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圣经、养生宝典,这本书何以被称为“上古三大奇书”之一?

郭刚 岳麓书社 2022-04-02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健康对于一个人,对于一个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健康养生理念和治病原则与方法,为中华民族的健康长寿做出了极为卓越的贡献。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黄帝内经》是一部最早的探究生命规律、摄生和诊疗原则等的综合性典籍,此书由《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组成,各包括八十一篇。经古今学者考证,大致推断《黄帝内经》成书年代为春秋至东汉时期,且不是出自某一时、某一人之手,而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黄帝内经》,岳麓书社出版

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黄帝内经》是一部汇集且创新了汉代以前中国古代科学文化知识集大成的巨著,运用了原创性的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心理学、体质学、社会学、历法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来探索生命规律。这部著作是以黄帝与其臣子岐伯、伯高、鬼臾区、少师、少俞、雷公等问答讨论的形式记载下来,主要阐述人体生命医学规律,蕴含着天人论、气化论、阴阳论、五行论、形神观、养生观、治病观,创立了中医学的“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脉象学说”“运气学说”“养生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诊法治法”等,构建了一个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于一体的“整体医学模式”。


阴阳是《黄帝内经》中的核心概念,是洞悉天地奥秘的易简原理,也是认识人体生命本质的总枢纽和总原则。换言之,阴阳作为宇宙万物的纲纪,是中医认识人体生命健康和疾病的总纲。凡一物两体,相反相成,互为依赖,互为转化,皆可称为阴阳。阴阳所代表的事物、性质或状态,如天与地、上与下、动与静、寒与热、虚与实、散与聚等等,虽互相排斥,但又互为存在的条件。中医对人体的结构、功能乃至于人体病理变化,都是用阴阳理论进行解释。辨别阴阳是中医辨证的总纲。阴阳互根互用,阴阳格拒互损,阴阳盛衰互化,如此等等,是中医解读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结构等生理病理变化现象。调理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恢复阴阳的平衡,是中医治疗的基本原则。纵观中医发展史,历代医家无不以阴阳作为说理工具,把阴阳视为临床辨证施治的总依据。


阴阳生五行,五行含阴阳。五行指木、火、土、金、水,木有生发、柔和、条达舒畅的特性,火有温热、升腾、明亮的特性,土有运化、承载、受纳的特性,金有肃降、顺从、收敛的特性,水有寒凉、滋润、向下的特性。其中,木为阳,金为阴,火为阳,水为阴,土集金、水、木、火之性而含阴藏阳。五行学说不仅仅是认识到木、火、土、金、水为宇宙万物必不可少的最基本构成要素,更为重要的是五行之间的生克乘侮的作用关系是探索宇宙万物存在的思维工具,即解读万物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整体平衡(不平衡)关系。理论指导实践,《黄帝内经》是把五行理论作为认识工具巧妙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不仅用五行解释和阐明人体的整体性及天人相应的关联性,赋予脏腑及其类属合于五行的特性,将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色、五味、五音等与人体的五脏、五体、五官、五志、五声等相比类、相联系,而且运用五行的生克制化,即以生我、我生、克我、我克为立论,解读五脏之间的相互生成、相互制约的关系,通过克、复、乘、侮等变化形式,来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外界环境互动的整体平衡机制,具有很强的临床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整体医学模式是基于“气一元论”的表达形式,内含着“天人合一”整体观之上人与自然万物的气化互动现象,表征着人是自然万物的一份子,从本质上揭示出“天人相合”。天人合一整体观的另一个含义是“天人相应”,体现着人与自然界相似类比的对待关系,即所谓的“人副天数”。这种整体思维模式孕生出中医学认识人体生命健康、治疗疾病的独特的理论体系,包括自然养生、药物针灸、推拿按摩、气功治疗、辨证论治等丰富多样的养生理念和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中的养生就是“顺应自然”。这里所谓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即自然存在和变化的过程、规律及状态。养生的大前提就是人在天(气)地(形)相感中以和顺为性,内含着顺应自然,维持人体生命的“生化极变”,顺应着生、长、壮、老、已的自然过程。同时,人体具有自我调节适应自然变化的能力,不仅能够对自然界的四时转换、气候变化、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变迁等做出一定程度的相应调整,而且能够利用天地万物的变化机理来调节自我、安顿身心。


《黄帝内经》对人体体质已有初步的认识,并做出了不同的分类。如,阴阳五行分类法是根据人的体形、肤色、认识能力、情感反应、意志强弱、性格静躁,以及对季节气候的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将体质分为木、火、土、金、水五大类型;然后又根据五音的太少,以及左右手足三阴阳经,气血多少反映在头面四肢的生理特征,将每一类型再分为五类,共为五五二十五型,统称“阴阳二十五人”。阴阳太少分类法是把人分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等五种类型,这是根据人体先天禀赋的阴阳之气的多少,来说明人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即气质差别的分类方法。禀性勇怯分类法是根据人体脏气的强弱之分,禀性的勇怯之异,再结合体态、生理特征,把体质分为两类:心胆肝功能旺盛,形体健壮者,为勇敢之人;心肝胆功能衰减,体质孱弱者,多系怯弱之人。体型肥瘦分类法是将人分为肥人、瘦人、肥瘦适中人三类;又将肥人分为膏型、脂型、肉型三种,并对每一类型人在生理差别、气血多少、体质强弱方面皆作了比较细致的描述,如此等等。



运气学说是源于古人对自然界气化现象及其影响生物界的长期观察、推理和体悟之上,通过“法天则地”的形式,利用阴阳五行模式进行推演和预测,主要借五行之间相生相克胜复关系推导出一年中的主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等,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疾病的影响。运气学说是以维持五行系统的动态平衡机制为根蒂,以整体性、系统性、循环性、周期性、推理性、关系性、复杂性与不确定性为主要特色,而蕴含着宇宙以一种整体动态化的生命形式而存在。它基于一种知常达变的认识路径,是把自然气候变化与生物生命现象相统一,来探讨气候变化与人体生理病理变化以及疾病预防和治疗的密切关系。


藏象学说是《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核心,也是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藏象学说研究重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整体观,包括脏腑、经脉、形体、官窍等的活动规律及其关系。具体地说,藏象学说以肝、心、脾、肺、肾五个系统的生理活动,包括六腑、奇恒之腑、经脉、形体、官窍、气血津液、精神学说,甚至把宇宙万物及其自然现象都联系起来,涉及阴阳五行理论、经络学说、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藏象学说主要运用了司外揣内的观察研究方法,认为人体脏腑虽然藏于体内,但这些脏腑通过经络系统与体表的形体官窍相联系,其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均有征象显现于外,出现各种体征和症状,如以舌象、脉象等形式表现出来,临床上通过观察相关病理现象,根据这些现象与脏腑的联系,来推断体内脏腑的病变,为治疗用药提供理论上的依据。


经络与针灸也是《黄帝内经》理论中的重要部分。《灵枢》中的《经脉》《经别》《经筋》等篇比较完整和系统地论述了经络学,《九针十二原》《九针论》等篇论述了针刺器材的制备,《九针十二原》《邪客》等篇又论述了持针法则,《禁服》等篇论述了针刺禁忌以及各种疾病的针刺疗法;《素问》中的《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等篇论述了腧穴分布,《八正神明论》《离合真邪论》等篇论述了针刺的补泻方法;等等。经络学是探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和体表相互关系,以及经络中血气运行与自然界的关系。针灸学是研究人体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以针法和灸法为主要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经脉和腧穴来调整机体功能,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总的来看,经络与针灸都不同程度地涉及经脉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经络与脏腑的关系及临床治疗等等。



在病因方面,《黄帝内经》以阴阳为纲系统阐述了“六淫”“七情”“饮食”“环境”等致病因素及其特点。“六淫”一向是古人最为关注的致病因子,属于病因理论体系中的外感之邪。关于情志致病因素,是以心神为主导,以脏腑中的精气血为基础,解释情志变动也是导致机体产生病变的重要因素。除了上述六淫、七情致病因素外,《黄帝内经》还十分注重饮食劳逸等多方面的致病原因,以及毁伤的病因、寄生虫致病、误服药物致病、先天致病因素等,并涉及不同的地域、时间、体质、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在病机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奠定了脏腑病机、六气病机理论基础,包括邪正盛衰、阴阳失调、精气血津液失常等基本病机,以及系统化的经络病机、脏腑病机等。病机包含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四个要素,是从整体和动态中对患病机体所呈现的病理状态和病理变化进行高度抽象与概括,揭示病证的本质,阐释疾病过程中的各种临床现象,对确立治疗方案、处方用药能够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


关于诊法,《黄帝内经》对诊断的最佳时间、脉应四时以及四诊合参诊法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涉及整体审察、诊法合参、病证结合等诊断原则,体现了中医学诊法的恒动整体观。关于治疗,《黄帝内经》强调依据逆从、上下、内外、寒热、阴阳等理论对人体进行针对性治疗,遵循三因制宜、治病求本、协调阴阳、攻邪养正、因势利导、标本先后等治疗原则,注重遵循正治与反治的治疗原则,善于运用寒热温清、虚实补泻、正反逆从、解表攻里等具体治疗方法。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先民历经几个世纪对生命健康和疾病预防探究的积累、提取、综合而成的智慧宝典。她试图从纷繁复杂的生命进程中寻求一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旨在用“以一知万,以微知明”的形式揭示各种生命现象,把握生命本质,探赜生命健康长寿秘诀。实质上,这种模式所蕴含的生命信息流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种过程,更是在过程中呈现生命本相的“自然”之性。同时,她提供给人们以把握人的生命本质在于人体自身及其与外在环境相协调、相一致的整体平衡关系,蕴含着生命历程的永恒性与变动性、时间的方向性与空间的交互性、诊断的辩证性与治病的灵活性等基本特征。


《黄帝内经》的理论思维则体现了古人运用思维方法,借助思维形式,通过对人体生命形态的整体认识和动态把握,创立了一种人体与宇宙相统一的理论模型,描绘出一幅基于人体生理、病理基础之上追求生命健康的知识画卷。具体言之,在“天人合一”理念导向下,她立于人的生命有机体之上,运用理性与直觉、过程与本质、具象与抽象、关系与系统、整体与平衡等相统一的思维形式,内含明道悟神、知常达变、取象比类、辩证分析、综合论治等思维方法,探究着人体在动态中与宇宙一体的、内在的、关系的、整体的、平衡的规则,演绎着一个生、长、壮、老、已的人体生命运动变化过程,运思出以人体脏腑经络气血为中心的升降出入运动机制与变化规律的整体生成性思维模式。这一整体生成性思维模式强调在动态的整体中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现象,旨在对人的健康和生命完善的追求,是有别于西医的“生物医学模式”,而更接近于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总之,《黄帝内经》代表着我国传统医学的特色,也是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她不仅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对人类健康和世界文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历史与时代的更迭与延续中,她能够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为根基,进行自我积累、创造和转化,适应不同历史时期人类社会的医疗保健需求,不断获得历史性的自我转型和可持续发展。这里,我们以“以人弘道”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诠释《黄帝内经》这部医学典籍,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本书译注的目的就在于,在新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尝试以一种传承和弘扬文化精神血脉的姿态揭开《黄帝内经》神秘的面纱。




本文为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黄帝内经》前言,作者郭刚。


推荐阅读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黄帝内经》


作    者:郭刚 导读、注译

定    价:¥34.00


《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也是一部最早的探究生命规律、摄生和诊疗原则的综合性典籍。该书大致成书于春秋至东汉时期,分为《灵枢》《素问》两部分,以黄帝、岐伯、雷公等对话、问答的形式阐述人体生命医学规律,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理念。

本次出版,作者依据中医学学科特色,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和养生理念,尝试将《黄帝内经》的思想分为八大类,形成天人合一、自然养生、体制分类、运气学说、藏象理论、经络针灸、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等八编。全书以编、章的形式展开。每编开头都有一段总括性的文字,以概括该编的主要思想。每章先以导读解释内容大意,再精选原文,接着加以译文,后对原文生难字词加以注释。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100年过去了,
再无人超越这对兄弟,写透中国人的人性

《吴越春秋》:一本书尽叙吴越两国兴衰成败历史
光绪帝:身坐龙椅而脸向着未来的人这些书不看就会遗憾,
岳麓书社2020年获奖好书汇总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古典名著普及文库”《黄帝内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