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7:胆小的孩子与维持期望效应

张诺诺 张诺诺的缙云风物 2022-06-08






这篇文章记录了一系列我在活动和生活中观察到的孩子胆小现象。思考了两年多,到近日渐渐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于是就写下来了。本文结合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34:家长期待背后的自我应验效应阅读,效果更佳。


被家长硬推进草地里的小女孩


我第一次做体验活动的时候,对象是一个假日小队,好像是四年级的孩子,顶着学校任务来,家长在旁边看着。从大风吹破冰到寻宝再进入观察,这样的活动形式对孩子们而言也挺新奇,所以蛮配合的。


只有一个小女孩,比较胆怯,大风吹时没抢到位置,被当了风神,嗫嚅了好一会儿,说不出话来,大家再鼓励一下,她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孩子们和家长们也不意外,反而都来告诉我,没关系的,她平时就是这样。本着一视同仁的原则,我对她说:我们继续活动,等你想当风神的时候,你就把位置让给其他同学抢,这样你就自动变成风神了。活动继续,小女孩也继续和大家一起跑,直到这个环节结束也没有当风神。当然,同学们虽然知道她比较胆小,但是也并没有让着她,她也是要费劲脑筋眼疾脚快才能抢到位置。



在寻宝环节,也出了状况。宝藏藏在一片有草的果树园子里,孩子们都兴奋的冲进去了,小女孩掂着脚尖扭着身子不敢踩进草里去。和她一起来的家长正在把她往草地里推,一边推一边大声说:“有什么可怕的,你看别人都进去了,你也进去。”我和家长说,没关系,害怕就暂时先不进去,待会儿孩子会召唤她的。结果家长手一挥:“你别管,她就是胆子太小了,她妈妈说让他练练胆。”小女孩挂着眼泪,恨不得整个人都挂在她身上。


当时一个同事过来,牵着她颤颤巍巍走进去了。家长长舒一口气,诚恳的对我说:“你看嘛,这孩子就是胆子太小了,要练一练,逼她一下就好了。”我新手上路,也没有什么经验,就听着。幸好后面的环节,小女孩熟悉了环境,也就放松下来,慢慢也就很自然的参与到活动中来了。


孩子的变化不一定因为大人的作用


那次活动的总结我把小女孩的变化也写进去了,为她的转变开心。同时也不自觉的把这变化归为了活动的效果,同时又有了新的疑惑,孩子行为的变化是评估活动好坏的标准吗?说起来有点绕,就好比我从现象A→推出活动不错→又怀疑现象A能否作为活动评估的标准。当然,现在从教育学理论上知道了我的怀疑是对的,这个以后另说。



在我还没有学教育学教材的时候,我是在去年盖娅绿色生活营的志愿者活动中,通过另一个事件得知了孩子的行为变化不一定因为大人的作用。例子已经举过很多次了,两个小男孩发生冲突,我和搭档分头劝说,两个孩子果然平静了。我和搭档以为是我们处理得好,晚上校长蚊滋滋让我们思考:“如果你们不干预,他们的行为会有什么不同吗?”结果第二天两个孩子又冲突了,这次我们不再干预,只做了分隔和冷处理,过了一会儿两个孩子也和好了。


这个没有对照组的实验让我开始思考,大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具体起什么样的作用?


妈妈说了女儿胆小,孩子才开始哭


我曾经观察到一个例子,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妈妈带着三岁的女儿来我们场地玩,小姑娘有点害羞,但来的次数多了也就熟悉了,自己提着篮子去找自然物,玩的很开心的。孩子的妈妈总给我们她女儿很胆小的,我夸小女孩自己玩的好好的时候,她也总是这样说。我以为是中国式谦虚,也就不在意。孩子看不见母亲,哭是常事,但是好几次小女孩都是看见母亲后,她妈妈说:“我就在这里,你个胆小鬼”后,才开始大哭,与别的小朋友哇哇哭着找妈妈不同,这让我特别留意了一下。



有一次小女孩坐在地上玩得好好的,我们另一个年纪比较大的同事,抱起孩子,以当地人的方式逗逗她。因为是熟悉的人,孩子也没有什么反应。她妈妈看见了,赶紧说:“你别这样抱她,她很胆小的。”小女孩听见这话,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因为孩子哭的反应与她妈妈说她胆小之间,有明显的延迟,我甚至有一种感觉,孩子并不是因为害怕而哭,是因为母亲说她胆小才哭的。当然,这个例子仅仅是孩子哭可能的原因之一。我是非常反对不经过孩子和大人的同意就抱别人的孩子的,孩子也可能因为被别人抱而哭,这都是可能且正常的。


胆小真的是个问题吗


说到行为胆小这件事,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开朗活泼大大方方,但是当自己的孩子畏畏缩缩时,家长很容易不得其解,也很容易火冒三丈。但孩子胆小,这是个问题吗?以及这是个真问题吗?


有一个老师给我们说到她观察的她的孩子。她的孩子在11个月的时候,就学会了滑滑梯了,然后每天都要去玩得很开心。然后因为疫情,就带孩子回老家了,在孩子一岁两个月的时候回到了北京。结果发现孩子不会滑滑梯了。当时她和另一个孩子差不多大的妈妈在聊天,那个孩子滑的很好,她就说:“你怎么变胆小了呢?你看那个宝宝滑的很好,我们也可以,试试吧?”以为这样鼓励自己的孩子应该可以了吧?结果孩子还是不愿意去滑。


这个老师是北师大教育学硕士出身,立刻意识到这样教学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将孩子带离到小区里其他地方玩了一会儿再回来,滑滑梯没有人了,她问孩子愿不愿意去试试,结果孩子自己试了几下,果然又可以滑的很好了,孩子也很开心。她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出现反复是极为正常的事情,而且不同的孩子有个体差异,有点孩子就喜欢独自学习,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如果我一直说孩子胆小,而忽视了孩子状态的变化,孩子就很容易陷入维持期待效应,最终真的以为自己不会滑滑梯了。”


语言有魔力,小心维持期待效应


这位老师的话,点到了问题的核心。我们的生活中,也不必少见越骂越笨,说胆小就胆小的孩子,父母常常为孩子的弱点揪心不已,却不知道很可能已经陷入了维持期待效应。而且孩子天然有自我成长的能力,有时候甚至会掩饰自己的行为,而迎合父母的刻板印象。这是很多孩子在离开父母后与在父母身边完全换了个人的原因之一。


刻板印象是维持期望效应的的固化形式。即教师认为学生将会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比如,一个差生有一次写作业特别认真,老师认为差生是不可能考得好的,于是说:“你肯定是抄别人的作业”。这是教师认为孩子会维持原来的模式,拒绝接受孩子是在成长会变化的现实。而孩子天然有证明自己是有价值的个体,希望获得教师肯定的愿望,被否定后会产生“反正努力也没用,还是会被否认”的想法,就变得越来越像父母口中的孩子,甚至干脆破罐子破摔了。



每个人孩子都有差异,有的孩子一开始展现出某种行为的过程是缓慢的,从试探着迈出脚,到一步步走出去,是有一个时间差的。这个过程中,难免会有各种各样的差错,比如畏难,比如胆怯,比如行为的反复,比如犯错,这都是极为正常的。


如果在这个阶段中,设定的目标太高,教学没有遵循系统性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或者教学的方法不对,都可能让孩子的表现不佳。如此几次,大人就有了刻板印象,孩子就是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后面孩子的进步再也看不见了,自己着急得四处找良方。那时候,真实的孩子与想象中的孩子已经不一样了。理论与实际不统一,阻碍孩子发展是自然的事。


事实上,无论大人如何焦急,成长这件事,终究还是只能一步一步来。无论是国内外的教育改革,都在向“慢成长”趋势进行。国内外的基础教育基本上都是633制,累计12学年,看起来也学不到什么内容,为什么不缩短呢?是因为教育要与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性发展水平相一致,这里面包括了孩子的认知水平、道德水平、情感水平、审美水平、社交能力、等等,都无法压缩。大人能做的,也就是准备好一个包容适合孩子发展的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一个引导作用而已。


所以要破解维持期望效应,第一步,先认清大人能起的作用。第二步问问自己,是要一个想象中的孩子,还是要一个真实的孩子。


总结一下


所以总结一下:1、孩子的发展具有个体差异,一时的表现差异是正常现象,因材施教是必要的。2、孩子在宽容舒适的环境中,才会自然的放松下来去探索,宽松包容的环境,有利于孩子的成长。3、孩子的行为习得过程中,出现反复,胆怯、放弃等各种情绪都是正常的,要对行为正确归因。4、注意维持期望效应,真实的孩子就是发展不均的特点,孩子自会长大,耐心等候莫催ta。


理论依据


教学原则(节选自《教育学基础》第八章:教学)


1、定义: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具体原则:

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系统性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发展原则;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人际期望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节选自《当代教育心理学》

1、含义:教师如果对学生产生了期望,就会使学生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向符合这一期望的方向发展。

2、自我应验效应:原先错误的期望引起,变成了现实。

3、期望维持效应:教师认为学生将维持以前的发展模式。


此理论可将教师换成具有权威的指导者,比如家长等。


PS1: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文章更新后不再按照推送时间排序,而改成了看人气推送。如果你还是时不时会想念我的文章,不想失联的话,需要你在每一次阅读后点“在看”。谢谢!


PS2:如果不方便点在看,也没关系,我的公众号偏重个人记录和分享,并不在意人气。更何况,人生是一条长河,我们各自在路上走,他日有缘又相逢,也是一件乐事。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尘世间系列猫咪张念九的专栏在自然里玩系列浮生偷闲系列过日子系列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记录真实的人间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