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了考试,我们一直在“假写作”!

陈兴才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2-06-06

陈兴才老师认为,世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写作,一种是考试化写作。前者是普适的,真正的写作,后者是“假写作”。为什么说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呢?什么是真写作呢?如何让学生真写作呢?




陈兴才 

西安交通大学苏州附属中学老师

江苏省特级教师




真实的写作


一、“真实的写作”是基于教学现状中的“假写作”而言的


写作,本来不需要在前面加个“真”字,隐含的前提是我们一直做着“假写作”的事。

 

笔者曾戏言,世上有两种写作,一种是写作,一种是考试化写作。前者是普适的,真正的写作,后者是“假写作”。为什么说考试化写作是“假写作”呢?

 

首先是这种文章的功用不明,既非文学性创作,也非社会应用性写作,更非思想性、学术性阐述。再从命题来看,基本是提供一个“类哲学”的或人生的或主流价值观的某个说教意图,然后让学生去演绎或证明。从学生的水平来说,他们不需要深度思维,也可以不需要个人的性情,基本就能说别人的话,并把它证明或演绎好,就算是完成了写作任务,无情无思无我、空话套话成为显著特征。

 



由于教学对考试的盲目追寻,就有了写作教学中的两大问题:“怎么写”方面,以考代教,只重技法,忽视体验,不重视生活化写作;“写什么”方面,本该让学生有想法、有担当、会评判的出发点,让位于内容无序、大道理泛滥、主旨心灵鸡汤化。这样两个问题笼罩下的写作,只是考试式写作,而不是真写 作。那么什么是真写作呢?


二、“真写作”既是作文教学的担当,也是入口


作文教育的担当是什么呢?简单点说,一是为“文”的,二是为“人”的。前者着眼于提高学生对未来写作的适应性,即提升写作能力;后者着眼于滋养学生的德性,启迪智慧和思想,培育美感。这两种担当是不可分的,缠绕在一起的,互为依托和表里。尽管“课标”里有明确的表述,如“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激发写作欲望。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避免为文造情”,但在应试的格局中的写作教学很难催生出真正的好文笔、好文章。众所诟病的浮夸不实、套话连篇的文风,更是反映出其“育人”的功效很是糟糕。

 

作文教学的这个“担当”又连接着教学的“入口”,入口即路径和方法。在为考试的作文教学中,“培育真正的人”之担当不能落实,由于出题玄虚,指导只重技法,教学无序列且长年以考代教,作文评价的扭曲,又导致了我们的作文教学一直在低效的路上盲目摸索。

 

基于上面所说的在作文教学的担当和入口方面存在的问题,我们倡导“真实的写作”。“真实的写作”要义在于:写出真性情真观点的文章,合乎写作规律的真实的指导、求真的命题和评价,其最终目的正是“课标”里所言:(让学生)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理性精神。书面表达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根据个人 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有创意地表达。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 。


三、“真写作”需要如下三大关注


01

让学生有“想法”以实现“真性情真观点”


有一些理念可以作为指导学生写作的前提,如“作文是整理思想的过程”“教师是学生言语表达生命的养护者、指导者”“写作学是言语动力学”“作文就是有目的的表达”。这些理念都指引着作文教育的价值——培养具有“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生活的评判力”的人。其中,如果说来自于陈寅恪的“自由的思想,独立的人格”代表着最高的教育境界,那么笔者所加进去的“生活的评判力”则是个贴着地面的基本要求。“生活的评判力”就是让学生“有想法”,这个想法不管深浅,都是学生自己的;常常有想法,思想境界才有可能提升。我们过去一直强调或者说从未忽视要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但即使知道这个道理并试图用它来要求学生作文,效果却未必总是很好。我们只有“道理”,没有“办法”。

 

办法是什么?

 

一是就写什么来说,鼓励学生就具有多样解读可能性的事件、现象作多元思考,特别不宜用立意来禁锢学生。这些事件、现象最好是新鲜的,不是陈旧的、已有很多议论的。比如,某地高考后学生撕书、学校举办为妈妈洗脚活动这样具有燃点效应的事件,甚至是虽小但学生会有切身体验的,如早读课上可不可以吃早餐,把这些交给学生评论,这些话题本身鲜活,学生的思维自然也会活跃起来,有话说,想说话。如果你给他的是老生常谈,平常父母跟他们说起来都让他们感到厌烦无趣的话 题,他们又怎么能有表达的欲望?


二是鼓励和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干预生活”。我们常相信一句话,写作是发现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事实上,写作有没有用,关键还在于“实践”。怎么实践?引导学生去“干预生活”。笔者试验,给学生两个题目:《生命在于运动》和《请还我们阳光运动时间》,让学生选择喜欢哪个,学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第二个。为什么呢,他们觉得前者无“干预特征”,而后者“我是谁”“写给谁看”“想达到什么目的”的“干预目的”非常明显。再如,让学生写一篇读书笔记是常做的事,但如果是让学生评论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者的写作效果就会超过前者。什么道理呢,后者具有强烈的“干预目的”,学生一旦选准了评论对象,就容易产生想法,而且会不自觉去整理、梳理自己的想法,以求更有效的表达。


02

合乎写作规律的“真指导”以求“真实有效”


日常作文教学有些长期的痼疾,一是只重写作知识、写作技法的传授,二是多着眼于“后半场”,即作文的批、改及二次作文。从鼓励学生“有想法并有效地表达”来看,写作指导应该瞄准写作前的“想法碰撞”——包含了写什么(内容选择)和怎么写(怎么提炼生活、如何构思立意、选择恰当的表达形式)。

 

举个聊天式作文指导的课例。作文的题目是《校门口》,一开始这些高一学生也显出搜肠刮肚,无东西可写的状态。教师就请大家说说各自在校门口看到的原来觉得无意义的事。有个学生无厘头地说,我第一次到校门口,发现金属栅栏大门边上有一行滚动的字,不大,“红门开,开门红”;教师问这是什么语境中的话,学生说做生意的吉利话。教师又问, “做生意”与“学校”这两个东西放在一起什么感觉?学生说,学校可不是做生意的地方。于是教师加以引导,你有了很有价值的发现,把这个问题往深处去想想,学校可不可以有生意头脑和意识,有无“生意”现象。如此,这篇文章就颇有思想价值了。有学生说到早上来校和晚上离校时,门口家长接送学生的车子密密麻麻地像个停车场,想对家长呼吁:请别把车子停在门口,我们都在赶铃声。教师就引导他给所有接送孩子的家长写一封信,就以“请让你的孩子多走十步”为题,要把场面描写精彩,要把目的说透,说话要得体,当然也要显示作为一个高中生的思考深度和文采。又有学生说,学校门口的外卖是一道最精彩的风景线,与校方管理人员斗智斗勇,花样百出,各色人等形象鲜明。教师启发学生,看到其中的激烈的矛盾,一边是校方的禁令和围墙,一边是学生的要求,相互绞着,可以把这个精彩的场面和你的观感写出来。又有学生说到一件更无聊的事,某天晚自习,门口有辆救护车闪过,引得靠近围墙和校门口的同班的同学起了大动静,一窝蜂地去看,结果什么都没有。就是一辆救护车停了一下开走了,什么事都没有。教师引导,你想过为什么大家会突然有这样发疯的举动吗?这个无厘头无聊的事,却有着不浅的意思呢——学校生活很单调枯燥。为什么会枯燥,这就是很好的主题啊,交给你自己去写一写这个故事,也许你写着写着,就觉得有意思了。……整节课上,就围绕“校门口”这一话题,聊了五十分钟(学生不愿意下课)。课后,让学生们就课上聊到的“生活”或是没聊到但自己“发现的生活”,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注意要有一个明确的表达意图。第二天,学生交上来作文,让人眼睛一亮,合格率近乎百分之百,优秀文章(有“自 己的生活,不俗,意图鲜明,有思想,表达高效”)近三分之一,这是平常高三学生也很难达到的优秀率。

 



我们常说,学生的思想需要点燃,对于作文来说,点燃思想更是关键,它比写作技法重要得多,而且这个过程要前置,不能放到作文之后再讲评,否则其主动性和兴奋点都将减弱或失去。这样的指导,因为瞄准了“思想”这个核心,并且在碰撞过程中经历生生、师生的共生、启发过程,又一并关注到构思、立意等,才是真正的合乎规律的指导。

 

03

“求真”的命题以求“真实的表达”


应试式作文的命题不可避免地有诸多限制。比如给你一个材料,从这个材料中可以读出某些含意,然后根据这个含意,你来写作文。最后学生写出来的是什么呢,记叙文就是通过叙事的方式来演绎你的题意,议论文就是说理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能做的就是不要偏离这个意思,并且去证明和演绎它。这样的命题方式,学生又怎么能产生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即使我们发现一些所谓的优秀作文,其实不是它的观点深刻、理解独到,而是这位学生会漂亮地演绎和证明。作为一篇文章的最有价值的东西——观点、想法成为次要的东西。

 

好的命题是怎样的?

 

不拿人生大道理来说教,宁愿拿真正的高深话题哪怕是哲学命题让学生表达观点。如法国作文题《科学是否只是在确认事实》《我们欠国家什么、国家欠我们什么》这些话题对照我们学生的现状来说是高难度的,但他们会有关注的欲望,而且这也是一种教学的担当——高年级学生应该关注了。

 

要有新意,能刺激表达欲望,有利于调动积累和生活的发现与重新思考,宁愿选择生活热点和纠结的背景事件,也不要拿寓言化的小动物故事和心灵鸡汤来让学生发表陈词滥调。

 

遵循“说事拉理”原则,而不是“说理找事”。理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是在对具体的事件的评说中形成的:发生了某件事,我们来评一评,对于事件中的人和物的评价中,我们自然会去说理,并用这个理来评那个事。但我们现在有些命题其实是先把“理”定下了,然后是“找事找人”来证明它,完全违反了说理的规律,学生最后的文章其实不是在说“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是在“证明”试题中呈现出的观点。

 

“求真的命题”,以找寻真相、探求真理、发表属于自己的真看法为基本要求。如“为什么要去拜佛”“孝与顺”“当乡村只成为公交线上的一个站名”“道歉有多难”,这样的命题是“真”的,它只是在“命域”,至于你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表达,并鼓励进一步探究,而不是在证明和演绎出题者的旨意,学生也会给你带来“真实的思考和写作”。

(原文刊载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5年第1期) 



往期精选 丨Editors' Choice

张小兵:一个人要是跌进水里——查理斯·思特里克兰德的自白


编辑丨葛杰

图丨网络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订阅电话/微信:张琦 18652909212(添加时请注明订阅学校)


投稿邮箱:luntanzhongxue@126.com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本群人数过百,需要邀请才能加入

添加小编微信(葛杰15601588673)

加入作者&读者群

与大家名师零距离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