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栋生:学生作文“说假话、写空话”之风盛行,如何破局?

王栋生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2022-06-06

写什么


解决“写什么”问题,不要设立禁区。

 

基础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教师面对的是儿童和青少年,大部分学生未满18岁。对学生来说,这12年,是他们人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如果对他们的思想情感发展作出限制,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人生态度和思维品质。

 

学生感到“没什么东西可以写”“无事可记”“没有什么看法”,也就意味着缺乏写作激情,没有写作愿望。这类困扰一般来自教师教学的随意性。很多教师至今仍然没有意识到,在写作内容范围上,他随意地说一个“不准”“不要”或“不能”,就可能封死学生自由思想的一个方向或几个方向,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压迫在某个角落,令学生产生恐惧;教师对某类题材感到疑虑,否定其作文价值,就有可能连带学生中止在其他几个方面的写作尝试,学生会认为自由思想存在不安全因素,他只能等待教师发出指令,这就让“训”成了“驯”。


 学生作文“说假话、写空话”之风盛行,如何破局?

与此对照,在作文教学中畅通无阻的,是学生“说假话、写空话”,笔下生风,如有天赋。无法想象这些十多岁的学生像是没有正常言说的意识和能力,敢于通篇假话套话大话,完全没有读者意识。这种恶劣的表达习惯,除了受到教师的默许,也和学生所处的社会语言环境有关。耳濡目染之下,他误把宣传语言当作人间语文,他周围的人都信口开河,他也就不觉得有什么怪异了。他每天接触的各类媒体,把这样的语言当作“习惯语言”——编辑记者也是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中长大的,全社会都不认为有什么不对,那么,一名小学生有没有能力和意志拒绝这样的语言?他只能是受害者,他长大之后也会去维护这样的“传统”。因此,责备中小学生作文空洞无物,应当先责备那些制造恶劣文风的体制文化。

 

如何破局?在起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启发学生关注古今中外优秀的写作范式,让富有灵性和美感的语文影响学生,让学生有辨别“好语文”“坏语文”的基本能力,从而知道什么“可以一观”,什么是“恶俗”。义务教育阶段,要禁止教师在课堂传播“假大空”的恶俗语文。我看过小学生接受采访时的表达,一招一式,基本是“有表情的背诵”,全是教师按一定模式“训练”出来的,让学生接受“非人化”的表达训练,荼毒儿童,真不知这些教师是怎样认识“作文即人”的。

 

语文教师自身有没有这方面的体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什么没有坚持个人的语言主张?他们如何认识和评价“不好的语文”?这些,都会成为他们的作文教学背景。

 

如果作文教学不能没有“禁忌”,那么目前最重要的,可能就是防止学生使用假大空的语言。


 “写什么”不能有禁区

中小学写作教学,“写什么”不能有禁区; 如果有禁区,学生思维发展必然受阻滞。即使出于道德因素的考虑,也只能耐心引导,而不能简单地“禁”。教师出于对学生的爱护,提醒学生“这些东西不能写”,对学生而言,这个禁区的“半径”就会延伸、扩大。如果在课堂上告诉他只能写美好的东西(所谓“正能量”),那么他的思维天地至多剩下并没有把握的一半。如果告诉学生“你可以自由地写”,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有可能是无限的,这时他便有可能感到表达能力的欠缺,他会专注于表达能力的学习。——我有时想到,在学生面前,教师不要装:再怎么样,少年儿童都要比当今社会、体制,比各种人群纯洁、率真,不要把他们想得和一些人那样没有羞耻心!

 

没有写作自由,等于没有言论自由;没有表达的自由,等于没有思维自由。自由没有了,也就“不自然”了。在语文学习方面,“禁止”等同于禁锢思维;思维一旦设立禁区,任何学习都将变得没有价值。自由思想和自由表达是人的生存权利和人生乐趣,如果今后他平庸,放弃追求,那也仅仅是个人的选择。在接受教育阶段,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由思想,作文教学通过“立言”以“立人”,也只有这样,教育才有可能培育自由意志和创造精神。

 

管得太具体,写不好。我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在各种限制下已经不敢写、不想写了,教师仍旧在那里百般“告诫”,这方面“要注意”,那方面“不要碰”……学生在没有写作激情的状态下,写下没有思想价值,也没有真情实感的七八百字,这样的“写作”(或称“码字”)持续几年,学校培养的是什么“能力”呢?是“应付”“糊弄”和“欺骗”。不负责任的教育不可能培养出有责任感的一代人。

 

作文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生活很重要,所有的生活经历,都有其独特价值,都可 以成为作文材料。让儿童和少年“写真实的内心”。——无论他想些什么,毕竟都是他的真实思想,引导学生肯定思维的价值,就从那些看似“毫无价值”的“胡思乱想”开始。

 

写作是个人的事,学生学会写,此后更多的将是个人写作,如果不放在“个人”领域,只讲求社会价值,那么,即使他不当作家,不做官员,也不想成为社会人物,不能说他就不需要具备个人表达能力。如果能更多地考虑“个人”,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在考量中掺入社会评价标准(当然也就更不要在意“中考高考作文”)。

 

学生写作没有了束缚,写作则如同自由呼吸。学生愿意写了,往往便不在意教师的评价,束缚少了,写作的进步会很快。自由作文最大的效益,就是“敢写”,这样的能力,在离开学校后会显示出独特价值。

 

学生作文内容即使有些不合适,有时只要点拨一下,不必“禁止”。30年前,改作文看到学生写高三生活,对高三复习阶段的紧张大肆渲染,言过其实,全文模仿《包身工》,大概是后来网络搞笑仿文的先驱。那时我们学校要到高三下学期临考前两个多月才开始复习,没有他所渲染的那么苦,也没有必要写这些,他的文章在班上流传,我不评价,我让他们自由评论。学生说“写了玩的,开开玩笑”,我肯定了其中的喜剧因素和幽默,说:“文笔真不错,像电影分镜头剧本,你以后可以去挣这份钱。”第二个星期,我又出一个题目“幸福的高三”,不作任何解说,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中学时代,过了许多年,学生还记得这个题目,很多学生认为那是引发人生思考的作文题。关于高三的真实感受,学生能说出的很多。虽然有许多现象是“不得已”,但真正的课堂,是“有光的”。高三的幸福有哪些? 我注意到,许多同学关注的是“友情”“爱”“长大”“学会宽容”“变得理性冷 静”,也有人认为是“读了一本诗”“一直能打球”“教室里每天有笑声”“每天能和老师在一起”……他们“遗憾的事”也反映出生活的丰富,如“很多好书没法静下心去读”“很长时间没有看到日出”“不能每星期去看祖母”“想去看海,没时间”“去远方的梦想一直没实现”……所有的生活经历(甚至苦难)都可以有独特的价值,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发现和感悟。


 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认识生活

在“写什么”这一问题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认识生活,丰富思维方式,培育生活趣味。一间教室里坐着五十名同学,加上“发小”和自己认识的其他班学生,加上认识的老师,这个校园里他起码认识两百个人,可是他作文时说:“我不知道写谁。”这个学生思路是不是有些不正常?多年前,有老教师问我:“学生作文,怎么总爱写小猫小狗?每次作文都有,最多一回班上六个学生写小动物。”我说,你上课比较严肃,有时不免吹毛求疵,他写人,担心让你发现“不健康因素”而“得罪人”,写小动物就比较安全。说到这个,我真是奇怪,大部分学生与人交流并没有障碍,为什么下笔时便会产生“我不知道要写谁”的困惑?

 

学生在校时间长,许多问题发生在学校,学生有个人见解,这些见解体现的思想情感很重要,甚至能成为生命记忆。我注意到很多老师不主张学生评论学校,也不想引导他们关注身边发生的事,这很可能是教师担心学校发生的事经不起学生评论。

 

有一年,为办体育盛事,政府要建设“城市形象”,从外地买来一批大树分给临街的学校,我所在的学校也移来了七八棵老树。一些学生看着这些被删枝斫根的树,生出悲悯之情,感到无法理解。校方解释:这些树没要学校出钱,政府拨专款购置的。一些老师和学生认为:“白给” 也不能要,因为这是学校,不能做违反自然伦理的事;再说,“学校没花钱”,纳税人的钱就可以随便糟蹋吗?我觉得,学生有这样的认识,正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他们不考虑个人利益,直率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见识比体制内的媒体深刻得多。语文教育把学生教得“听话”“循规蹈矩”“绝对服从”,不仅对他们而言不是好事,也是对民族的未来不负责的行为。其他诸如学校“文明班级”评比弄虚作假,学校乱收费,校长强行把自己编的书卖给学生,教师上课故意漏教内容要学生接受家教,考试漏题,等等,学生如果全能“逆来顺受”,他以后能有什么责任感,他又能写什么东西?即使作文再好,充其量只能做落后文化的卫道士,为钱与权做笔杆子。

 

培养批判思维,学校就是要敢于发动学生思考学校里、课堂上发生的事。如果连身边发生的事都不关注,以后能有什么用?在学校里不敢自由表达,走上社会只能搞假大空。有讽刺意味的是,绝大部分走上社会后“会写”或是“不会写”的人,都会反过来埋怨学校的作文教学没用。 


原文刊载于《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2018.02

编辑:葛杰

图:网络

往期精选 丨Editors' Choice

1.王栋生丨不拘一格教方法

2.王栋生丨教师“忙”“累”何时能缓解

3.你为什么不愿当个“普通教师”呢?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订阅电话/微信:张琦 18652909212(添加时请注明订阅学校)


投稿邮箱:luntanzhongxue@126.com


长按上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因本群人数过百,需要邀请才能加入

添加小编微信(15601588673,注明姓名和学校)

加入作者&读者群

与大家名师零距离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