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谁人不识王鼎钧?

饶淑荣 少数派文库
2024-08-15



学者楼肇明评价王鼎钧:人们熟悉作为散文革新家的余光中,而另一位也许艺术成就更大、也许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文散文家王鼎钧,却为内地读者所知不多,事实上余、王二位共同为完成现代散文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石。作家隐地负责王鼎钧主要著作在台湾的出版,对其受欢迎的程度,用过一句话来概括:凡有井水处,皆有鼎公书。



谁人不识王鼎钧?
文:饶淑荣


在台湾,无人不识王鼎钧。在大陆,读者常问:谁是王鼎钧?

一九二五年,王鼎钧出生于山东省临沂县兰陵镇的一个传统大家庭。祖父是当地一位杰出的商人,开设有兰陵最大的酒厂,曾带着自酿的兰陵酒参加旧金山太平洋万国博览会。父亲是一介书生,早年就读于济南政法专门学校,却未能在军阀混战的乱世谋职官场,只在兰陵传承祖业。作为家中长子,王鼎钧并没有感受到格外的恩宠,而是因继祖母与父母的微妙关系看到了传统家庭的许多阴暗面。他曾感叹:“大家庭好比一只猫,努力扭曲身体以各种姿势去舔掉身上的肮脏,吞进肚里,有些事是要隐瞒的,有些话是不外传的。”最初对文字发生的兴趣,是他晦暗童年生活的一丝光亮。他阅读新文学,鲁迅、巴金、沈从文、茅盾、郁达夫、赵景深……也接受最传统的书法和诗词教育,为妙手偶得的佳句欣喜不已,从小立志要做作家。

然而,恬静的田园生活被日本人的侵略打破,十四岁的王鼎钧失学,跟着家族的叔叔爷爷们打游击战。一九四二年,山东籍名将李仙洲将军在安徽阜阳创办国立第二十二中学,接收来自山东的流亡青年。王鼎钧的父亲认为一个人不受教育没有出路,一家之中应该有一人出去奋斗。十七岁的王鼎钧从此离家。在阜阳,学生们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也并不安定,因为日军随时会打过来。一九四四年,随着炮火逼近,学校决定整体西迁,王鼎钧和同学一路逃亡,有时徒步,终于迁徙到陕西汉阴。沿途他经历饥饿冻馁,逃命拼命,用他自己的话说,如“乩童跳灰过火”,千难万险,在恐惧困苦中磨砺心志。路一寸一寸走出来,他得以有机会深入了解抗战时期最底层的社会,切近观察民众对各种政治势力的心态。他看到的河南农村,“没有派出所,没有邮政代办所,没有卫生所,没有小学,没有布告标语,更没有经过规划的公共建设”,对严重的自然灾害没有防治,没有救济。政府几乎忘记了农村,民众眼里又岂会有政府?他在细微处思索大势倾颓。

好不容易熬到抗战结束,家乡却成了国共拉锯战的战场。有家难回,二十岁的王鼎钧决定放弃学业,谋一份职业承担起长子的重任。他受宪兵连长的欺骗报名参加了宪兵,本想离山东更近以便支持家庭,却事与愿违。只能随新兵连辗转经南京、上海,到达国共胶着的沈阳,受命执行宪兵巡查任务。执勤时,他不从治安而从写作的角度观察各色人等,亲睹国民政府战后裁军的不良社会后果,因内战流落沈阳市区的难民家庭的生存艰辛。这一时期,他也大量阅读新文学作品,眼界为之大开,开始在日报副刊试笔,奠定他以后从事文学创作的基石。从宪兵队设法离开后,他到了河北秦皇岛的一个联勤补给单位,亲见国民党内部的种种贪污腐败,学潮的风起云涌,东北官兵的溃散……一九四八年,他跟随部队撤到天津,四十几天后,天津解放,他成了解放军的俘虏,拿着解放军发给的只管两天的路费路条,穿着国军的军服,靠乞讨走完胶济线全程,来到了上海,再在从上海挤上了一条船去往台湾。对王鼎钧来说,这四年的经历太痛苦,为此他沉淀了十三年,把愤怒、绝望、伤心都炼尽升华,到能够自由说话、说自己的话的时候,这些积蓄的内在语言终于喷薄而出。

年仅二十四岁的王鼎钧从上海随国军来到台湾,在基隆码头登记处讨了几张纸,坐在水泥地上写稿子,“煮字疗饥”,从此以文字谋生。五十年代初,他进入台湾“中国广播公司”工作,负责广播撰稿。当时国民党反思失败的教训,千方百计防止特务的渗透,尤其对文字宣传工作“特别关照”,大陆十一庆典之时,广播节目不可祝寿庆生,连气象报告播出“长江下游天气晴朗,台湾海峡乌云密布”,治安机关都要追究。在中广二十年,王鼎钧目睹同人被整肃、批捕的案例,自己也亲历被特务跟踪骚扰,噩梦不断,精神几近崩溃。六十年代末,“中国电视公司”开播,他借调到中视公司,负责审阅剧本,用政治、法律、道德的尺度检验节目内容,也从中学习一流编剧的分场、分镜、画面表达技巧,把它用来改进自己的写作。身在媒体界的王鼎钧,一直未在台湾文学界缺席,他参加张道潘的小说创作研究组,观察台湾的反共文学思潮和本土文学的崛起,担任多家报刊的主编,做文学青年出道的推手。台湾文学和台湾社会的种种风云变化,他涵泳其中,也以文字来回应。直到一九七八年美国的大学寄来聘函,从此一去万里,身作飘蓬,只有文学做他永久的陪伴。



回顾王鼎钧的创作旅程,他广学深思,在散文、诗歌、小说各个文类皆有涉猎,但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散文。归纳起来,他的广义散文创作主要分以下几个类别:第一类是他一直学习、钻研的文章写法类作品,他出版的第一本书《文路》集合了脑海中的作文教学的实验。有机会付诸实践之后,他仿照夏丏尊的《文心》专讲议论文的写法,将一年国文老师的授课经验写成了《讲理》,到美国后又陆续写出《文学种子》《作文七巧》《作文十九问》,为青年学生的写作提供完整的指导方法,解答他们作文时遇到的各类问题。有感于今人理解古文的困难,作《古文观止化读》,点破文言文精髓,使之能够化用到白话文写作。新冠疫情期间,他践行作家一辈子应该给小朋友写一本书的承诺,特别为小学生写了一本《小学作文讲话》。



第二类是人生智慧之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随缘破密》(《黑暗圣经》)。七十年代的台湾开始快节奏地步入现代化,年轻人进入社会,需要安身立命的哲学。王鼎钧用“小故事”为他们言说“大道理”,潜移默化,使他们有教养,懂分寸,更知道用前人的智慧对付世道之难、世道之暗,胸怀丘壑,心有平安。

人生四书

第三类是文学性散文。写完人生之书,王鼎钧深感人生智慧类的励志小品偏重内容,无法兼顾形式之美,而他自己在文学上历练,应该有更高的进阶。一九七八年,他写出了开创性的重要作品《碎琉璃》,以后又有《山里山外》《左心房漩涡》《千手捕蝶》《海水天涯中国人》《沧海几颗珠》《情人眼(修订本)》等等。他的散文在台湾别成一家,是因为其中不仅仅有通常散文的抒情和修辞,还有小说的事件、戏剧的技巧,三者糅合,就有了可读性,也有了厚度。

第四类是回忆录。一九九二年,走到人生的薄暮之景,王鼎钧觉得,他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了。他说:“对日抗战时期,我曾经在日本军队的占领区生活,也在抗战的大后方生活。内战时期,我参加国军,看见国民党的巅峰状态,也看见共产党的全面胜利,我做过俘虏,进过解放区。抗战时期,我受国民党的战时教育,受专制思想的洗礼,后来到台湾,在时代潮流冲刷之下,我又在民主自由的思想里解构,经过大寒大热、大破大立。这些年,咱们中国一再分成两半,日本军一半,抗日军一半;国民党一半,共产党一半;专制思想一半,自由思想一半;传统一半,西化一半;农业社会一半,商业社会一半:由这一半到那一半,或者由那一半到这一半。有人只看见一半,我亲眼看见两半,我的经历很完整,我想上天把我留到现在,就是叫我做个见证。”(《关山夺路》)历时十七年,他用《昨天的云》《怒目少年》《关山夺路》《文学江湖》四本书,显示那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回忆录四部曲

学者楼肇明评价王鼎钧:人们熟悉作为散文革新家的余光中,而另一位也许艺术成就更大、也许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文散文家王鼎钧,却为内地读者所知不多,事实上余、王二位共同为完成现代散文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稳固的基石。作家隐地负责王鼎钧主要著作在台湾的出版,对其受欢迎的程度,用过一句话来概括:凡有井水处,皆有鼎公书。


王鼎钧先生今年已经98岁,他一个人走完了中国现代史的历次重大转折,他的回忆录“写尽了20世纪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


马国川说:王鼎钧先生记录了一代中国人血泪辛酸,和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集体经验和历史教训。但愿这些经验和教训时时警醒后人,让中华民族最后能够以尽可能少的代价抵达光明的彼岸。


北大教授王奇生说:大人物的回忆录难以见小,小人物的回忆录难以见大。史学家的回忆录重实不重文,而文学家的回忆录重文不重实。王鼎钧却能兼具其长而兼避其短。


高华生前最后一篇文章,就是推荐我们读他,林达说,“他是我最喜欢的中文作家”,王鼎钧在台湾被称作“一代中国人的眼睛”,他的作品家喻户晓,几乎达到“凡有井水处,即见鼎公书”的境界,”但是在大陆却长期被忽略,以至于近乎绝迹。


为此,先知书店诚意推荐“王鼎钧作品集”,读懂中国的过去,看清中国的未来。这套书:


●最真实的历史:1992年,年近七旬的王鼎钧开始撰写个人回忆录,2009年,四卷回忆录收笔。这部近百万字的文学巨著显示了一代中国人的因果纠结,生死流转。它是中国现代史的侧记,也是一部知识分子的心灵史。 ●文笔极佳:王鼎钧操起了一支冷峻清醒的史笔,既为作家,又当著史。写文可以如泣如诉,著史要客观,但更重要的是要有态度,不仅是文字的态度,更是人格的高度。 ●经典稀缺:大陆非常缺少这类完整记录中国现代史且文笔绝佳的作品,数次上架,数次断货,口碑极佳。
写回忆录是冒险的,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个人流水账,与他人和社会无关。但王鼎钧的回忆录却动人心魄,因为在其中不止有个人,还有一个民族的命运。王鼎钧的作品,是一位大家人格与才华的双重见证。他的书多次上架,多次售罄,最新补货,感兴趣的书友,可识别下图二维码,一键收藏。


文章来源:三联书店三联书情,版权归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王鼎钧:那些书里有天下,无苍生

王鼎钧:我乍见那张受降照片时,觉得什么地方不对劲,看了几十年,终于看出眉目来

不夸张地说,90%以上的中国人都没有读懂《水浒》

《游民文化》:揭秘不为人知的另一个中国

孙立平::民营企业家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讲透了)

毫不避讳,直面最为动荡、复杂、禁忌的三十年历史

蒋廷黻:辛亥革命唯一的成绩

杨小凯: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

如何看懂当代艺术 ?

走不出的“信任怪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