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南采风录》的诞生故事获得面对当下的力量
昨天在西南大学雨僧讲堂聆听了刘重来先生的讲座,第一次知道了西南联大湘黔滇步行团和《西南采风录》背后的故事。作为一个从小喜欢民歌和风土人情,会唱不少云南小调的人来说,这个讲座真的是太有趣了,听完收获也很多。
刘重来先生是《西南采风录》作者刘兆吉先生的儿子,老先生今年已经82岁了,听他说起八十多年前的往事,却一点都不深邃,如同小时候在茶馆里听老爷爷们摆龙门阵一样娓娓道来。
抗战时期,为了保存我国教育的火种,北大、清华、南开在长沙组合成临时大学,随着战火越烧越烈,临时大学从长沙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仅存九年,但在出人才、出成果方面,成绩非常突出。国外有的学者赞扬说:“西南联大的历史将为举世学术界追忆与推崇……联大的传统,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可继承的一宗遗产。”
联合大学西迁的队伍兵分几路,其中由体壮男生组建的湘黔滇步行团,将靠两条腿,徒步完成远征。正如张治中所说,“就用两条腿走,这也是一种教育”。刘兆吉先生就是湘黔滇步行团的一员,出发之前想到闻一多教授曾说:“有价值的诗歌,不一定在书本里,很多是在人民的口里,希望大家到民间找去。”于是,他有了利用此次旅行采集民谣的计划。
那时候的环境恶劣程度,岂是现在旅行可比的?缺食少药是不必说的,连采风对象都失去了一半。这是为什么呢?原来那些山歌民谣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在传唱,可是湘黔滇步行团都是男生,那个时代是很封建的,女性几乎不与陌生的男性交谈。而有时候为了央求老乡唱民谣,刘兆吉先生甚至用治疟疾的药丸来换。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这一路,刘兆吉先生采集了2000多首民谣,后收录了771首编辑成《西南采风录》。
改革开放以后,刘兆吉先生迎来了自己学术生涯的顶峰时期。他先后完成了自己最重要的几部学术著作:《美育心理研究》、《美育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纲要》、《刘兆吉文艺心理美育心理研究文选》等等。他在自己学术生涯的总结时期提出了“美育心理学”这一全新的学科概念,并在人生最后20年里致力于这一学科的研究和发展。
讲座现场,我们不仅看到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还听到了刘兆吉先生的学生西南大学美育研究院的赵伶俐院长及其他嘉宾们的分享,还有嘉宾是从合川远道而来的。
讲座结束后,回来的路上,和西南大学2011届的校友刘老师一边走一边闲聊,都感慨西南大学好开放包容,社会各界只要愿意都可以来听讲座,分享学习。
这个讲座也让我思绪纷飞。作为奋斗中的年轻人,虽然我们的生活比起战火纷飞的时代好了很多,但是也会有特别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面对这样的挑战和不确定性时,其实内心有很多纠结和犹豫,于是很多事情也就停滞不前了。
就拿我来说,在重庆本土做了一年多的自然教育工作室,手机便签里记录了许多感悟和想法,可真的要整理成文记录下来的时候,却犹豫了,这些会不会太细碎?有没有写的必要呢?会不会有人看?……遇到想要行动和抉择的事情时,也会陷入纠结,会不会做得好呢?要是失败了怎么办?……
这个讲座却让我醍醐灌顶。有困难,那去解决呀!解决不了,那创造条件去解决呀!刘兆吉先生的采风对象失去了一半,不还有另一半么?至于我的实践记录是不是太细碎,有没有价值,虽然我不是名师大家,但是这些一线的教育实践获得的素材,就像乡亲们口中的山歌民谣,却是最接地气的。想到这里,前辈的故事让我充满力量,那还犹豫什么,行动起来吧!
特别感谢西南教务处、美育研究院、卢作孚研究中心,用一首云南小调结束全文吧。
作
者
介
绍
往
期
回
顾
活动回顾丨首届“自然重庆”嘉年华“漫步缙云”现场回顾及备展故事
自然教育践行记丨01:明白自己的能力边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教育系列丨活动与课程系列丨过日子丨二十四节气丨张念九的专栏丨冒险教育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