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奏折里的历史:李鸿章写奏折的本领比其师曾国藩“还要辣”

谭伯牛 岳麓书社 2021-01-14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李鸿章的奏折功夫


胡林翼曾经讲过,天下写奏折,有三把手,曾国藩算一个,左宗棠算一个,自己算一个。他说这话的时候,李鸿章还没有成名,所以他没有提及李鸿章,其实李鸿章的奏折也写得非常好,在晚清高官里面,绝对是一大家。他能够从北京到合肥,从合肥又到湘军营中,就跟他奏折写得好有很大的关系。

 

咸丰二年(1852),李鸿章还在翰林院,当时安徽就已经受到太平军的攻击,有很多地方已经陷落了。他那会也没什么想法,跟翰林前辈一样,在这清贵之地,养养气,做做学问,将来有机会再出来做个官,再看造化。暂时买买古董,看看武术,就这么游逛。直到有一天,到琉璃厂碰到一个老乡,人家说你真是没有心肠,他说怎么了,那同乡说你看咱们家乡都被糟践成那样,你还有闲心在这看古董,你得做点什么。李鸿章说我能做什么啊,我又不会作战,又没有权力,一没有兵,二没有钱,三没有力气,我能做什么啊?人家说你要写封奏折,请朝廷赶紧向安徽派兵嘛,阻止太平军进一步侵略安徽,这一点你总能做到吧!李鸿章说我一新进的翰林,人微言轻。但是他再一想,有一个安徽老乡,叫吕贤基,当时是工部侍郎,在朝中有很高的声望。他以前是御史,所谓风骨凛然,对很多事情发表过严厉的意见,现在做工部侍郎,他说的话皇帝比较爱听。

 

李鸿章一想到他,就有了主意。他就找到吕贤基的家里,跟他讲,说您应该上一个奏折,现在咱们家乡受到这么大的破坏,应该请朝廷赶紧派兵,具体怎么怎么派,派谁,往哪几路,我特地查了一些地图,都心里有数。我可以写一个草稿给你,做一个参考。吕贤基说,这是好事啊,应该支持你,但是光有一个草稿不够啊,我忙得很呐,干脆你写吧,你写完了就署我的名往上一递就行了。李鸿章一想这也行,回家之后,非常辛苦地引经据典,查考各种资料,费了一整夜时间,通宵无寐把这个奏折写出来。写得洋洋洒洒,非常感人。他提出的一些战略,具体的战法,乃至要调配的将领,也都写得很详细。当然,纸上谈兵,那是肯定的,但是至少文采好,情绪感人。写完之后交给吕贤基,吕贤基就署了自己的名字,交上去了。

 

第二天,李鸿章就去听回信,因为这种奏折都是当天批发下来的。还刚走到吕家门口,就听见吕家一片哭声。他说这怎么回事,上一封奏折而已,难道就出大事了吗?他赶紧推门进去,家丁报请吕大人出见,吕贤基一见李鸿章,收不住眼泪,就说那奏折写得真好啊,太好了!李鸿章还是没明白怎么回事,以为是表扬,但是看他这个表情又不像表扬。吕贤基说你的奏折写得好,皇上看了很高兴,一高兴就派我回安徽去组织团练,协助军务。

 

这是真事,咸丰二年(1852),朝廷直接将吕贤基由工部侍郎调回乡,去襄办军务。这是很少见的,办团练一般都是由在家乡的各路大臣去办,没有让京官回乡的。吕贤基也没想到有这么一招,没想到一封奏折,皇帝就直接让他回乡去练团练。所以吕贤基很痛苦、害怕,军事这个东西,谈一谈可以,陡然让他去办,他就慌了。一想,这个主意是李鸿章出的,所以一见李鸿章来了,又是哭又是怒,说李鸿章你这奏折写得好啊!

 

李鸿章总算明白了,原来是这么一回事,他觉得太不好意思了。现在的安徽一片大乱,让一个文官办团练,也不给军队,就把吕贤基空降到那里去,谁都知道太危险了。李鸿章也没办法,就转而安慰吕贤基,吕贤基也是怒极了,说你也不要安慰我了,这个奏折毕竟是你写的,你学问这么大,对军事这么了解,我要让你跟我一块去。第二天,吕贤基向皇帝谢恩,同时就奏调翰林院李鸿章跟他一块去。这样,李鸿章也惹上这麻烦了,跟着吕贤基一块离开了北京,到家乡办团练。

 

这两个人,都是在这种意想不到的情况下,被扔到安徽的。一个工部侍郎,一个翰林编修,怎么也想不通,因为一封奏折写得好,就到安徽做了军人。而且安徽那个乱啊,有太平军打过来,又有捻军作乱,然后当地团练,规模比较大的像苗沛霖、李昭寿,一会投降官军,一会又偏向捻军、太平军,为非作歹。像吕贤基他们办的这种小型团练,当时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也在办,根本不是他们的对手,非常的危险。在那个地方办团练的,不仅仅是怕太平军,还怕很多别的东西,甚至有的时候还怕官军。所以回到安徽不到八个月,吕贤基和李鸿章就被太平军围困在舒城,生死存亡系于一线。系于哪一线呢?能够先走掉就不会死,要是待在城里面死守就会死。李鸿章看得准,借口老父有病,要回家侍养,赶紧溜了。吕贤基就在舒城,一直到城破,最终战死,得了一个谥号叫吕文杰公。

 

李鸿章在曾国藩幕府,也写了一封奏折,这封奏折写出来,效果惊人,同时也为他的未来生涯带来麻烦。这是在咸丰末年,当时安徽巡抚是翁同书,他跟安徽的大土豪苗沛霖之间的关系比较暧昧。倒不是说他跟苗沛霖有什么私底下交易,而是苗沛霖反反复复,一会投向清朝,一会又造反,反复不止一两次。在对苗沛霖的态度上,翁同书总是主张去安抚、招降,这就与曾国藩、袁甲三等人的态度不一样。终于有一回,翁同书跟苗沛霖闹僵了,苗沛霖去攻打翁同书,翁同书在定远,打不过苗沛霖,弃城而走,跑去了寿州。苗沛霖也不是一定要跟翁同书过不去,他就是因为自己的一些要求一些利益得不到满足,就用这种激烈的方式去逼迫以翁同书为首的安徽官吏。到了寿州之后,按道理,被苗沛霖赶到这里,翁同书就应该明明白白地说,这个人造反了。可是他又没有,他写奏折报告皇帝,仍然说苗沛霖还是可以挽救的,还是可以拉到自己这边来的。甚至还将一个与苗沛霖作对,但是本身并不是要造反的而是在地方上办团练的人,交给苗沛霖,以此换来苗沛霖不继续作乱,而与翁同书合作。

 

这种事情激怒了曾国藩,他已经是两江总督了,安徽是他的辖地,本来就一直看不惯苗沛霖,现在又出了这档子事,翁同书还是偏袒苗沛霖。曾国藩怒了,忍不住了,就要参劾翁同书。总督参劾一个巡抚,这是一件大事,所以奏折怎么写很重要。要说这里面有没有私人积怨,一直以来看不惯翁同书的成分?当然有。可是也有一个摆在面前的事实,翁同书招抚失败,被一个土豪,甚至可以说被一个土匪追得满世界跑,回过头来还想跟他和好。同时,曾国藩又要出于地方政治的考虑,认为翁同书不适合做这个地方的长官。所以这个奏折要写好,比较麻烦。曾国藩自己先写了一稿,不满意,又找了另外一个幕僚起草,也觉得没写到点子上。这个时候再让李鸿章写一稿,李鸿章就写了。

 

这个奏折一交上去,效果惊人。当时翁同书已经被调到北京,并没有撤职,他是从安徽巡抚的位子上下来,准备调到北京另有任用的。刚到北京十几天,这个奏折来了,皇帝一看,这还了得,立即就把翁同书投入刑部大狱,由三法司、九卿、科道组织会审,审理他,看他在安徽巡抚期间做的这些事情,是不是做得那么不好,甚至犯了法,要严厉处罚他。所以说这份奏折效果惊人。

 

其中有一句成为当时的警句,叫作“臣职分所在,例应纠参,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前面把调查出来的翁同书劣迹罗列了一遍,将它的危害性讲清楚,最后生怕皇帝因为翁同书过往的功绩,特别是他的兄弟父辈都曾经是高官,而放他一马,所以加上这一句。这一句为什么厉害呢?有了这一句,所有为翁同书辩护的人,都可以闭嘴了。因为你为翁同书辩护,那些具体的事迹是没法辩护的,作为巡抚,你不能搞定境内的土匪,你驻守的城池定远、寿州,人家一打你就跑了,弃城而逃,这种事情也没人帮你辩护。唯一可以辩护的,就是说翁家满门忠烈,世代为国家服务,念在这个份上,应放他一条生路。可是现在奏折里面,就把这条路堵上了,不能因为翁同书之门第鼎盛就瞻顾迁就,不能够这样。

 

当然这个奏折,外界纷纷传言,说是李鸿章写的,尽管它是以曾国藩的名字递交到北京的。奏折上去之后,翁同书被下狱,下狱之后定了个死罪。翁同书老父亲翁心存,以前是大学士,临到七老八十的,这边新皇帝同治刚继位,慈禧、恭亲王,一是顾念老臣,第二要为小皇帝找好的师傅,就把退休了的翁心存叫到了北京,让他做皇帝的师傅,教小皇帝念书。现在,翁心存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大病一场。慈禧、恭亲王一看,那也不能立即就将翁同书给斩了,还是得讲一点人情,就是说你现在可以回家,侍奉老父百年之后,咱们再回头说这个事,先去尽孝。翁同书出狱了,时间很短,他父亲就逝世了,就是因为他儿子这个事情,又急又气又害怕。翁同书又被抓回监狱,因为父亲死了,再将你去斩首,那显得残酷了一点,所以给他改判为往新疆充军。翁同书心灰意冷,一年多之后,也死掉了。

 

刚才说翁家门第鼎盛,他父亲是翁心存,在当时三个儿子都很不错,翁同书巡抚,翁同爵巡抚,还有一个翁同龢,将来到了光绪年间,那是天下的名人,大学士、宰相。甲午海战、戊戌变法期间,都是绕不过的人物,这就是他们常熟翁家。现在被这封奏折一上,老父亲病死了,翁同书充军了,死在途中,一下子门第就不那么鼎盛了。翁同龢当时只是一个翰林院的闲官,没有什么权力,他就很悲伤,家里被搞成这样,这叫父兄之仇。他觉得曾国藩下手太狠了,“不敢因翁同书之门第鼎盛,瞻顾迁就”,这已经不是追究翁同书的责任,而是对他下杀手。所以他认为,是这封奏折夺去了他父兄性命,这仇不共戴天。当然,后来他知道这个奏折是李鸿章写的,特别是这几个字,所以他对曾国藩的态度也有一些改变。翁同龢的日记就记载了,在曾国藩去北京的时候,他们俩见过面,一同吃过饭,但是曾国藩在跟他见面的时候,没有一句提到关于翁同书以及这个奏折的事情,翁同龢心里就有一些遗憾,也有一些恨恨之意。曾国藩表现得好像这个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明明知道我是翁同书的弟弟,翁心存的儿子,可是他没有表示歉意。

 

曾国藩逝世比较早,同治末年逝世,这时候翁同龢的地位还不是很高。再说,翁同龢知道这奏折的真正作者是谁,所以他的仇恨就在光绪年间爆发出来。可以说整个光绪朝,翁同龢跟李鸿章就处于一种斗争状态。将来的甲午海战、颐和园修建,各种事情,翁同龢都站在李鸿章的对立面。咱们不能说都是因为这封奏折引起的,也没有具体的证据,但是这个事情可以反过来证明李鸿章写奏折有本事。虽然惹了这么大的事,但是更证明他写的奏折有杀伤力,有效果。这是他在曾国藩幕府中所写的最著名的一封奏折。应该就是安庆攻克之后,他重新回到曾国藩身边时的事。


END


本文摘自《湘军崛起》

作者谭伯牛,岳麓书社出版


推荐阅读



《湘军崛起》


    者:谭伯牛

定    价:¥68.00


谭伯牛,知名近代史学者,致力于研究清史,尤长于太平天国史、湘军史及曾国藩研究。先后出版《战天京》《天下残局》《湘军崛起》《盛世偏多文字狱》等作品。


晚清乱世,一群湖南人趁时而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成就“同光中兴”,虽未能改变历史走向,却上演了中国保守主义的完美谢幕。一群非常之人,领一支非常之军,经历非常之苦,成就非常事业。这,就是湘军崛起的故事。

本书以军事进程的开展为叙述线索,以主要人物为叙述焦点,虽然是讲故事,但处处显露出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本书提出并解答了一些湘军史上绕不开的问题,附加详细考证,将真相一一揭示。本书史料扎实、见解独到、议论平实,时而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湘军崛起 | 曾国藩到底想不想当皇帝?

为父奔丧 被左宗棠写信狂骂 曾国藩做错了什么?

李鸿章初入曾幕,曾国藩就凭这个字根治了他睡懒觉的恶习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速度get限量签名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