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请借我一双眼睛 ——致插队50周年“还乡团”的海源知青朋友(赵全国)

作者:赵全国 知青情缘 2024-02-02


有声朗读


 


请借我一双眼睛 


 ——致插队50周年“还乡团”的海源知青朋友


作者:赵全国

  


    在新干名仕宾馆住宿的朋友们:那几声枝头小鸟的啾鸣是否把你唤醒?那一缕曙光是否已经穿过窗帘的缝隙照到你的枕边?该起床了!今天的日程安排很紧凑,赶紧用了早餐,驾起你们的车,向我们的第二故乡奔驰。


    半个世纪了,从1968年11月20日到2018年11月17日,几乎就是整整的50年!这期间,浦江水和赣江水都流淌过去了许多许多。这些年头的变化真的很大很大!


    插队期间,从新干到海源这条路我们记不清走了多少遍,每次行程都难言轻松。最幸运的就是死乞白赖地找到一辆到海源的顺风车。其次是化七毛钱买长途车票到公社,然后再步行30里。我曾经从县城步行回海源,而且两头太阳见红。现在各位是鸟枪换炮了,车轮滚滚,两辆自驾小车只消一个多小时就能直抵山村。几年前,从大塘到海源那条“雨天可栽禾”的土路也铺上了水泥。


    我多么想随着“还乡团”的车队一起重回我的第二故乡!可是因为健康原因,终难成此行。身不能往,心却随着各位驰回了新干,驰回了海源。虽然我已经从微信上知道海源近年来又发生了不少变化,也看到了几张照片,但这些零星的资料于我就像盲人摸象,并不足以使我在心中拼成一幅比较完整的海源新图。我曾很多次借助卫星地图,仔细察看着海源村,可我把图像放大、放大、再放大,直到放到极限大,还是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连知青楼的位置也不能确定。我很想借插兄插妹们的一双眼睛,来近距离地了解海源新的风貌和人情。

    到了山村,请你们代我握一握诸位父老乡亲们的手,并向他们转告我最诚挚的问候。那些前辈衰老的手基本已经先后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同代人的手也已因老迈年高而显得枯槁,当年捏着铅笔头朝嘴里塞的、甚至玩着尿泥的手,现在也有50多岁了吧?当然,村里还有更多中青年们强壮的手,可是它们都外出打工去了,无缘相握。


    早就听闻,这些年村里的变化很大。漂流项目开展三年了,可现在不是漂流的季节,你们可以去参观漂流的设施。那些休养生息的皮艇,正静静地等待着明年赚钱的黄金季节吧?早就听闻,环村的水泥小道已经修成,公共厕所也改建完毕。这两个问题是我前几次回村特别不满意的短板。应该说,新农村建设的成绩还是能看得到的。


    海源的日头还是那个日头,海源的风还是那阵风,可是人变了。50年已过,人焉能不变?焉能不老?你们的小车在公路旁刚停下,也许那些双休日在家的孩子和穿着衩衩裤俚的娃娃会飞奔而来,围着车子,睁着好奇的眼睛问:“嗨哩!咯多不认得的白头发公公、婆婆,你己从哪地来?”贺知章“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诗境又出现了。曩时知青今犹在,只是华发生!


    近看或远眺着这片片熟悉又陌生的田野,插兄插妹们不免会想起当年事。哪一条田塍上没有我们肩挑秧担留下的年青脚印?哪一个山坑里没有我们洒下的青春血汗?推开原先知青青砖厨房的木门,可能就会想起当年灶下常常只剩可怜巴巴的几根柴的窘况。看到一口锅,可能就会想起我们当年的那口暗淡无光,灰头土脸的铁锅——锅的脸色经常如它的主人一样。说来奇怪,当年的苦涩经过半个世纪的发酵,居然变成一枚青橄榄,咀嚼着、品尝着,口有回甘。

    李玉和临行喝了妈的酒,有了这碗酒垫底,他在鸠山面前就“浑身是胆雄赳赳”;我们在农村喝了知青经历的一碗酒,有了这碗酒垫底,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程上就“曾经沧海难为水”。我们知青中的大多数人比一般人更刻苦、更坚韧。撇开负面影响不说,从这个副产品的角度来说,我们也许应该感谢这段履历。


    还想请你们务必再到知青楼去看看。不知楼房的维修工程是否完工,那四面的脚手架是否拆除。我只知那几条贯通上下的白色标语是近年杜撰的,当年没有这些标语。我不知道,修葺知青楼是为了保留这段现代史,还只是出于商业的目的。


    不知道几年前已经摇摇欲坠的楼梯现在还能走人吗?假如你们上楼,还能看到木板墙上决分榜的残片吗?09年回村我还看见了我的大名赫然在榜。知青门前那副激情满怀的对联还在吗?现在品读,自会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而写对联时确实是一片真情,并不矫情。


    你们走进楼房,能不睹物思情,心事浩茫吗?如果以我的视角环顾,抚今追昔,有一些情景便会历历浮上心头。


    曾记否,同凯身为赤脚医生,他的房门是彻夜不关的?即便是滴水成冰的寒夜,只要有老表来叫,他总是立刻钻出被窝,背上药箱就走。他实践了《悲惨世界》里米里埃主教的半句话:“医生的门,永不关闭;教士的门,应该常开。”曾记否,每天深夜头顶上总会出现一抹移动的橘黄色的光亮?那是照明发电结束刚刚回来。这抹光亮给我带来了一种特殊的温暖,助我度过了那段难熬的日子(参见拙文《深夜,他提着灯笼在走》)。曾记否,呈祉和小沈在楼下的礼堂里指导村校小学生排练过舞蹈《雪山上升起了红太阳》?他俩不辞辛劳,细致入微。终于,舞蹈的演出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曾记否,珏琦心灵手巧,善修各种半导体收音机?老表闻风都把损坏的收音机送来,他是有求必应,费时费力,连小零件的成本费也免了。民兵连长当他是能起死回生的神医了,居然送来一个光剩外壳和喇叭的收音机请他修理。他哭笑不得。


    进这楼房,用老知青们各自的眼睛观看上下四周,想必视野更开阔,感悟更丰富……


    还记得我们曾经虔诚地在村里栽下扎根树吗?如果这批树能长到今日,至少已是有50年树龄的大树了,可惜最终一棵也没能扎上根。近来查了一下资料,原来桃树、李树的寿命不过三十来年,而橘树、梨树、杏树的寿命较长。忽然想到:那些扎根树的夭亡,不正暗合着一种隐喻吗?


    根据一些碎片化的信息,我对今日的海源有了一个模糊的印象。想借各位的眼睛来印证一下。那年代是政治挂帅,大抓阶级斗争;现在似乎成了票仔第一,不管白猫黑猫。难道这也是一种矫枉过正吗?


    希望各位打开相机,或利用手机的摄影功能,多多留下海源的风情。留下乡亲们的笑脸,留下整洁的村中小道,留下正在蓄势待发的漂流基地,留下麻李仔简陋的乡村小饭馆。总之,留下各种我不曾见过的海源有趣而有意思的画面。当然,各位在知青楼前的留影更是不能少的,因为它是我们海源知青的一张名片——过去是,现在也是。


    从前作文喜欢很有诗意地写道:“托你,风儿,帮我给×××捎句话……”其实风儿哪里会帮你捎话?那只是一种修辞。而现在我可以实实在在地说:“托你,微信,请你把我的愿望传递给各位——我想借插兄插妹的眼睛来看看今日的海源。”你们收到了吗?


      2018/11/17



荐读



卖鸡蛋的杨嫂(赵全国)

微信有感(赵全国)

语文专科医院奇遇记(赵全国)

【知青回忆】梦中,我亲爱的大饼油条(赵全国)


来源:上海休闲玩吧网

本文 由《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请借我一双眼睛 ——致插队50周年“还乡团”的海源知青朋友(赵全国)

作者:赵全国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