是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目标,其中重要一个原因是,大部分时间,皇帝拥有无上的权力、金钱和女人。其实在金钱这方面,皇帝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有些人的观念里,朝廷的钱就是皇帝的钱。其实不是,大部分皇帝是不能动国库一分一厘的。皇帝有自己的金库叫:内库,也叫内帑。这个东西从先秦时期就出现了,到了秦朝有了一套明确的制度。到了清朝,相关规则已经相当成熟,内务府作为掌管了皇帝钱袋子的部门,自然受到很多限制。1654年,顺治帝把皇太极创立的内务府改名为“十三衙门”,并且对它进行了明确规定:内务府不得与外庭官员联络。为了避免内外勾结,影响皇帝统治。在此之前,皇太极暴毙之后,皇帝位置悬而未决,多尔衮和豪格争夺皇位剑拔弩张。除了争取前朝官员的支持外,双方把争夺焦点集中在内务府上,因为他们手中握有钱袋子。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出现,顺治皇帝才会在刚亲政不久就出台了这种政策。到了康熙初年,又把“十三衙门”的名字改回“内务府”,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把内务府细分为“内务府堂”以及“七司”“二院”,官方名称:总管内务府衙门。最高长官为:总管大臣。一般没有定员,只是让满族王公或者满族大臣兼职,并不是太监。皇室成员从生到死都离不开内务府的服务,日常生活更是事无巨细都由内务府安排。由于工作繁重,任务复杂,内务府的工作人员人数众多。一般来说,至少有3000名工作人员在这里工作,当然他们不都是太监,也有少部分生理正常的人负责统筹管理。这个人数是当时前朝最忙碌的户部人数的10倍。这么多人可以自如出入紫禁城,皇帝肯定对它严加防备。禁止其工作人员与外庭接触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禁止它们参与朝廷事务。就这样,一开始内务府确实勤勤恳恳为皇家服务,干的也非常好,多次得到康熙皇帝的表扬。他曾经专门表扬内务府说:明季宫中,一月用万金有余。今朕交内务府总管,凡一应所用之银,一月止五六百两,并合一应赏赐诸物,亦不过千金。一千两黄金大概是一万两白银,听起来很多,但是对于整个紫禁城的运转来说已经相当少了。而且跟大明王朝相比,也仅仅是他们的十分之一。可见那个时期的内务府还算是个清水衙门。其实康熙时期,内务府不是不想贪,真金白银在那放着,没人不心动。只不过这时候影响他们的是没钱贪。康熙朝,内务府的收入来源几乎只有户部拨款这么一项,其他收入太少,忽略不计。而户部收入来源也是不足,根据《清朝全史》的记载,清朝刚刚入关时,为了表现出仁政,颁布了一些列减免税收的做法,拿北京城举例:对于城内曾经徴发之官民家屋,免赋税三年。其屋内之人,曾与买粥人同居者,又免一年。凡大兵经过之地方,伤及田地者,免当年赋税之半。黄河以北各州府县,免三分之一。此固一时权宜之计。虽然最后一句话暴露了清廷的态度,但是毕竟少收税是真的。而此时清廷面对的是还没投降的南明,北方蠢蠢欲动的沙俄,漕运、洪灾,到处都要花钱。内务府还要想办法为户部省钱,甚至有时候需要支援户部。这种情况一直到雍正朝推出“摊丁入亩”“耗羡归公”才有缓解。整个康熙朝和雍正二年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都在不断疯狂花钱。两位皇帝经常缩减皇家用度,来支援户部开支。当然其中也有很多官员趁机捞钱,但是内务府只能看着自己腰包里的钱往外花。这时候的内务府穷得叮当响,想贪也没有机会。不过这种局面持续时间并不长。就像之前文献说的那样,减免税金只是“权宜之计”,很快朝廷就开始想办法收税。顺治皇帝本来下旨“民生,首重财赋,明季私征滥派,民不聊生,朕救民水火,庶几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停收明朝“三饷”,但是康熙实在不能坚持,只能征收“九厘银”,这个“九厘银”是个换汤不换药的玩意儿。收入来源开始扩充,内务府的穷苦也得到一定缓解。到了雍正朝,雍正皇爷又给内务府增加了新的收入来源,他规定:凡是查抄官员家中财产,先进内务府的口袋,再由皇帝统一调配。至于给谁那就不好说了。海洋产业、盐业、煤铁矿的税收,户部拿走一部分,剩下的归内务府。大清内务府收款记录里写得清清楚楚。雍正10年,内务府得到户部拨款60万两,广东海关给内务府30万两白银,盐铁煤炭等矿产行业给内务府50万两白银,抄家及其他罚金40万两,这加在一起就是180万两了。内务府从来没这么阔过,一时间竟有了结余。面对结余,雍正皇帝更是一道圣旨,把内务府推向贪污的深渊。他下令:如果内务府有结余,剩下的钱要交给户部支配,或者由其他部门申请,由内务府发放使用。这事儿就太扯淡了,面对这种情况,是个正常人就知道应该想办法把钱花干净,保证来年的收入。笔者原来在某单位上班,每年都会有些“工程”要完成,这时候,最忙的人要数预算师,他们要在各种地方想办法把拨款花出去,还得能过审计的关。否则明年的项目拨款会减少。相信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经历。每到年底,总会有人打着“商务宴请”的名义吃喝玩乐。原因跟内务府是一样的。恰巧此时的皇帝是雍正,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的钢铁直男、性冷淡、工作狂。一门心思都在如何稳固皇位上,对于生活起居毫无追求。内务府想把钱花出去,也只能放进自己的腰包了。正是从这段时期,内务府贪墨问题开始出现。乾隆这人,除了爱给著名字画题字之外,最大的爱好就是花钱。乾隆晚年,给自己上了一个尊号“十全老人”,并且让一帮御用文人对此大书特书。殊不知,乾隆这个“十全老人”实打实使用真金白银堆出来的。▲除了好大喜功,高消费,下大棋以外,雍正和乾隆爷俩还都爱Cosplay翻阅户部的文献不难得知,乾隆二十二年,讨伐平定西域,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耗费白银二千多万两;四十一年,大小金川战役,军费七千多万两;除此之外,乾隆一生六下江南,总共消耗白银高达两亿两之多。如果说打仗还是户部给钱,那么下江南这种皇帝巡幸活动,必然要内务府出钱。这中间,肯定有各地官员百姓平摊的部分,但是绝大多数是内务府出的。哪怕他老爹雍正省吃俭用,也不够乾隆这么造的。内务府享受全国财政支持,也有些撑不住了。乾隆爷大手大脚惯了,自然不能接受节俭的生活,于是各种想办法收钱。其中,有一项政策叫“议罪银”制度,说白了就是当官的犯了错,花钱买平安,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笔钱是直接进入内务府的。要论数量这笔钱不足以填补亏空,但是意义重大,这直接导致“内廷”和“外庭”有了勾结的通道。“外庭”官员交罚款,交多少全凭自觉。于是很多官员开始贿赂内务府工作人员,让他们在皇帝面前多多说好话,让自己少交一点儿,把钱给了内务府,还能多个朋友多条路。“内廷”官员最大的好处就是,天天在皇帝身边,熟人好办事儿。一来二去,内务府的势力遍布朝野,甚至可以和外庭相互制约。本来这种情况是绝不允许出现的,但是乾隆皇帝发现这种情况之后非常淡定,甚至开心异常。一般来说,皇帝是不会允许几方势力中,有一家独大这种情况,最好让手下人相互制衡、相互掐架,自己从中调停,增加个人威望。当年康熙面对权臣明珠在朝中一家独大,便开始扶持太子的势力,索额图成了和他抗衡的势力。后来明珠倒台,索额图一家独大,便有了康熙皇帝配合佟国维除掉索额图。不过康熙玩过了,直接让太子胤扔造了反,后来落了个九子夺嫡的悲惨结局,这是题外话。▲从乾隆四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九年,和珅长期担任内务府总管大臣此时内务府贪墨就成了皇帝手中的把柄,让他牵制“外庭”六部的时候,还能听自己的吩咐。于是对内务府的贪墨问题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且内务府“肥了”,皇帝也能享受更好的生活。现在想想《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面对纪晓岚的质问,说的那段“只有喂饱了他们,他们才肯给我去卖命”这种话,简直是千古名句。时间来到晚清,从道光登基开始,内务府的贪墨简直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根据末代皇后婉容的抄书先生周君适的回忆,当时故宫宫门坏了一对铜环得修一下,内务府的账本上,这对铜环价值两万两白银。按照当时的物价水平,这两万两在京城能买10个四合院。当年光绪大婚,要给皇帝做一个新的门帘子,成本价50两,最后内务府的报价是两万五千两。笔者曾经看过关于“道光吃30两一个的鸡蛋”“道光龙袍打补丁150两一个”“道光吃面条要两万两”的民间传说,这些跟内务府贪污情况比起来简直是小儿科。此时的贪墨问题已经不能不管,在这么下去,国本受损。但此时内务府的势力太大,关系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慈禧太后曾经要整顿内务府都以失败告终。慈禧太后要买100个皮箱子,内务府报价60两一个,她知道内务府报价很高,要吃差价,于是找到军机大臣阎敬铭,跟他说了这个事儿,让他给拿个主意,顺便整治内务府。阎敬铭是出了名的清廉,他手下的人没一个敢贪墨。阎敬铭听说了内务府的报价,当时就急了,跟慈溪说,京城皮箱子最贵的只卖7两银子,您给臣15天,臣肯定弄到100个皮箱子来。说完就去买东西,结果内务府把整个北京卖皮箱子的店都查封了,找遍北京城也没卖的。阎敬铭只能派手下人人去天津买箱子,谁知道内务府抢先一步,给这些手下人每人1000两银子让他们跑路。阎敬铭左等右等,到了约定的期限也没人回来复命,只能跟老太后请罪。慈禧知道消息之后非常生气,罚了阎敬铭一个月的俸禄。慈禧老佛爷多聪明啊,久经考验的老同志,当然知道这是内务府捣乱,准备彻查。可在调查的时候,发现所有人都在为内务府说好话,最后恭亲王奕䜣都劝她算了,老佛爷没办法只能恨恨作罢。连慈禧太后都没管住内务府,可见势力有多庞大。
清酒红人面,财帛动人心。酒是清澈的,喝下去人脸是红的;银子是白的,拿在手里心是热的。在钱面前,任何人性是不能考验的。这里是宫廷服务机构,却又是帝王心腹机关。这里的人,远离朝政,却权势熏天。这里就是——大清内务府。
大清内务府,从努尔哈赤时代开始设立,直到大清灭亡,贯穿了整个大清王朝。内务府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也是皇帝的小金库,只有皇帝信任的大臣才能执掌内务府,他们为皇帝敛财,管理宫中的太监,做皇帝的耳目和鹰犬......内务府是如何从一个原本的“清水衙门”到无法无天、左右王朝命运的?内务府的演变,映射了清朝的兴衰。可以说,读懂内务府的前世今生,就读懂了大清王朝土崩瓦解的深层原因。为此,先知书店特别推荐百家讲坛主讲人、新锐历史作家袁灿兴新作《大清内务府:从帝王的家奴到鹰犬》签名版。
本书就清代内务府在历史上的地位与作用、曾发生的故事,以通俗笔调加以展开,展示一个人人熟悉,却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机构。本书清晰展现了内务府里的帝王心腹们,是如何从帝王身边的奴才,渐渐成为手握重要权柄的权臣与大宦官,以朝廷鹰犬的身份左右着一个王朝的命运。
内务府权势熏天,且机构庞大,涉及到江南织造局、敬事房(太监)、盛京内务府、御茶膳房等诸多机构,又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钱财。在内务府的历史上,演绎了诸多腐败却精彩的故事。本书一一梳理,让读者看清大清的“金玉其表,败絮其中”,以独特视角洞悉大清王朝崩溃的深层原因。签名版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抢先收藏(还可一并选购“剑桥清代史”二书):
来源 |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循迹晓讲,作者:老约汉。略有删减。标题与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延伸阅读
张宏杰:明清两代,为何越反越腐?
从辛丑到辛亥 | 晚清最后十年
以历史为镜,才能打破黑暗与迷途,烛照未来
王鼎钧:救国的“秘方”(真实到难以置信)
《哈佛中国史》:突破被帝王遮蔽的历史,看见帝制下的众生相
王小波:认识自己的无知,究竟有多难?
历史的细节,让人感到可怕
“全是为了百姓好”,那为何百姓活得那么难?
他的话很残忍,却道出近代史的真相
王鼎钧:很多故事,你只知道半截
“历史小说至高阳,正如武侠小说至金庸,已是顶峰”
其实,鲁迅是绝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