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教育践行记丨01:明白自己的能力边界,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写在前
感谢大家的关注,从2018年开始写的《自然体验师实习记》栏目改名了,从今年开始叫《自然教育践行记》,这是因为我选定了自然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而且从去年开始我在重庆北碚做了自己的自然教育工作室,其名叫缙云风物,也就成为了明确意义上的自然教育践行者中的一员了。当然,广义上来说,自然教育实践从我开始做志愿者的时候就开始了,那算起来年头就多了,但掰扯年限就没啥意思,就不说了。
有的朋友可能了解,我是把学到的理论先招呼在自己身上的人,通过实践验证有效,吸收接纳转化后,才会变成课程或者观点的一部分。这也决定了我选择了实践自然教育的教育属性这条路,那么在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感、经验总结、踩坑反思等,就会陆陆续续记录在这个栏目里了。
教育首先是用来教育自己的,纯自己总结分享,请随意看。如果你因此有所得,那是机缘巧合,当然,我也会为此开心。
春节回来北碚之后,一直在忙着处理工作室的事情,以及与自然教育同仁和公益圈伙伴们交流。也因此了解一些我未曾涉及的领域,增加了新视野。
我的工作室是去年春天开始做的,到今年也不到一年,一直是往我自己想要的自然教育实践方向走,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不断打磨课程,然后对公众招募收取课程费用。参与者的反馈也验证了我没有走偏,尤其是1月份的几场活动效果都还不错,大家回去后都陆续给我发回了自己的课程感受,甚至还有小朋友凭记忆回去认真做了笔记。有几个家长还跟我一对一做了更多教育方面的讨论。这让我非常乐在其中。
但这样的做法也有弊端,就是对课程品控要求很高,并且很难做扩展,通俗点说就是做不大。不过教育本身就是多元且难以完全量化的,做大不是我的目标,所以这对我不构成困扰。在有人询问我工作室规模的时候,最开始我还会觉得有点不好意思说,现在已经可以坦然告诉对方,就一个主理人,几个合作的小伙伴,一个顾问团队,规模很小,并且未来几年也依然会这么小。往往会有人好奇:“顾问团队是干什么的?”答:“确保工作室正常运转,确保课程输出品质。”
既然工作室做不大,那遇到了看好我,而以我现在的能力无法做下来的合作,推荐给能力更强的其他伙伴,或者一起来做,也是一个成人之美的事情,于是也因此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靠谱的朋友。
我本以为我这样做工作室的思路是我选择的必然,但是和大家聊过之后,才发现这很可能是一个偶然。自然教育的做法有非常多,同仁中不少是NGO,有能力撬动更大的资源,拿各种项目,做很大的事情。听他们说起自己工作里的曲折故事,复杂关系,便让我目瞪口呆,果然是我能力有限,你们玩的我实在玩不了,告辞。
哈哈哈,告辞是不会的,小庆幸是有一点的。知道自己能力的边界,然后选择了更适合自己的方式做工作室,让自己擅长的点得以发挥,这一切看起来顺理成章,其实无形中让我自己避免踏入了不擅长的领域,这其实是值得庆幸的。那明白了自己的能力边界,也就可以和伙伴们结合,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尝试了。
其实刚刚开始的时候也会有朋友替我担忧,因为其他人可能都不是那么做的,他们也会建议我去拿政府项目拿基金会项目等等,或者建议我招人扩张等等,不过我比较迟钝再加上精力有限,就一门心思扎到活动课程中去了。没想到竟然也养活了自己,朋友们也就不那么担心了。
合作是个更难的事,需要双方对自己和对方的为人、性情、目标、行事风格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信任,这其中磨合是必然的过程。所以保持包容开放的心态,一点一点找到真正能够合作的点,这个很不容易。尤其是是不同领域的人很可能思维极大不同,谈着谈着就谈崩了,能够谈下来的双方真的都是怀着极大善意和包容的心来共同做事了。
做工作室这一年也发现自己理解了杨贤江所反对的“教育清高、教育神圣、教育万能”。这带给我最大的变化就是不被“公益”标签所绑架,在收取课程费用的时候也很坦然,偶尔有人说我课程贵的时候,也不会觉得被冒犯了,能够心平气和的解释。这里还有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植物认知徒步冬果营的时候有位报名者说了我的课程贵,连续说了四次,前三次直接跳过了,第四次我给她解释了。后来她来参加后,当着大家的面主动提及这件事,说一点都不贵了,还要推荐给朋友们,真的是特别可爱的一位朋友。
是的,我日常很大一部分工作就是沟通解释,这些过程中我也可以觉知自己感受的变化,这些沟通过程其实是开课前的诊断性评价,可以起到了解参与者,沟通期待,降低风险,提高课程品质的作用。
而理解了教育不可能万能,那么就会少很大一部分“我希望”,比如我希望达到什么效果,我希望参与者有什么样的表现等等。没有了这些“希望”,我就更能在课程和活动中提供一个足够包容的氛围,促进“主动学习”这件事的发生。每个人的表现都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收获也是不一样的。
明白自己能力边界还有第二个好处,就是不会自己给自己画一个吞不下的大饼,人会逐渐变得踏实而坚定。就如作家和菜头所说:“当一粒盐认定自己是一粒盐,认定自己就应该保持咸味,那么周围的人再怎么诱惑它去变甜,再怎么批评它味道单调,都不会起到任何作用。因为它很清楚地知道,去掉了咸味自己就什么都不是,再没有了任何存在于这个世间的理由。同样,当它一次次面对溶解、提纯这种过程时,它的内心也不至于苦闷和绝望,因为它也很清楚地知道,这些痛苦的过程会让自己变得更加纯粹,让自己的特性变得更为鲜明,因此它可以从容面对。”
明白自己能力边界,最重要的收获,是更容易拥有空杯心态,不会有那么强的“竞争”意识。也要举一个有意思的例子,之前有一个参与者报名咨询的时候,反复提到自己是某机构的,我以为对方是要机构定制活动,一问又说不是。那我就好奇了,那参加活动也不需要报家门呀,对方一解释我才明白,原来之前他们报活动,有的会介意别的机构成员报名。赶紧欢迎,真正的教育是不排斥别的教育形式的,来的都是客,很乐意,快来快来。
同时,当我愿意打开自己真诚求教的时候,真的收到了许多同行伙伴们坦诚的支持。盖娅体验师同学芦芽一直在跟我分享自己的经验,交流各自遇到的困惑,讨论各种可能。体验师同学青菜头也给我分享了很多在地的环境和情况,推荐了一些靠谱的伙伴给我认识,给了我很多帮助。体验师同学糯米虽然不做自然教育,也在我遇到困境的时候,用自己的经验帮我分析应对之策。还有重庆这边的一些专家老师,也从来不吝赐教,动不动给我砸一堆资料过来,生怕没有讲清楚。甚至还拖家带口来给我试课,后来才知道他们的时间其实非常宝贵,现在想来真的特别感动。
回看做工作室这一年,再看做自然教育这些年,从迷茫到清晰,从犹豫到勇敢,看到了自己一次次突破自己的过程。而这些过程中,许多的理念的重塑、学习能力的激发、各种锻炼和打磨……这其中一直都有盖娅娘家人的陪伴,我可能已经忘记了当时参加培训时的具体内容流程,也忘记了当时何等热火朝天的讨论纷争,但是老师同学们不经意间的一举一动,原则与包容并行的氛围,还有身正为范做教育的理念等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内化成为我行为的一部分。而我在很多盖娅小伙伴身上也看到了同样的特质。
这或许是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文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实证体现吧。
总有朋友问我怎么才能做自然教育,经验尚浅,这个我其实无法准确回答。但是我可以推荐盖娅自然学校给你。
你可能想了解如何从事自然教育?
立春到了,元宵过了,年过完了,此时的感悟记录完了,新的一年开始了,看一眼去年年终总结立的flag:“今年推出的活动设计要更优质,更能实现自然教育的目标,宁可慢也不急,做好每一场活动,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有所得”那就,行动起来吧。
THE
END
全文3685字,感谢您耐心阅读。如果觉得有收获,请帮我点个在看,或者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也欢迎留言讨论和赞赏哦!
以下活动可以报名
缙云风物大群会固定主题分享关于自然、教育、读书等内容。有大咖无广告,感兴趣者可以加我微信进群:nuonuo_1125
部分回顾
自然体验师实习记丨58:每次认知冲突,都是让人变得开阔的契机
阅读更多请点
自然教育系列丨活动与课程系列丨过日子丨二十四节气丨张念九的专栏丨冒险教育
慢 慢 写
微信号
nuonuo_1125
怕什么真理无穷
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