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自然丨03:鼠麴草,立春小艾揉做粑
今日立春,天色阴沉,外出观鸟走错路,到了一片被开发建公园的城郊,全是包着塑料薄膜新种的树,感受了一下一只鸟也没有的寂静的春天。
虽无鸟鸣,前段时间天气暖和,被推土机推平后还没来得及施工的空地上,野花野草长得很好。两个阿姨拿着小镰刀提着一大包野菜迎面走来,果然又到了挖野菜的季节了。
踏进空地,黄鹌菜、开花的荠菜、大巢菜、碎米荠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都长得郁郁葱葱,把泥土遮得严严实实。随手圈个一方自然,也可以找到好多种植物。
一笼一笼的碎米荠点缀着草地,繁星一般,很素净。
雀舌草和繁缕缠绕在一起生长,一不小心就会把花和叶子错搭了。
泽漆,又美又毒。
附地菜的小花颜色还是渐变的。
我还看到了散落一地的鼠麴草。
有的已经开花了。
还有这一种白毛比较少的。我查了半天也无法将它们定到种,甚至无法确定这三张图是三种鼠麴草还是两种鼠麴草,非常有挫败感,就暂且搁置,等开花了再拍。回到现场,它们正挥舞着柔软的叶片召唤我:“来吃艾粑啦!”
没错,鼠麴草在故乡被称作“艾”,小时候故乡唯一要吃的两种野菜之一,另一种是鱼腥草也叫折耳根。艾也有两种,上面图上白毛比较多的,叫“小艾”,用于做艾草粑粑,口感柔韧,而上面白毛比较少的又叫做“大艾”,用母亲的话说,“大艾不香,不吃它”。那真正的艾草呢?我们把它叫陈艾,因为气味太过于浓郁,所以不吃,留着长高了端午节割回来和菖蒲一起煮水洗头洗澡。
你看,植物的名字叫什么有什么要紧?无论叫什么,它们都可以与我们息息相关。
端午用的菖蒲陈艾
既然时令在这里,当然要采一点鼠麴草回来做猪儿粑了。拿出随身携带的布袋子,开工。
鼠麴草洗干净,水烧开下水汆烫,变色立刻捞出,可以使颜色更青翠,当然鼠麴草也就缩成拳头大一团了。
用工具将鼠麴草捣烂,小时候用擂钵,我因地制宜用的擀面杖。最好不要用刀剁或者破壁机,之所以用捣的,就是为了保持鼠麴草的纤维相互连接,做好的猪儿粑会很有韧性,老人说这叫“筋丝好”。
加入糯米粉揉成均匀的团。
大叶仙茅,是蒸猪儿粑专用叶子。正好住处附近的竹林里有许多,于是摘了半片,够裹五个猪儿粑了。
粉团包上馅儿,搓成椭圆形,用洗干净的大叶仙茅裹上,接口压在下面,上锅蒸熟。
出锅啦,变胖的猪儿粑撑开了叶子,像小猪圆滚滚的肚子,所以叫猪儿粑。热气中氤氲着鼠麴草和大叶仙茅淡淡的香气。和室友一起分享故乡的味道。
立春新年始,感谢大自然。我开动啦!嗷呜!你猜是什么馅儿的?
如果觉得有趣,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讨论和赞赏哦!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丨身边的自然系列丨读书如行路系列丨视频系列丨猫咪张念九的专栏丨过日子系列丨尘世间系列丨在自然里玩系列丨浮生偷闲系列丨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