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五. 飘浮的花生 六. 思乡(吕其龙)

作者:吕其龙 知青情缘 2024-02-02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



作者:吕其龙


语音:原野

前言


         前段时间,参加了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十营,上海知青49周年聚会。


        大家聊了很多当年在大南溪十营的生活经历,由此打开了我尘封在心底,渐已淡忘了的记忆大门。


        回首往事,各种艰辛与快乐的生活情景,就仿佛是发生在昨天。如同影片一样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说来真是感慨万千。由于本人故事太多真不知从何说起。


        下面我把我所经历过的,其中一些生活小事和小片断,以口述的形式如实地记录下来,与各位知青朋友们分享回忆。



五、飘浮的花生


        每天,面对严酷的连队现实生活,时常会想起当初离开上海前,在学校大礼堂带队的兵团军干部,在推介会上为我们所作的报告。其中一句名言曾打动了很多人,那就是兵团处处都是“头顶香蕉,脚釆菠萝,摔个跟头两把花生”。


        然而到了连队一看,事实上只说对了前半句,至于后半句中提到的花生,是当地从未见过的物品。摔个跟头两手抓的不是牛屎就是马粪,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下面我就来说一件,发生在我连与花生有关的,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打开世界地图,我们会很容易的看到,地处北纬23度线附近的地理环境,不是寒冷荒凉的高原,就是炎热干涸的沙漠。唯独中国广西、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都是亚热带温暖湿润的气候。受上苍的特别眷顾和恩赐,特别是位于云南省河口县至西双版纳州沿线的地理位置,更是非常的优越和得天独厚。


        长年无冬四季如春,到处群山连绵、林木葱郁、 溪流潺潺。各种奇花异草、珍稀动植物随处可见。许多适合人类生存的天然野生食品,也是非常的丰富,是世界上公认的,镶嵌在地球北纬23度线上一颗璀璨的绿宝石。       


   按理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应该是很幸福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很多的生活资源得到太方便,长年累月的就养成了各种习惯。由此云南十八怪中的“家菜不吃吃野菜”的一怪,就是因为边疆地区野生经济资源太丰富。千百年来当地的各族人民,无需种植疏菜及各类油料作物就能很好的生活。如下河撒网捕鱼,上山打猎获取高蛋白及动物性脂肪。随手摘把野菜、野花、野果等,就能很好地过完一天的小农生活,所以也就不奇怪了。


    当我们进入到了俗称每寸土地都能生长植物的大南溪亚热带植物王国,偏偏就是蔬菜长不好。究其原因,主要是当地的少数民族原著民,历来就没有种植蔬菜的习惯。当地雨季时几乎天天下雨,蔬菜品种非常的单一,无非是一些比较耐涝容易存活的,像韮菜、南瓜、空心菜之类,并且数量也是非常的有限。


        当时全国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兵团实行的也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每人每月食用油的定量为10克,远远低于城市每人每月250克的定量,使得兵团战士的身体素质普遍不佳。个个都营养不良,这就严重影响了兵团广大战士的日常工作和学习。


        营部的管副营长,他的老家在安徽,当地盛产出油率很高的油料经济作物花生。为了解决全营食用油严重短缺的问题,上报团部,要求在大南溪大面积种植花生的请求,很快得到了批准。于是团部很快就给我营调来了几百公斤带壳的花生,营部又将试种花生的任务交给了我们连队。听说种植花生能解决吃油的困难,全连职工都非常高兴,信心十足,并开始了种植花生的前期准备工作。


        因为听说花生需要种植在沙地里,于是迅速的在河对岸,靠近营部养猪场的河滩上,找了一块长满了各种野草,比人还高的荒地。老战士用砍刀花了几天时间,很快砍倒了一大片荒草。再经过几天大太阳的暴晒,等草晒干后放了一把火,把草烧掉就结束了前期的准备工作。第二天,全连出动开始了试种花生的突击战。


        这天我跟着二排长王友金,来到了火烧地。因为我们刚刚走出校门什么也不慬,从未种过花生,更谈不上有什么工作技能。好在王排长在路边,随手砍了根近一米多长的树枝给我,让我每隔一段距离用树枝往地上用树枝戳一个洞。他在我后面往洞里放入两颗带壳的花生,用脚拨些泥土将其盖上,再踩一下就此大功告成,往后再周而复始地重复这一动作。

         这时我望了一下整个火烧地,只见大家都像我们俩一样,相隔一段距离排好队,一前一后地往前移动。面对此情此景我的脑海里忽然想起了以前在巜南行记》一书中见到的,描写解放前,当地云南边民刀耕火种的情景。今天竟活生生的展现在了我的眼前,心中顿时觉得有了种历史错位的感觉。


       后来经过大家一天的努力工作,终于在下班前,把几百公斤带壳花生全部给种了下去,按时完成了任务。大家都很高兴,一路上有说有笑 地回到连队休息。


        当晚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场狂风暴雨倾盆而下,一直下到早晨才停止。上午正当大家准备上班的时候,一个不幸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连队。


        早晨三排长田新发去查看花生地时,发现昨天种下的花生,全被暴雨冲出来,飘浮到河里去了。于是大家纷纷跑到花生地里,去看实际情况到底如何。


       到了现场大家都被眼前情景惊呆了,天啊!昨天全连工作了一天种下的几百公斤 花生,竞然一颗不剩地像小船一样,全给雨水冲到河里,流淌到天生桥下面的落水洞里去了。   


         此事不但损失了连队大量的劳动力和财物,还闹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


        事后,我曾经笑着问过管副营长:“你把花生引进来试种,怎么不把如何具体操作的方法告诉给我们连队”?管副营长解释道,他在老家也没有种过花生,年轻时就出家打游击是个老游击队员,后来随部队南下来到了云南。没有想到这里的人从没见到过花生,所以也就不知道如何种了。这主要责任还是在我们领导,没有把工作做细。


        后来连队干部总结 了教训,釆取剥壳取仁再下种的办法,终于把花生试种成功,并投入了大规模生产。从此我们营的食用油定量,终于提高到了每人每月100克,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开发种植了大规模高质量的油茶树,只可惜,等到油茶结果榨油时,我已离开了连队。一滴油也没有尝到,这才是真正的前人栽树 后人乘凉啊。 


和战友合影



六、思乡


      一日离家一日深,犹如孤鸟宿寒林。纵然此地风光好,还有思乡一片心。


       兵团的生活是艰难的,但比生活更难熬的是长期离开亲人,精神与文化层面非常的枯燥乏味,每天除了上班工作便还是工作。特别是到了夜晚,一个人静下来后,思乡的忧愁与烦恼,始终萦绕在心头。


        我们上海知青,到达大南溪的第二、三年,一下子来了几十名重庆的知青。连队顿时热闹了起来,随着新生力量不断的加入,生活由此也丰富多彩了许多。大家同病相怜,抱团取暖,原先寂寞冷清的日子,终于在很大程度上有了改观。


        当时我是连队的文体委员,原先由于人员太少,无法开展自娱自乐文艺活动,现在总算能够解决了。特别是重庆知青中多才多艺的男女知青很多,于是我就以本人自愿为原则,召集了部分上海和重庆爱好文艺的男女知青,共同组建了一支连队文艺演出小分队。利用休息时间,自编、自排、自演一些比较简单,深受大家欢迎的小节目,供大家欣赏并以此来活跃连队生活。


       每逢“八一”建军节或其他重大的节日,参加营部组织的文艺晚会。代表连队上台演出,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为了排解孤独寂寞的生活,我把当年上海市云南知青慰问团,送给我们的一套初高中数理化自学丛书,从头到尾的自学了几遍,为今后的各项工作,打下了深厚扎实的文化基础,并应用在实践中。


(待续)


作者简介


吕其龙,上海市69届初中毕业

1970年7月--1979年3月,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四师十六团十营四连工作

79年按政策回沪后,历任上海市模具技术协会会员,模具工程师

上海林春万向轮制造有限公司,技术开发部经理

奔特兰换气设备(上海)有限公司,厂长

上海位众汽车配套有限公司,厂长

现已退休


作品荐读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一)前言(二)奔赴云南(吕其龙)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三. 为人民服务 四 .难忘的10月21日(吕其龙)



本文 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投稿邮箱:

564636138@qq.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在云南边疆的知青生涯》五. 飘浮的花生 六. 思乡(吕其龙)

作者:吕其龙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