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古人怎样度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残酷时期?

岳麓书社 2024-05-24

⭐️星标一下岳麓书社 和你分享有关阅读的一切



“死亡在这里,死亡在那里。死亡忙碌在所有各种地方,在上,在下,在里,在外,到处是死亡。”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疫病频发,死亡笼罩大地,政治、战争、社会、文学、医学、宗教乃至群体心理,都受到了巨大影响,由此导致了三国分立、魏晋癫狂、中医发展、香料辟疫、道教传播、佛教传入等,直接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各个方面。


 《疫病年代》,岳麓书社出版


 在人类文明发展前行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破坏性的力量,诸如战争、 天灾、疫病等。

每当战争爆发,战车驰骋,铁戈暴击,伏尸遍地,便导致城市摧残,生产破坏。大雨或旱灾,地震或洪水,各类天灾摧毀大地上的希望,裹挟走生命,留下一片废墟,之后人类文明在此基础上,再次发展而出。

与战争、天灾相比,由各类病菌引起的疫病,更加让人类手足无措。诸如伤寒、肠澼、疟疾、霍乱、麻风等疫病,都具有极强的致死率与广泛的传播性。每当此类疫病暴发,人类为之悚然,生命随时会断送,人们便会陷入恐惧无望之中。

在缺乏对疫病的科学认识与防治手段时,人类或是祈祷上天庇护,或是通过大傩之礼驱疫,或是经由巫术获得解脱。

在漫长的时光中,先民们不断总结经验,认识到了瘟疫发生的各类原因,如天气变化、饮食不洁、营养不良等,并总结了常见的瘟疫如伤寒、疟疾之类的治疗方法。

东汉末年至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此期间政局混乱,战争频繁,各类瘟疫频频降临。


后世科学家认为,此一时段乃是小冰河期,酷寒的天气既带来了粮食作物产量的下降,乍暖骤寒的变化又给予人类身体以刺激,导致了各类疫病的暴发。

东汉末期,疫病肆虐,当时的人行走于道路之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人人悚惧。疫病数起,士人调落,建安七子中,有五子死于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大疫。上层社会尚且如此,缺衣少食的民间社会其惨状可想而知。

疫病不但影响着个体,亦影响着国运。

东汉至魏晋时期,大疫酷烈,虽贵为帝室也不能避免。疫病之下,皇帝普遍早逝,而帝室虛弱,权力遂流失于外戚与宦官手中。由外戚、宦官专权,最终又引发与文官集团的内斗,以致朝局动荡,进一步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加深了危机,这又更加导致了疫病的蔓延,形成了恶性死循环。

内斗、战争、饥荒、疫病、死亡,不断反复,不断上演。此死循环,由东汉末至魏晋再至南北朝,犹未能解,影响长达数百年。

困境之中,巫觋治病盛行,江湖术士行走于世,以符水之类治病,被民间崇拜,他们吸纳万民,此时若某人有问鼎天下的野心,则呼吸之间,可撼动河山。

当然也有如张仲景、华佗这样的医者,他们承袭先秦至两汉的医学成就,对各类时疫进行探讨,提出相对合理的医疗方法。他们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传统医学摆脱了玄奥抽象的空谈,产生出了系列具有实效的诊治经验,奠定了日后中国医学发展的基础。

 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


为了应对疫病,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接触中,观察到一些具有辛香味道的植物能够驱除蚊虫,并具有药效,由此开启了人类对香料的使用。诸如花椒、茱萸、生姜等,因其具有的药效,在生活中被广泛运用,以消灾除病。

各类辟疫民俗也由此发展起来,如佩茱萸,饮菊花酒,风行南北,传承直至今日。

中国古时认为,战争取胜的三个条件乃是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直接决定着战争的胜负。寒冷或是酷热的天气,蚊虫出没的丛林,不同地区间的水士不服,都会诱发各类疫病。

在东汉末期的群雄征战中,曹操折戟于赤壁,其中主要因素,乃是北方士兵至南方后,受寒冷天气与水土影响,军中暴发大疫,不得不退兵,由此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三国之中,孙权一直觊觎合肥,拿下此地,即可获得进军江淮的稳固基地,又可以移民拓荒,增强国力。只是合肥复杂的水文地理导致各类疫病多发,屡屡挫败孙权的野心。诸葛亮想拥有雄固的后方,为此向南方开拓。只是南方疟疾多发,诸葛亮的南征,不得不速战速决后撤兵,以致未能对南方加以整合。在三国争雄之中,缺乏大后方有力支撑的蜀国最终落败。

 (唐)阎立本《古帝王图卷·吴主孙权》


面对疫病,儒生们开始沉思,他们希望能掌握灾异的解释权与话语权,进而能制约帝王,实现儒生与帝王共治天下的美梦,随之天人感应、阴阳灾异、五德终始、谶纬之类学说大兴。

此类造说之中,如天人感应说认为,人君逆天而为,上下不和,阴阳失调,则妖孽生,灾疫行,故而帝王需要罪己,改正错误。随着疫情频发,帝王自然不愿意每次都背锅,于是拉着大臣一起承担责任,故每至灾疫起,则要罢免三公,这又为宦官、外戚干政提供了契机。

朝堂中的内斗,生命的无常,疾疫的横行,让朝不保夕的魏晋士人,将精神投入到玄学之中,去思考本末有无,去亲近山水,去感悟生命,乃至形成了各类放浪形骸的行径,如服散、裸奔、酗酒、持塵尾、隐遁,然而所谓的名士风度,多数是在鸟笼中的表演,是为了博取名望,是为了追求身心俱泰、荣华富贵。

所谓的名士风度,实有阴阳两张皮,阳里一张皮写着冠冕堂皇,写着名教道德:阴里一张皮写着趋炎附势,蝇营狗苟。

玄学也好,风流也罢,终究是贵族们的游戏,深处疫病时代中的普通人则只能在宗教中寻求寄托

世界范国内的原始宗教,都是原始崇拜与氏族组织相结合的产物。当氏族社会解体,以地域区划为基础的贵族等级社会建立后,许多原始宗教也随之消失,被新的、更发达的宗教所取代。

中国自私有制社会形成后,延续原有的氏族血缘关系,形成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的宗法等级社会,宗法制与政治体制经过了整合,原始宗教却未得到发展。至东汉末年,大疫之下,借助符水治病、叩头思过、符箓等手段,太平道、五斗米道得到发展,奠定了日后道教发展的基础。

 洛阳西郊出土东汉解注瓶上的符文


在乱世之中,如葛洪悬壶于市,对各类疫病提出了超越时代的诊治方法,也为道教提供了比较完整的宗教神学理论体系。葛洪所提出的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的主张,将儒道结合,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影响着后世道教的发展。

本土道教发展之时,也遇到外来宗教的竞争与挑战,这就是佛教的传入。麦克尼尔在 《瘟疫与人》一书中认为,佛教能在汉帝国境内吸引众多信徒,关键就在于当时正流行传染病,佛教能针对当时人们遭受的痛苦提出解释,子以慰藉。

灾难性瘟疫所导致的结果是,在大部分社会组织(如政权)丧失信誉之时,佛教却能通过行医、祈祷、写经、斋戒等一系列形式,为疫病年代中的人们提供从肉体到心灵的解脱。

 户县出土东汉曹氏朱书解注瓶上的符文


佛教的到来,也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死观,佛教提供了系统的地狱轮回转世之说,此又影响后世中国千余年。

当道教与佛教相遇时,二教初时一度有过竞争,乃至有老子化胡等造说。此后二教彼此借鉴,和平共处,共同服务于中国世俗社会,送财、送子或送禄。

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只有经由对外交流才能实现。

华夏文明一直在与外界的交流中不断前行。随着交流的扩大,人员来往的密集,必然会将异域的微生物携带到新的环境中,在那里,徽生物可能会找到一系列易感宿主,从而导致疫病的暴发。

延熹四年(161)、延熹五年(162),东方的汉帝国持续发生大疫。公元166 年,即东汉桓帝延熹九年,罗马帝国暴发安东尼大瘟疫,此年东汉也暴发瘟疫,“今天垂异,地吐妖,人疠疫”。

后世史学家推测,经由中西商路的交往,疫病由东方传入罗马帝国。也就在此年,罗马帝国的使者经过海路抵达中土。由于汉帝国转而怀疑罗马使团的真实性,对与罗马来往失去了兴趣。此后罗马陷入了瘟疫带来的巨大混乱之中,无暇再与东方的汉帝国进行联系,双方都陷入疫病的困扰之中。

在不同文明的交流中,虽有战争冲突乃至疫病传播,却不能阻碍贸易与交往,并由此丰富了人们的生活。经过中西之间的交往,西域的狮子进入中士。狮子凶猛的形象被视为辟邪神兽,成为中土常见的辟邪形象。

通过丝绸之路,苏合香、胡椒、丁香、安息香等具有避疫功效的香料在中土受到追捧,而核榔也在东汉年间传入中土,被视为具有避瘴功效,在南方各地流传开来,直至今日。

东汉末年至魏晋之间,在大疫沖击之下,影响后世中国千余年的系列因素形成。

经由此数百年大疫,中国传统医学得到了系统发展。苦难中的人们,迫切需要精神上的解脱,由此带动了道教、佛教的发展。

在大疫之中,中外交往持续,狮子、槟榔等传入中国,被视为能辟邪驱疫。

又由于生命无常、佛道传播,产生了描述鬼神报应、生死轮回、仙俗二界故事的志怪小说,被后世所津津乐道。

而各类民俗,诸如傩礼、贴门神、饮茱萸酒等也不断发展,既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包含了人们远离疫病的祈祷。





瘟疫如何塑造历史?

古人怎样度过灾难?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京东购买戳👇

 


当当购买戳👇

 


有赞购买戳👇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你了解苏轼吗?

一个有格调的唐诗读本,带你重回诗歌黄金时代

“湖湘文化与中华文化道统”学术研讨会在湖南大学岳麓书院举办

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他的成就光照千秋


如何找到我们


微信公众号:岳麓书社

微信视频号:岳麓书社

新浪微博:@岳麓书社

抖音号:岳麓书社

今日头条:岳麓书社

小红书:岳麓书社

岳麓君个人号:ylssylj


点击「在看」,给岳麓君加鸡腿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