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诱人的长生果 (孟繁强)

作者:孟繁强 知青情缘 2024-02-02









 


诱人的长生果


作者:孟繁强


01

有声朗读



        如今,在超市以及一些小店里面,花生,混杂在各种食品当中,一点都不起眼。而顾客在选购时,还要对产地及品种和价格进行比较,挑挑拣拣。如果觉得看不上眼的话,还不屑一顾,再换一个地方,看到称心的再买就是了。买花生就像买一般的点心一样,十分寻常。这常常让我勾起几十年前有关花生的往事。

  

      那年我们这群被分配到安徽建设兵团的知青,到农场的次日,就相约到附近的生产队去看看。一下子来到了广阔天地,感到很新鲜,有人提议到农民家里去看看有没有长生果(上海人习惯将带壳的花生叫长生果)。


   进了村以后,见到家家户户的门口放着一个个大竹匾,里面晾晒的全是胖乎乎的长生果。

   这下大家可就乐了。要知道在计划经济的年代,当时的口号是: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各种农副产品的供应非常匮乏。而花生作为主要的油料作物,供应更是非常紧缺。上海人要在平常的日子里吃到花生,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只有到了每年春节前,每户人家才配给0.5公斤不带壳的花生仁。


   一般人家拿一半用来炒了放在盘中招待客人,还剩一半作油氽花生米以饱口福。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当年市民对花生的钟情程度绝不亚于今天酒宴上的大龙虾。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大家看见这些久未吃到的长生果时,异常兴奋。


   一问价钱,才8角一公斤,便迫不及待的让老农称了2公斤,并嘱咐他赶快帮忙炒熟,老农一口答应。


   当散发着阵阵香味的长生果端上桌时,大家急不可待的各自抓起几颗长生果,怎奈才出锅的长生果还烫手着呢,只能用嘴呼呼吹着,赶紧剝壳后嚼起了花生。

   那才叫一个香啊!我们这四个相识才几天的知青,居然毫无顾忌的互不相让,大口的嚼起了花生。站在一旁的老农,实在搞不懂这些来自上海的学生娃,为什么这么喜欢花生?


   只是叮嘱大家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可大家还是一个劲的剥着长生果,将花生米往嘴里塞。夕阳西下时,一桌的长生果已经成了一堆花生壳。尽管大家都觉得肚子有点胀,但是仍觉得“食”犹未尽,还不过瘾。如果不是晚上还要连点名的话,一定还要让老农再炒上一公斤呢。正应了那句老话,少吃多滋味,多吃坏肚皮,更何况那是饱含油脂的花生啊!到了晚上,大家的肚子开始了“造反”。有人叽叽哼哼难受不已的叫唤,有人抚着肚子想缓解饱胀感。幸亏有人拿出上海带来的食母生片,每人吃了一把,才算缓解了腹中的“抗议”。

 

      今天,人们依然喜食花生。花生以其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和丰富的植物蛋白质深受人们的青睐,与其它食品相比更有价格低廉的优势。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与当年的价格相比,仅仅是上涨了近十倍左右,与其它动辄上涨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食品相比,可谓小巫见大巫。


    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是大大丰富了我们的餐桌。再也不会出现当年我们急吼吼吃花生的场景了。而安放在琳琅满目食品中的花生,与当年的地位相比,更似乎有些落寞。年轻的一代更不曾会想到过花生曾是稀罕之物,可我辈应该都难以忘怀长生果往事的吧。


作者简介:孟繁强,1954年3月出生,1971年10月19日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3师利新农场,2014年3月退休(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办事处事业干部)


作者作品荐读

绍 兴 路 往 事(孟繁强)

【知青回忆】夜半一口饭(孟繁强)

夜半“风”声(孟繁强)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好看”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诱人的长生果 (孟繁强)

作者:孟繁强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