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繼如 | 再説"掉以輕心"

王繼如 未曾读 2022-09-14

作者按:“掉以輕心”是今日常用的成語,但其中的“掉”字何所取義?一直没有弄清楚。此成語出自柳宗元文《答韋中立論師道書》“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大約在1963年,我讀此文,就對《古代漢語》中“掉”字的注解產生懷疑,但一直没找到確解,甚至以“搞掉了”、“搞砸了”搪塞過去。一直到90年代,我在南京大學任教時,做敦煌研究,無意中翻到伯2172號《大般若涅槃經音一卷》,其中有“誂戲”條,正好與今本〔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所云“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説《涅槃經》者,當正身心,慎無掉戲,輕躁舉動”中的“掉戲”對應,於是明白,“掉”當讀作“誂”,就是戲耍、戲弄之義。用此義來解釋“掉戲”、“掉以輕心”便妥帖了。此字既得確解,“掉戰”、“調戲”等一系列的詞都可以得到確解。於是寫了一篇文章《從“掉以輕心”的“掉”説起》,發表在《辭書研究》2002年第1期上,由於切入點不太好,表述不到位,没引起注意。2016年第1期的《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有崔文印先生的文章《不重寫字 古籍流傳堪憂》,説“掉以輕心”的“掉”應該寫作“吊”,這就使得我不得不再來説説“掉以輕心”的“掉”的確解了,於是有了《再説“掉以輕心”》一文,補充了一些資料,集中力量説明“掉以輕心”的“掉”,並且附了伯2172號的截圖。文章的簡體刪節本發表在《光明日報》2017年12月3日語言文字版上,由於版面的限制,也刪去了截圖。現在這裡推出的是繁體未刪節本,附有截圖。一個“掉”字之確詁,竟經歷三十年的時間,信乎,“學不可以無年”!

“掉以輕心”是個常用的成語。但其中的“掉”字何所取義,我年輕時是弄不清楚的。一直到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看到一篇敦煌出土的佛經音義鈔卷,方悟其義。一字之義,經三十餘年始得,頗有感慨。寫過一篇文章,由於切入點不明顯,表述不到位,没引起注意,現在又見到新的説法,所以有必要再説説。


新的説法見之2016年第1期的《古籍整理出版情況簡報》崔文印先生的文章《不重寫字 古籍流傳堪憂》。文章指出印刷物上錯字連篇的情況,這種情況又殃及整理的古籍,他很是擔憂,對此,我是有同感的。但他的文章中提到“掉以輕心”的“掉”應該寫作“吊”,我却不能贊同。


他説:“最典型的一例就是‘掉以輕心’。其實,這個‘掉’字在這裡根本就講不通,它應寫作‘吊’。‘吊’是懸掛之意,‘吊心’就是‘懸心’,就是放心不下。而‘掉’則是落地,落地的心,即已放下來的心,除了事後諸葛亮自我表白以外,還有區分輕重的必要嗎?所以,‘吊以輕心’,絕不能寫成‘掉以輕心’。

但‘吊’與‘上弔’的弔是一個字,不少人嫌棄這個字,就像‘死’,很多人都迴避,非用‘走了’取代不可,于是‘掉’反倒成了大家都用的字了。更可悲的是,我們的辭典編輯者也‘與時俱進’,居然承認了‘一作掉以輕心’的寫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這個説法,將“掉以輕心”使用的歷史整個説擰了,也將“掉”字完全理解錯了。“吊以輕心”的寫法,在《四庫全書》和《四部叢刊》中都檢索不到,我也從未見到有人使用過。以我的孤陋,也未見辭書用“吊以輕心”立目的,更遑論立目後又寫“一作掉以輕心”。再説,“吊以輕心”是懸掛着一顆輕慢之心嗎?一般來說,我們説的“懸着一顆心”都是指的擔心,含有極端關注的意味,不至於輕慢之心會用懸着的。


據我的考察,“掉以輕心”這個成語,是入清以後方大量使用的。至於它是出自柳宗元的《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則是人所共知的。所以,要理解這個成語中的“掉”字,還得從柳宗元的文章入手。


柳文云:“故吾每為文章,未嘗敢以輕心掉之,懼其剽而不留也。”這句話大體意思是清楚的,就是説:我每次寫文章的時候,都不敢輕慢對待,害怕文章輕浮而不沉凝。但是,落實到每個字,就有個“掉”字不好解釋。


記得1965年我在南通教學實習時,曾經給家父寫過信,信中説自己這回相當認真,不敢掉以輕心。家父來信問“掉以輕心”是什麼意思,我就説是以輕心而搞掉了,也就是搞砸了。現在想來,真是無知妄説了。


柳文中的這個“掉”字,舊注也没有訓詁,僅僅在《增廣注釋音辯唐柳先生集》中留下一個音切:“掉,徒弔切。”這個反切和《廣韻》篠韻“掉”字的反切相同,所以今人要給它作注是無舊注可以依傍的。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解釋道:“掉,大摇大擺,指放縱,隨便。後代成語有‘掉以輕心’。”(中華書局1963年初版下冊第一分冊,頁982,1981年修訂本頁1033,1999年校訂重排本頁1041説同)我六十年代初在南京師院讀中文系時是讀過的,但總覺得所釋難以切合“掉”字之義,翻開當年用的書,居然還打了個大問號在上面,旁邊還注“掉之?”所以那時竟然私心將它理解為搞掉、弄砸。自然也不敢自信,一直心裡存個疙瘩。


九十年代,我讀敦煌文獻,偶然間得到一個確鑿的證據,可以證明這個“掉”字實在是“誂”的通假字,這個疙瘩才算解開。


北涼曇無讖譯《大般涅槃經》卷十七《梵行品》第八之三云:“善男子,若我弟子受持讀誦書寫演說《涅槃經》者,當正身心,慎無掉戲,輕躁舉動。”“掉戲”一詞,也不好解釋。而此詞敦煌遺書伯2172號《大般若涅槃經音一卷》作“誂戲”,注音云:“上徒弔反。”(《法國國家圖書館藏敦煌西域文獻》頁349下欄,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見右圖)此反切與《廣韻》去聲嘯韻“掉”字反切徒弔切同,是“掉戲”本字當為“誂戲”。《廣韻》“誂”字見之於和嘯韻對應的上聲篠韻徒了切下,云:“誂:弄也。俗作‘挑’。《説文》曰:‘相呼誘也。’”而“掉”在《廣韻》中又有徒了切之音,從這個角度看,這兩字也是同音的。《廣韻》“誂”字下所引《說文》見該書言部。“相呼誘”就是引誘,挑逗。《戰國策•秦策一》:“楚人有兩妻者,人誂其長者,長者詈之;誂其少者,少者許之。”宋鮑彪注:“誂,相呼誘也。”正用《說文》的解釋。《史記•吴王濞列傳》:“於是乃使中大夫應高誂膠西王。”誂就是引誘,挑動。從撩逗、戲弄之意引申,就有戲耍、玩弄之意,這就是《廣韻》説的“誂:弄也。”《左傳》僖公九年“夷吾弱不好弄”的“弄”就是這個意思,杜預注:“弄,戲也。”唐菩提流志譯《一字佛頂輪王經》卷二《成像法品》“常不作諸嘲誂戲論”,“嘲誂”連用,可視作同義並列複詞,其為戲弄義無疑。在唐代,“誂”的戲弄義應該是基本義了,所以《廣韻》將“弄也”放在首位。《涅槃經》“誂戲”便是此義,“誂戲”也為同義並列複詞。《涅槃經》的意思是:受持讀誦書寫演説《涅槃經》的人,一定不能戲弄玩忽,輕燥舉動。敦煌遺書《涅槃經音》的異文,證明“掉”當讀“誂”,明乎此,柳文的“以輕心掉之”也就可以理解了,就是以輕慢之心戲耍寫作。這樣,由柳文而來的“掉以輕心”也就可以得到明白的解釋了,就是以輕慢之心來戲弄玩忽所做的事情。佛藏中的多個“掉戲”,如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長阿含經》卷十三《第三分阿摩晝經》“斷除掉戲”、“滅掉戲心”等,也當以“誂戲”解之。


過去由於“掉”字之義不明,對於成語“掉以輕心”的解釋,採取了兩種處理,一種是避開“掉”字不談。如《漢語大詞典》第6册、頁664對“掉以輕心”的解釋是:“輕率,不重視。”(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0年版)《辭海》第六版彩圖本第1册、頁470對這個成語的解釋是:“轻忽;不经意。”(上海辞书出版2009年版。第二版至第五版同)我估計所以避開“掉”字而不作解釋的原因,是對這個字的意義吃不準,是審慎的態度。


另一種是勉力對“掉”字做解釋,多數解釋為“擺弄”,如《辭源》第三版頁1682説:“掉,擺弄,隨便對待。”(商務印書館2015年版) 朱祖延主編《漢語成語大詞典》頁258—259説:“掉:摇動,擺動。指輕率,不在意。”(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王濤等編寫《中國成語大詞典》頁273説:“掉:擺弄。以輕心擺弄它,指不重視。”(上海辭書出版社1994年版)宋永培、端木黎明主編《漢語成語詞典》(修訂本)頁172説:“掉:擺弄,以無所謂的態度來擺弄。”(四川辭書出版社2001年版)也有作其他解釋的,如劉潔修《成語源流大詞典》頁244(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説:“表示輕率地放過去;不經意而忽略過去。”大概是將“掉”理解為“放過”、“忽略”。這是一種想努力説明問題的態度。只是由於資料所限,未能從通假的角度去看問題。


這個戲弄玩忽義的“誂”字,可寫作“掉”,已見於柳文及傳世《大般涅槃經》卷十七,按照上引《廣韻》篠韻“誂……俗作‘挑’”的説法,也可寫作“挑”字,這個例證我也找到了,宋郭熙《林泉高致》云:“積昏氣而汩之者,其狀黯猥而不爽,此神不與俱成之弊也。以輕心挑之者,其形脱略而不圓,此不嚴重之弊也。以慢心忽之者,其體疎率而不齊,此不恪勤之弊也。”(《說郛》一百二十卷本之卷九十一,《説郛三種》頁4168上欄a—b,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文淵閣庫本《林泉高致集》頁7b仍作“以輕心掉之者”)“以輕心挑之”和柳文“以輕心掉之”是完全同義的,“挑”“掉”都是“誂”義,但從字義來考察,“掉”的“誂”義是通假,“挑”的“誂”義却是同源。這三個字在《廣韻》篠韻中都同為徒了切,“挑:挑戰。亦弄也,輕也。”所謂“弄也,輕也”,就是和“誂”同義。至於“挑戰”之“挑”,也是戲弄引誘之意。


明白“掉”字讀作“誂”,由它組成的一些詞語也就可以解釋得更為恰當些。茲舉一例:

“掉戰”,語出《三國志•魏志•典韋傳》,文云:“布(吕布)有别屯在濮陽西四五十里,太祖夜襲,比明破之。未及還,會布救兵至,三面掉戰。”(中華書局點校本頁544)《漢語大詞典》列此例於“掉”字的“交替,更换”義下(册6,頁663),恐非。盧弼《三國志集解》於此無説,友人吴金華先生《三國志校詁》及其《外編》(《外編》載吴先生《古文獻研究叢稿》中)也未及此。今按:“掉戰”之“掉”實應讀“誂”,取撩逗戲弄義,後人通常寫作“挑”字。“掉戰”即是“挑戰”。“三面掉戰”是吕布之兵三面同時挑戰,並不是三面輪换作戰。所以下文“時布身自搏戰,自旦至日昳數十合,相持急”之下又有“時西南又急”之語。《册府元龜》卷八七九載李萼為顏真卿獻策説:“公當堅壁,無與掉戰,不數十日,賊必潰而相圖矣。”真卿然之(文淵閣庫本該卷頁15b)。“掉戰”,今中華書局點校《舊唐書•顏真卿傳》作“挑戰”(卷一二八,頁3591)。這是“掉戰”當讀“挑戰”的直接依據。“掉戰”一詞,唐代還有用例。如《全唐文》卷二六五李邕《左羽林大將軍臧公神道碑》:“屬雜虜侵□(此字缺),别將掎角,橫戈掉戰,匹馬飛行,拜游擊將軍本府折衝都尉,仍長上。”也可單用“掉”字,同篇下文云:“吐番恃眾無名,嗇禍有素,遠掠邇牧,橫掉我軍。”敦煌文獻《張淮深碑》:“姑臧雖眾,勍寇堅營,忽見神兵動地而至,無心掉戰,有意逃形,奔投星宿嶺南,苟偷生於海畔。”《白孔六帖》卷五十四《致師》舊注有云:“晉趙旃掉戰,夜至楚軍,席於軍門之外,使其徒入之,示無畏。”該處還特立“掉戰”之目,其下引《魏氏春秋》曰:“諸葛亮屯渭南,糧少,欲速戰。魏勑司馬宣王堅壁挫其鋒。亮慮,遣書,又致巾幗以怒宣王。宣王將戰,辛毗仗節奉詔勑乃止。巾幗,婦人喪巾。遺之巾幗,言其無勇以悼之。”(文淵閣庫本卷五十四,頁4)我們既明“掉戰”就是挑戰,則可以知道這裡的“悼之”應該是“掉之”。2009年6月,我曾在復旦大學做過一個學術報告,談到“掉戰”就是挑戰,對《三國志》研究綦深的老友吴金華先生,也認為所説有理。

   2017年8月11日改定于三學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