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7:关于“这个有什么用?”的思考和一个答案

张诺诺 张诺诺的缙云风物 2022-06-08

一些关于“有什么用”的问题


正月初二的时候,一位久不联系的植物达人训练营同学突然约我语音电话,相互问好,说了一些关于自然教育的理解之后,他问了我一个从他在植物达人训练营时就疑惑的问题:“我们去辨认西溪湿地那些和生活不相干的植物有什么用呢?它们也不在我们的生活中呈现,为什么不去认识生活里的蔬菜水果,这些还认不全呢。”


在这里要介绍一下浙江山野的植物达人训练营,是以培养自然导赏员为目标的,所以当时培训的主要内容是系统的学习辨认身边的植物的方法,以及讲解方法。虽然只有六次课,但是结合了包括程序教学法,绿地图,自然笔记等多种教学方法,加上大量实践,是一个烧脑而学习量巨大的课程,对新手而言,是一个很好的植物识别入门课程。当时我是在做这个项目的工作人员,这位同学没有说错,我们学习的确实是如何认识和讲解身边的植物。



顺着他的思路,我给了他自己的解答:“训练营教的是系统的认识植物的方法,对于所有的植物都可以用这样的系统的方法去查去认,而不是为了记住它们的名称。事实上,记住它们的名称并不重要,我们只是通过去认识它们,了解它们在自然中的位置,而对自然有更多的了解,从而为后续更多的可能做铺垫。你学到的认识植物的方法,用来认识蔬菜水果也是完全可以的呀。”



这个答案他比较能接受,我们再聊了一些关于自然教育的其他内容,这次聊天也就告一段落了。回头一想,这个答案似乎也只是一个片面的角度而已,而对于“这有什么用?”的问题,从做志愿者开始,就听到过许多,有的至今我也仍然无法回答。


比如前两天,一位家长在菜地里观察阿拉伯婆婆纳,菜农问她在干嘛。她说在看花,对方一脸质疑:“花,哪有花?”等她捡起几朵被铲掉的拿回家,又被询问:“捡回来有什么用?”这让她也有点不知所措了。再比如做自然讲解的时候和做活动的时候,认识到物种,总会有人问这有什么用?拿到了植物达人的毕业证书,又会有人问这种培训有什么用?再后来,从事了自然教育,就更麻烦了,会有人问自然教育有什么用?


道德批判,对认知体系不同没什么用


这些我其实都无法回答,我并不认同要把一切都归于“用”的层面来看待事物,但是那时候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又被自己的自尊心所激,定要展现出一点我高你低的不同来,于是冷冰冰的回答:“没用!”可人家倒也不生气,非得给自己找个台阶下:这个物种肯定能入药,只是你不知道。这个证书肯定有用,要不然没人去学。自然教育也肯定有用,要不然别人怎么会花钱去参加活动呢。得,你还不能说人家解释得没道理,只是自己更生气了,只能在心里腹谤人家功利。功利,这就是典型的道德评判。



后来,当我发现如果用道德的评判来看一个事情,很容易产生偏差之后,开始重新思考关于“有什么用”的答案。同一朵花,我想的是它怎么那么美,你想的是有什么用,产生这样的理解偏差,很大的可能是我们所接触到的认知体系的不同。同样是萝卜花儿,农人种它为结种子,来年再播种,医生种它为入药,称为莱菔子,而文人雅士种它,可能就是为了赏花,成为案头清供。农人之用为的是食,医生之用为救人,文人之用为审美,三者对同一物的认知不同,很难说这其中必然有高低。若说农人粗愚,那还可以说文人酸腐呢,若引入循证医学,连用莱菔子入药的医生都可以归为骗子。可见,用道德去评判一种认知模式,狭隘而无趣。


萝卜花儿


不同的认知体系,可以沟通


那认知体系的不同,就不可以相互沟通了吗?当然不是啊。要不然农人院墙下何必还种花,也就没有了“栀子花儿嘛啰儿,顺墙栽嘛啰儿呐啰”的民歌了。人因为性格、环境、见识的不同,对事物的观察、认识、理解有不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若要相互沟通,先摒弃对方“理所应当和我有相同认知”的预设。


一位卖花的老人在唱民歌《栀子花儿》


这一点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里《文字下乡》一篇里说得非常清晰,他说不能认为不认识字的人是愚昧的。首先,一个人如果没有学习机会,无论有没有学习能力,都学习不到什么。语言只会在一个社群中有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其次,在乡土社会,熟悉的人没必要用文字这样书面的表达,脚步声、声气都可以用于认识一个人,认字不是必须的。而且,文字作为一种表达工具是不完善的,没有相同经验的人很难理解另一层表达的含义。



费孝通老先生这篇文章对我的启发非常大,我把它迁移到了自然教育中来。一方面,如果一个人问出了:“这有什么用?”首先,他对这个事物是不熟知的,在他的认识体系中,或许是用“有用与否”作为对一个事物的认识方式,在没有其他分类方式的介入之下,这个方式会一直延续。这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那大可不必立刻盖上一顶“功利”的大帽子。


另一方面,我们习以为常的审美,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位于第六层,在
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求知与理解之上,再在审美之上就是很少人能达到的自我实现了。而一个人要在前四种需要被满足之后,才会生发出后三种需要。想想看,一个会问“这有什么用”的人,应该是在求知与理解这一层了吧?这是否也可以认为这个人对这个陌生事物产生了好奇呢?好奇,是认识一个事物最好的动力,也是我们沟通的切入口。


真实的体验,是沟通的桥梁


接下来就是怎么回答的问题了。我的答案是真实的体验是最好的沟通桥梁。这要用我自己的例子来说明了。关注我久一点的朋友都知道我收养了一只流浪猫取名叫张念九,在念九还小的时候,我是十分固执的要将它散养的,因为总觉得自己住的房子是会束缚它自由的,为此也招致了一些批评指责,源源不断有人给我发各种流浪猫会破坏生态的文章,我都不为所动。其实归其原因很简单,一是这些文章浓浓的说教风和空洞的数字配几张惊悚的图,对我而言,也就是增加一些知识而已。而活泼可爱的张念九,眼巴巴的看着窗外的风景,那个冲击力,岂是一堆干枯的文字可以比拟的?当然,后面念九长大了,性格稳定了,也就不再散养了,后来又有了养猫的室友,有了猫朋友就更热闹了。


念九和它的朋友


真正让我直观感受到流浪猫的猎捕能力,是我开始观鸟之后。前两天,我走在一条小道上,猛然看见居民楼旁边的树丛中,有两只鸟的扑腾动作特别大,还落了几片羽毛。我走过去站在台阶上看了半天,两只受惊未定的白颊噪鹛在树枝上缓解情绪,而一只漂亮的狸花猫躲在灌丛中虎视眈眈的盯着我。原来,刚刚是它在猎捕白颊噪鹛。在为白颊噪鹛捏了把汗的同时,我惊讶的发现我自己情感的变化。


猎捕失败的流浪猫


以前因为我收养了流浪猫,所以对流浪猫有情感,并不会对被猎杀的动物有概念。而当我开始观鸟,认识了白颊噪鹛以后,我眼里就有了白颊噪鹛,看见流浪猫猎捕它的时候,就会为它担心。这就是真实的观察带给我认知的变化。


逃脱升天的白颊噪鹛


教育的转化率,从来不是100%的


同样,这个变化可以回答开头训练营同学的问题。认识西溪湿地那些跟我们不相干的物种的有什么用?你认识了,下次见到就了解了,不就和你的生活相干了吗?同样的,如果我在观察野草的时候,有人问我哪里有花,我就指给他看,有人问我有什么用,我就告诉他:“我喜欢。”眼前的花是真实的,不起眼的花也有人喜欢,这也是真实的,这就会对他过去的认知形成冲突。这其实就到了自然教育“情感-知识-意识-行动”的第一步“情感”了。如果对方还要继续表达不屑,那也不生气,可以故作高深一笑,这在中文里叫置之不理,在日文里叫默杀,放心吧,对方可以在心里嘀咕半天了。


紫堇


这样做比理直气壮的批判好很多。哪怕用道德的力量压服了对方,在行为上也不是发自本心,当一个人不得不行善的时候,那就一丁点儿善都不会剩下了。而无论是直接指给对方看还是置之不理的默杀,都是有可能让对方的认知发生变化的。若说这样的效率太低,那恭喜你,你也发现了一个真相——教育的转化率,从来不是100%的。


但是,这让人不气愤了,不是吗?



全文3405字,如果觉得有收获,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讨论赞赏哦!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6:“新活动”不应该是自然教育的特色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5:自然观察-偷菜的小飞贼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4:江边滩涂探索记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3:目标游离模式——自由活动也有章法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2:从卢梭开始试谈自然教育与环境教育的区别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41:浅析自然教育活动中的规则问题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系列身边的自然系列读书如行路系列视频系列猫咪张念九的专栏过日子系列尘世间系列在自然里玩系列浮生偷闲系列游学记系列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