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人博:江平先生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灵魂

王人博 少数派文库
2024-09-13



法学界的"良心",著名法学教育家,中国政法大学"永远的校长"江平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12月19日12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分享江老先生八十华诞时,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在纪念活动上的现场致辞——《江平先生是政法大学的灵魂》,本文已成为致敬江老师的一篇经典和一个符号。



我福分浅,敬识江平老师已是很晚的事情了。原因有二:由于长期偏居西南,即地域的偏远性;也由于专业,因一直从事法史学的教学与研究,远离了法学的主脉。


然而,就在自己就读西南政法学院的时候,就已领受过江老师在罗马法学、民法学上的修养和学问。但对江老师本人,还只是远远的敬望着。


我真正敬识江老师还是于2002年来到中国政法大学以后。非常荣幸,我也像江老师一样成为这个学校的一名教师。我敬识江老师的方式与他亲授弟子是不一样的。具体说,我是通过昌平校园的那些孩子为媒介的,或者说,那些孩子就是我与江老师之间的媒介者。


每当我站在那块讲台,总感觉是站在江老师的影子里;每当我踏进校园那块葱郁的草地,那校园的天空总是漂浮着江老师的气息,弥漫着江老师的魂灵。


这所大学的书记可以轮换,校长可以交替,但我似乎觉得,这所大学就是江老师一人的大学。一所大学与一个人交织得如此之深,恐怕在中国的大学校史上是个例外,至少说也是少有的吧。


  

江老师是如何做到这点的呢?这也是我深感好奇与兴趣的问题。读解江老师,有时就像在读识中国政法大学这所学校复杂的身世。按照我浅显的见解,我觉得江老师能成为这所学校的魂灵,从最显白的地方说,这源于他做教师的那种内在的教养。


“教养”这个词,现在我们都不常用了,好像我们都变得很有教养似的。我们的大学现在最常用的是一个似是而非的词:“职业道德”。我对这个词一直心怀猜疑,这说明我们的教育是多么的狭隘!


一个教师的“道德”是什么,至今我也不知。“教养”则不同,它是有关人与人的观念的一种知识和思想体系。这种知识的来源,一是靠习得;二是靠“己修”,后者是重要的。只有“己修”获得的“教养”才会变成自己的某种“自觉”。


一个教师的教养包括:对学生的热情和爱意;清晰地判断力;独立的教师人格。如果稍作拓展,它还包括对这个世界的独立思想,并把这种思想的方法传递给学生。



毫无疑问,江老师的为师实践早已统摄了这些元素。他对学生是那样的热情,他又是那样的呵护学生;他有一颗清晰的大脑,他有一双敏锐的眼光,他有一尊不屈服于世的不朽人格。


他从不把任何的思想、理论当作外在的权威加以接受,他对强加进来的权威与宗教进行了顽强地抵抗。这种权威不管是自由、民主还是其他什么东西,并把这种抵抗恰如其分地传递给了他的学生,特别是昌平校园的那些孩子。


江老师之为老师,就在他不做校长而重新成为一名普通教师的“刹那时刻”,他的那种教养成了他成为老师的一种“自觉”或“回心”,成了一个不朽的教师。



我站在江老师站过的那块讲台,心中感到彷徨和压力。孙国栋君说了一句很好的话:“有一种感恩叫传承。”你站在那里,却无路可退,只有终生去体味讲台上曾有过的那种教养,模仿之,学习之。



作为中国民法学界的泰斗,江平先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法治进程;作为一个校长、一个学者、一个知识分子,江平先生坚持了开放自由的精神和独立的思想。某种程度上,他不只是中国政法大学的灵魂,也是中国法治化的一个缩影。


江平先生只向真理低头,他一生都在推进中国法治化进程。他曾说,我们现在“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距离还很远”,“在经济下滑的时候,我们的道德也在下滑,而我们的道德下滑跟我们的法治有密切的关系”。


江平先生已逝,纪念他的最佳方式,莫过于理解并倡导他所追求的中国法治化之路。为此,先知书店诚挚推荐一本理解中国近现代法治化艰难进程的好书——《1840年以来的中国》。


本书由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人博所著,直抵近代历史中最耐人寻味的核心——宪制,从历史大变局开始反思,一直讲到1982年,关涉现代中国转型的大哉问。辛亥革命后,中国有了民国的名号,却并无宪制之实。因此在王人博老师说:


“宪法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头等大事。它尽管距离我们最遥远,却与我们最相关。宪法,是定义现代国家的格林威治时间。”


这本《1840年以来的中国》是一部真正的好书,值得每一个关心中国前途与命运的书友珍藏。我们还有幸获得王人博老师亲笔签名,数量有限,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延伸阅读

法律精神的背后,是每一个人的权利与自由

法律之上,正义还存在吗?

80年代以来最令人怀念的5位大学校长

历史的回声:对近代史的三种误解

学生的回答,让他感到“深入骨髓的绝望”

“其口碑之好,没有几个人可以比肩”

知识分子:一个难以定位的人群

王人博:困扰国人的百年文化情结

王人博:我把现实搁下,从历史废墟中寻找现实的答案

王人博:没有左右之争,只有智愚之别

文明趋同,文化存异:几乎所有冲突,都是文化与文明的冲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少数派文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