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揭秘样板戏《海港》幕后故事 杨春霞遗憾错失方海珍 李炳淑为何被撤

DJ雅清 DJ雅清
2024-11-25

点击上方关注 「DJ雅清」

在所有的“样板戏电影”中,《海港》的确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

其他的“样板戏电影”,都由一家电影制片厂拍摄完成。唯独《海港》,是由两家电影制片厂,也就是北影厂和上影厂联合完成的。


而且这部电影,先后拍过三次,主创人员也是换了又换。可见它出炉之艰难。但拍出的效果,却一言难尽。

另外,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电影《海港》,已经与它最初的模样,大相径庭了。


那么,“样板戏电影”《海港》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它有怎样的幕后故事?女主角方海珍,为何不能由杨春霞来扮演?此外剧中主演,如今近况如何?

一、

《海港》的出炉,要从1963年开始说起。

上海人民淮剧团的青年编剧李晓民,在上海汇山码头港务局第三装卸作业区深入生活时,看到一些年轻的装卸工不安现状,总是认为“大材小用,没有前途”,于是他就创作出了一个淮剧剧本,取名叫《海港的早晨》。


李晓民的初衷,是想到了用戏剧的形式,来告诉这些小青年,要把远大的理想,与平凡的工作结合在一起。

最初的故事讲述的是,青年工人余宝昌不安心码头工作,由于疏忽大意,错将沾有玻璃纤维的散包,混进了出国的大米之中。后在党支部书记金树英、生产组长刘大江、团支部书记洪铃、老工人王德贵等人的帮助下,余宝昌终于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大家齐心协力,查出了散包,避免了一起国际性事故的发生。


1963年12月,《海港的早晨》剧本出炉后,上海淮剧团很快就投入了排练,并于1964年的春节,与观众见面,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而恰在此时,一位神秘的“客人”,来到了上海。这位“客人”位高权重,所以为了保密起见,对外一律以“客人”代称。这位“客人”,名义上是来上海看病,但实际上,她的心里有着自己的“计划”。

她在上海看了很多戏。《海港的早晨》连看了三遍,另外还看了沪剧《芦荡火种》等。她看上去兴致很高,似乎大有收获。很快,将《上海的早晨》和《芦荡火种》等改编成京剧的任务,就交待了下来。


改编成京剧的《海港的早晨》,定名为《海港早晨》,剧情也和淮剧相差不大。演员呢,由主演过京剧现代戏《赵一曼》的童芷苓,出演女一号金树英,小王桂卿出演生产组长刘大江,李炳淑出演洪铃,赵文奎出演老工人王德贵,李永德出演余宝昌,李多芬出演余母等。


为了排好这出现代京剧,剧组主创们想了很多办法,进行了多次创新。比如剧中有“追船”一场戏,就格外出彩。讲的是,生产组长刘大江,发现了“散包大米混进了玻璃纤维,并已经被装货上船”这一重大情况,于是他赶紧和团支书洪铃一起,驾驶快艇,乘风破浪,追赶已经驶离岸边的货轮。


这场戏从视觉效果上来说,非常好看,舞美和灯光的效果都不错,小王桂卿和李炳淑的表演也很精彩。而且也能起到帮助教育余宝昌的效果。


1965年2月2日,经过一年多的修改排练之后,现代京剧《海港早晨》终于在上海人民大舞台进行了公演。这次扮演青工余宝昌的演员,换成了童祥苓。而演出后的效果,同样很热烈。观众们都对“追船”那场戏,赞不绝口。


但很快就接到了“客人”的通知,认为“追船”那场戏搞得像“鬼魂出现”,舞美一点也不美,像个“鸡窝”一样。另外剧本的问题很大,怎么可以突出“中间人物”呢?金树英和刘大江这群人,怎么可以都围着余宝昌转呢?


“客人”的话,当然就是命令。于是就再次修改,将“帮助落后青年进步”的主题,改为了“放眼全球”的国际主义精神。

演员方面,童芷苓和童祥苓姐弟俩,双双被换掉。童祥苓是因为“这么会唱的演员,怎么可以演中间分子”?而童芷苓则原因不详。另外因为“追船”那场戏被删除了,所以李炳淑所扮演的洪铃这个角色,也被扯掉了。由此,李炳淑只好告别《海港早晨》剧组。


新的《海港早晨》又经过不断的修改和调整,终于于1965年6月7日进行彩排,由蔡瑶铣出演金树英。但这版《海港早晨》“客人”也不满意,认为没有突出“阶级斗争”。而且蔡瑶铣演的金树英,看上去太显小,不像个青年女工,倒像个中学生。


于是又让杨春霞来试演。但杨春霞试演后,又觉得“太文气了”。


没办法,只好再次修改。这一次,改动特别大,与最初的版本相比,几乎已经“面目全非”。不仅把原剧本中的好几个人物如青衣洪铃、老旦余母等都删掉了,而且还为了突出“阶级斗争”,便将原本关心青年工人进步的仓库保管员钱守维,改成了隐藏在人民内部的“阶级敌人”。


剧本的名字,也由《海港早晨》换成了《海港》,剧中人物的名字,全部改掉,换成了更具时代气息的方海珍、高志扬、韩小强和马洪亮等。

女主角的扮演者,也由蔡瑶铣、杨春霞,换成了从宁夏京剧团调来的李丽芳。


1967年5月,《海港》开始在北京公演,李丽芳扮演方海珍,赵文奎扮演高志扬,朱文虎扮演马洪亮,周卓然扮演韩小强,艾世菊扮演钱守维。


这次演出后,虽然“问题不大”,但剧本仍需要进一步修改。直到1971年,现代京剧《海港》的剧本才终于定稿。

这时上面做出了将《海港》拍成“样板戏”电影的决定。

但拍电影的麻烦事儿,就更多了。

二、

1971年,首批“样板戏电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上映后,均获得成功。因此这年12月,第二批“样板戏电影”的拍摄工作,就被提到了议事日程。


第二批“样板戏电影”计划拍摄现代京剧《龙江颂》,由谢铁骊执导,钱江担任摄影,现代京剧《红色娘子军》,由成荫执导,张冬凉担任摄影,现代京剧《海港》,由上影厂的导演傅超武进行执导,北影厂的李文化担任摄影。


傅超武为何能进入“样板戏电影”的创作团队呢?因为他“根红苗正”。他16岁参军,1950年调入上影厂做演员,后于1955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进行学习,毕业后回到上影厂,执导了《前方来信》、《金沙江畔》等电影。


而李文化呢,也是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一位电影摄影师,他所拍摄的《粮食》、《早春二月》等电影,都显示了他过人的天赋和对画面构图的掌控能力。


其实电影《海港》的主创团队中,还需要一个导演,在艺术方面进行把关。对于这个导演的人选,也是斟酌了很久。考虑过郑君里,但因为郑君里对“客人”的过去比较了解,所以很快就被排除掉了。后来有人提出执导过《舞台姐妹》的谢晋,“客人”认为不错,于是连夜通知了谢晋。


在这之前,谢晋已经有整整9年的时间,没有拍过电影了。所以听到让他重新出山的消息,他万分激动。

说到谢晋,他的创作才华无需多讲,执导《海港》应该绰绰有余。但因为他刚刚从干校里面出来,还得不到重用,所以《海港》的第一导演是傅超武,第二导演才是谢晋。


最初傅超武、谢晋和李文化等人都摩拳擦掌,决心拍一部各方面都能够与第一批“样板戏电影”相媲美的作品来。

但很快,他们就遇到了难题。

问题出在了灯光和拍摄角度的问题上。

当时拍摄电影,讲究“三突出”。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全面“突出正面一号角色”。


为了达到这一点,一般一号角色出场,镜头都会以特写为主,而拍摄角度,也大多采用仰拍的方式。像之前取得成功经验的《智取威虎山》、《红灯记》等剧,基本上都是如此,已经算是经验之谈。

而《海港》中的正面一号角色是谁呢?无疑就是方海珍。


可是因为扮演方海珍的著名演员李丽芳,脸型比较长,颧骨又突出,所以一旦仰拍,这些特点,就全都暴露了出来。而且当时李丽芳已经年近40岁了,所以出现在镜头里,显得形象老气,很不好看。

这可把傅超武他们给急坏了。心想,这要是童芷苓,或者蔡瑶铣、杨春霞,就好拍多了。

是的,其实蔡瑶铣和杨春霞无论扮相还是唱腔,都很符合这个角色。然而有的人认为,她俩的气质太过柔美,更像“知识分子”,而不像“劳动人民出身的码头工人”。所以她们非常遗憾地,都与方海珍这个角色擦肩而过。


而之所以选择李丽芳出演方海珍,我想这其中,应该有两方面的主要原因。一是李丽芳唱腔华美,二是她嗓音洪亮,身上还带有军人般的英气,以及“劳动者”的质朴。

然而李丽芳在舞台上扮演方海珍,效果是极好的,十分抢眼。可是出现在电影镜头里,很多弱点,就显露了出来。尤其是她的脸,出现在特写里,就显得特别长。


傅超武和李文化等当然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但又无计可施,只好请求化妆师,对方海珍进行重新造型,直到演员表示满意。

可是李丽芳满意了,“客人”却不满意了。

电影《海港》于1972年8月第一次拍摄完成。傅超武心里还挺高兴的,认为自己各方面都尽了心,下了很大的功夫,影片的效果也不错。所以他们原本还以为会受到表扬呢。


可是当“客人”专程飞往广州的珠影厂(因为当时只有珠影厂才具有审看双片的条件),审看完之后,迎接他们的,却是一阵破口大骂:“这拍的是什么东西?把方海珍拍得像个鬼,画面也黑黢黢的,这么好的戏,都被你们糟蹋了!”

这一席话,实际上就把剧组所有人半年多的努力,全都给否定了。


由此,傅超武和李文化都被赶出了摄制组,并进入学习班进行深刻反省。而谢晋呢,则因为不是主要负责人,所以被幸运地保留了下来。

但电影《海港》还得进行重拍,那主创人员由谁来担任呢?“客人”就想到了已经拍出《智取威虎山》、《龙江颂》等“样板戏电影”的谢铁骊和钱江。


而他们,又将迎来怎样的命运呢?

三、

其实谢铁骊拍完《龙江颂》之后,就又拾起了他心心念念的故事片《海霞》。并且他还和钱江、王好为等人一起前往东南沿海体验生活,选择外景地。可当他们刚回到北影厂,就马上接到了通知:谢铁骊、钱江马上到《海港》剧组报到,谢铁骊担任导演,钱江担任摄影。并且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于是谢铁骊只好将《海霞》的筹备工作交给副导演王好为。叮嘱她选好演员,继续寻找更好外景地,然后才于1972年9月,匆匆赶到《海港》剧组报到。

谢铁骊和谢晋是老相识。他非常欣赏谢晋的艺术才华,所以大胆提出和谢晋联合执导的建议。没想到上面竟然同意了。于是,这才有了“南北两谢”合作的契机。


谢铁骊和钱江因为之前已经有过好几次拍摄“样板戏电影”的成功案例,早已将“三突出”之类的“模式”烂熟于心,所以认为拍摄《海港》不过的经验的复制。当然,他们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要重蹈傅超武和李文化的覆辙。

因此他们着重在方海珍的人物造型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上次拍出的片子,被说成“将方海珍拍得像个鬼”,那么这一次,当然要想办法让方海珍变得更加“漂亮年轻”。于是大家群策群力,最终确定,将女演员的头发剪得更短,然后进行精心的修理,使其更加容光焕发。


至于如何让方海珍的眼睛,变得又明又亮,他们就在灯光方面,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将侧逆光,改为平面光,如此一来,方海珍的眼神,就变得极具神采。

第二次拍摄出来的效果,谢铁骊和谢晋都很满意。心想,这下“客人”不会有什么意见了吧?但他们的心里还是没底,最终决定,把先拍好的样片,放给“客人”看,如果审查通过了,再接着往下拍,如果不行,再接着修改。

但没想到,他们的这次拍摄,又引来了更大的祸端。

四、

1972年10月,谢铁骊借参加“拍摄革命样板戏影片座谈会”的机会,将第二次拍摄的《海港》样片带到了北京,请领导审查。但影片一送上去,却接连好几个月都没消息。这可把谢铁骊给急坏了。究竟是好呢?还是不好呢?总该回个话吧?但他又不敢多问。


直到1973年的1月14日,谢铁骊和钱江才接到通知,前往“客人”处,倾听意见。但没想到,他们还没坐定,就听到了“客人”的骂声。而且这一次,比上一次骂傅超武和李文化还要狠,足足将谢铁骊和钱江痛斥了一个晚上,而且挑出了一大堆的毛病。

首先是影片的颜色不对,方海珍脖子上的围巾不应该是白色,而应该是浅米色,还有高志扬身上穿着红色衣服,但腰上却配个绿色腰带,很不好看,此外陆地上是一片红,而海水又是蓝的,中间没有过渡色。再有窗帘的颜色太深了……


其次是服装也不对,方海珍穿了件粉红格子的衣服,看上去太俗气,而且她上衣的颜色太深,使她看上去“手比脑袋还大”。

再其次,造型也不对,方海珍的头发为啥会那么短?还有她的眼睛,怎么看上去像棋子?还有她的眉毛,可不可再往上挑一点?

谢铁骊一边记录,一边流汗。他和钱江,也曾试图争辩,但马上就被驳斥了回来。


有一些分管电影的领导,也有从专业的角度为谢铁骊和钱江说话,可迎接他们的,却是严厉的批评。

这下事儿就闹大了。

不但谢铁骊和钱江等几位主创人员要在“灵魂深处找原因”,狠斗“私字一闪念”。而且还牵连到了分管电影的领导,文化组的成员,全都要写检查。

这使得谢铁骊和钱江他们每天都诚惶诚恐。最终是接连写了两份检讨,每一次都狠狠地进行“自我批评”,才总算过关。


接下来,就是第三次拍摄电影《海港》。根据上面的意见,他们一一修改。首先在女主角的人物造型上下足了功夫。化妆师根据李丽芳的脸型特点,为她设计了一个专门的发型,既能体现出劳动女性的特点,又能弥补演员自身的一些缺陷。


同时他们又将李丽芳的眼角和眉梢都向上挑高了一些,使得演员看上去更加年轻漂亮。

在摄影方面,钱江也仔细观察到了李丽芳的脸型不适合仰拍,于是就专门为她定制了一台小型升降机,以便始终能找到最佳的拍摄角度。


如此一来,果然效果大为不同。这一次,再交上去审核,得到的回复是“有进步,画面活了”。但还是又提出了一堆意见。好在这一次终于通过了审查。谢铁骊、谢晋和钱江等,都感觉脱了一层皮一样。他们都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


1973年10月,命运多舛的“样板戏电影”《海港》终于得以在全国公映。但因为这时全国观众都已经看过太多的“样板戏电影”了,那股“新鲜劲”早已过去,所以上映后并未引起太大的轰动。

另外大家发现了没有,现在,几部现代京剧电影里的唱段,都仍然频繁地唱响在我们的耳边,像《红灯记》中的“都有一颗红亮的心”、《沙家浜》里的“智斗”、《智取威虎山》里的“打虎上山”等,但《海港》这部电影连同它的那些唱段,却仿佛被人们所遗忘了一般。


大概大家更为熟悉的,并不是方海珍、高志扬演唱的选段,反而是剧中朱文虎扮演的马洪亮所演唱那段“大吊车,好气派,成吨的钢铁,它轻轻一抓就起来”了吧?

这算不算费了老大的劲,却“事与愿违”的典型案例呢?真是费力不讨好啊。


不过咱们有一说一,李丽芳的唱的确还真不错,艾世菊也演得好。当然方海珍的形象如果换成杨春霞应该会更好。另外如果其中加入“追船”那场戏的话,也许会更有看点,说不定还能成为经典片段呢。

那么,如今51年的时间过去了。在剧中出演角色的那些演员们,他们的今昔,都有怎样的变化呢?

五、

李丽芳因为在《海港》中出演了方海珍一角,也曾红极一时。她的大幅剧照,也曾张贴在千家万户的墙上。她在退休后,也一直活跃在京剧舞台上,并花费了很多心血来培养下一代京剧人才。


2002年4月29日,李丽芳在上海逝世,享年70岁。

扮演高志扬的赵文奎,原本是中国京剧院二团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净角演员,他嗓音高亢明亮而又雄浑有力,和王泉奎、娄振奎并称为“净角三奎”。他于1962年为支援上海京剧院而来到上海。在电影《海港》中,他呈现了宏放大气的表演。


然而,遗憾的是,他在拍摄电影期间,却突然出现了失声的状况。因此高志扬一角,只好请了李长春来为其配唱。这之后,赵文奎就不再唱戏了,这位著名的“金派弟子”过早地告别了舞台。2007年,他在上海病逝,享年86岁。

为高志扬担任配唱的李长春,他的师父就是著名京剧表演大师方荣翔。他的嗓音条件酷似裘盛戎,在《海港》中的演唱,韵味醇厚,刚劲有力。如今85岁的他仍在为培养下一代而做着努力。


朱文虎最早出演马洪亮一角时,其实只有28岁。但因为他在银幕上出色地完成了码头老工人马洪亮的塑造任务,所以很多观众还误以为他就是一位“老演员”呢。


说起朱文虎出演马洪亮一角,这其中还有一段小插曲呢。因为马洪亮一角原本定下的演员,是他的父亲朱春林。然而就在排演《海港》的过程中,朱春林却因“口不择言”被人“告了状”,并因此被赶出“样板团”。而空出来的马洪亮一角,经过反复讨论,最终由他的儿子朱文虎顶上。好在朱文虎也是一位老生演员,对剧中的唱词也熟悉,所以由他来饰演马洪亮,也毫无违和之感。


结果没想到,朱文虎所演唱的“大吊车,真厉害……”竟然成为了《海港》一剧中,最为脍炙人口的一段唱。这可真是“歪打正着”啊。

后来,朱文虎担任了上海京剧团分管业务的副团长。如今他85岁,早已经到“马洪亮”的年纪。不过他看上去,却愈发儒雅了。


周卓然在《海港》中的表演,也曾给我们留下过比较深刻的印象。我的脑海中,至今都记得他在影片中所扮演的韩小强,身穿70年代风靡一时的海魂衫,蹦蹦跳跳出场的样子。而现在,当年的“小年轻”,如今也老了。看到他的近照,各位有没有一种“岁月匆匆”的感觉呢?


还有扮演钱守维的艾世菊,这位“江南名丑”,他也在《海港》中呈现了活灵活现的演绎。尽管我们当时年纪小,看不懂钱守维搞破坏的“动机”是什么,但却觉得艾世菊的表演有很有趣。这位老艺术家,是几位主演中年纪最大的一位。但他却活到了96岁。2012年6月2日在上海因病离世。


不知不觉,51年的时间就过去了。但我至今仍记得第一次看《海港》时的情景,是在乡村的一个院坝里看的露天电影,银幕上演员们在地卖力地演唱,而我们一帮小孩子却在一旁玩得不亦乐乎。只有当马洪亮兴高采烈出场的时候,我们才认真地看了一会。另外看到钱守维又出来“搞破坏”的时候,我们才一起学着他的怪模样。

不知大伙儿是否还记这部电影呢?当年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才几岁呢?对剧中的哪个桥段哪句台词哪个演员,印象更深呢?不如通过留言区,与更多的朋友,一起来互动吧。

本文由DJ雅清原创,未经允许请勿抄袭!违者必究!


还不过瘾?试试它们




这对明星夫妻 性格不同常争吵 为何还能相伴到老?如今儿子也已结婚

揭秘《火红的年代》幕后故事 康泰遗憾错失赵四海 孙永平施计救于洋

52位女明星少女照曝光 王文娟清丽 刘晓庆纯真 李秀明质朴 何赛飞娇媚

《舞台姐妹》60年,女主演曹银娣近况如何?84岁老太太三观太正了

随着孙正阳离世,样板戏《智取威虎山》主演,仅剩3位健在,他们近况如何?

这十位天才女演员 个个绝代芳华 却全都英年早逝 怎不令人怀念和痛惜

又一版《红色娘子军》曝光,男主角比王心刚还帅?女主角比薛菁华漂亮?

67年前的“毒草电影”,三次修改,两度被禁,幕后故事远比电影更耐人寻味

黄宗英,这个女人,有多不简单?

著名演员赵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听听他的家人怎么说(上)

著名演员赵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听听他的家人怎么说(下)

他拍的电影 捧红无数大明星 没想到他已去世19年 晚年曾饱受病痛折磨

他创作的歌 捧红了多少歌唱家?没想到他已去世27年了 女儿如今72岁

郭允泰:我们欣赏的好演员 性情中人 一生光明磊落 也一生吃尽苦头

昔日貌美女星 颜值不输王晓棠 王心刚老搭档 只演两部电影 71岁便去世

李炎和王心刚:割舍不断的战友情,如今一个91岁,一个已去世26年

《艳阳天》一波三折拍了七年 男主角原定庞学勤 为何换成张连文?

记得《保密局的枪声》中老三扮演者吗?帅气男星如今82岁近况如何

同为上影厂头牌男星,细扒赵丹和孙道临的演技,差别真的挺大的

70年前的银幕女神 拍戏不多昙花一现 但清水出芙蓉的模样 真好看

化妆师说他长得比王心刚还漂亮 可演的角色却丑得令人心发慌

两位大明星,用15张照片,告诉所有年轻人:什么是真正的爱情!

八位北京人艺女艺术家,个个演技精湛,为何没有特别漂亮女演员?

好不好看,你说了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DJ雅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