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知青征文:一片赤诚忆当年(单玉珍)

知青情缘 2024-02-02







一片赤诚忆当年

作者:单玉珍  主播:文仪


上图是1972年作者在连队芭蕉、菠萝地的留


超强锻炼


  难忘的1970年12月25日,我上山下乡来到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满农场2分场6队。到达连队的第二天就参加劳动,是大会战——上山砍坝,砍坝就是把山上的树木、竹子、杂草等所有的植物都砍下来,晒干以后烧光,再开挖梯田,种植橡胶。砍坝是个很苦很累的活,何况我们这些16、7岁,初来乍到肩不能挑、手不能提的小青年。不一会儿白嫩的手上就磨出了血泡,到晚上手臂都抬不起来了,不少人就请病假。但我咬牙坚持,弱小的身影始终活跃在山上。大会战在春节结束了,我受到了连队的表扬和营部的嘉奖,第一次上台领奖,别提多高兴了。我虽然是一个瘦弱的女生,但干活很猛,从来不怕苦不怕累,重活累活抢着干,领导和老工人都夸我:一点也看不出是上海来的知青。上山砍毛竹每人10根,把大毛竹从山顶滑到山脚,然后一根根扛20分钟到连队,身上脸上都划出了道道血痕。我还志愿帮伙房扛柴火,也不知道是哪来的力量,我从山上扛100多斤重的一棵树下来,心里只想着拼了命也要把它扛下山。我们在水稻田里脱粒,没有机械,全靠双手在惯槽里把稻谷打下来,满身都是泥浆,打下的稻谷一麻袋有100多斤,我巾帼不让须眉,一把扛上肩,在泥泞的稻田里深一脚、浅一脚,颤颤巍巍的把稻谷背走。我连续三年没请过一次病假,不是没病,而是有病也顽强坚持。我当连队文书时,可以不上山劳动,但我照样上山。有一次发烧了,起身去水桶里舀凉水喝,不料一下子晕倒了,一头撞在水桶上,磕破了额头血流不止。卫生员唐素卿闻声赶来,看到我满脸通红,一量体温39﹒6度,马上给我打针吃药。烧退了一点,我又上山去了。刚到连队时水土不服,知青们膝盖以下都会烂皮肤。我也不例外,又不肯请病假,由于得不到很好的治疗,小腿上慢慢的溃烂成一个大洞,反反复复拖了两年多,直到回家探亲时还没好。妈妈看到了心疼的直哭,马上带我去医院,医生说:怎么烂的那么厉害啊?都烂到骨头了!一连塞进去几块药纱布,好长一段时间才慢慢愈合,至今腿上还留着疤痕。


上图是1970年作者所在的一班和连队领导的合影

前排左起:韩金娣、王龙娣、作者、黄静芝、陈林宝。


后排左起:冯轶萍、许佩华、李广发连长、徐尚荣指导员、王水娟、胡慧芳。

创新割胶


  连队培养我当割胶工,去外营学习割胶技术。我认真向技术员学,向老胶工讨教,细心揣摩、刻苦钻研,终于熟练的掌握了割胶技术。我管理着28棵橡胶树,天天除草施肥、植保涂药。我自创了圆头割胶法:割胶时人围绕树身转,接头短、摩擦少、出胶量多,一棵橡胶树每天的产量从原来的半杯增加到一杯。看着牛奶般的胶水经过加工烤制,做成了一张张透黄的胶片时,心里真有说不出的高兴。由于我割胶技术出色,胶水产量比别人多,领导就让我担任了割胶辅导员。有一次收胶水时天突然下起了雨,我已收了三桶胶水,就想着赶快到制胶房,别让胶水淋着雨。急急忙忙一肩挑两桶,手里提一桶,摇摇晃晃的下山去。下山的路本来就不好走,一下雨又很滑,我肩挑手提小心翼翼,好不容易到了山脚,不小心一滑,趴的一下摔倒在地,三桶胶水全泼洒在我的身上和地上。我顾不得身上的衣服、皮肤被胶水粘着,一面心疼的直哭,一面用双手一掬一掬的把地上的胶水重新捧回到胶桶里,这样的胶水还可以加工成等外品的胶片。等到把胶水送到加工厂,衣服、皮肤上的胶水一干都粘在了一起,就连汗毛上粘着的胶水都变了一个个黑色的小球,好长时间都洗不掉,搓的皮肤都发红了。董文娟至今还在笑我:说我好傻!胶水洒了就洒了,还哭,自己身上不先弄干净,还去撩地上的胶水。可我当时满脑子想的就是先要保住胶水,尽量少受损失,我就是这样傻的人。


上图是1972年作者出席勐腊县先进代表大会时的留影。

  茁壮成长


  我当过小学代课老师。学校就在橡胶林的山脚下,茅草房里只有间陋的课桌椅,一个教师要同时上三个年级的课:一年级的课上完,让学生自己做作业。以此类推,再上二年级、三年级的课。语文、数学、体育只有我一个老师。


  1975年我担任连队文书,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总是尽可能的帮助其它战友完成工作任务。常常一个人去营部,把沉重的工具领回连队;去勐棒镇取全连的工资等,每次来回要步行两个多小时,从来不叫累。


  由于我各方面都很努力,很快就加入了共青团,不久又当了团支部副书记。1973年8月5日,我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很幸运的成为第一批入党的知青。从此,我时刻牢记入党的誓言,更加努力学习,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我每年都被评为连、营、团的先进,还出席了勐腊县的先进代表会。1974年我被评为西双版纳州知青劳模,并到西双版纳州府景洪出席劳模大会,成了知青的榜样、远近闻名的铁姑娘,同年我去昆明,出席了云南省知青代表先进劳模大会。营部把我的劳模奖状寄到我的家乡南桥镇报喜,当我的爸爸妈妈到镇里领取奖状时,感到非常光荣。诸多的荣誉,领导的关心,勉励我更努力的加倍工作。


上图是1974年作者出席云南省知青劳模大会和农场全体知青劳模的合影。前排左四是作者。


最后返城


  1979年知青大返城,大家都急着要在春节前赶回家,但我不能走,因为那正是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的时候,连队布置了防空任务,我要负责妇女儿童和猪等物资的安全保护、转移的工作。我为连队的知青一一办理了回城的手续,有些知青人在上海,我也帮他们办好了手续,把工资也给他们寄回去,直到连队的知青全部走完。春节过后防空警报解除,3月中旬我也接到妈妈单位发来的顶替公函,这次是真的要走了。因为之前有两次机会可以离开连队我都没走:1974年8月的一天,连队领导对我说:有一个四川外语学院的名额,如果你愿意去,我们优先保送。不过,你是知青标兵,是大家的榜样。你考虑一下,连队工作这么忙,最好还是留在连队吧!当时工作确实很忙,会议也比较多,最主要的是,我当时只想好好的扎根边疆,一心一意的做好工作,根本没有一丝出去的念头,我想也没想脱口而出:大学我不去了,让别人去吧!1975年,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压力和体力劳动,加上艰苦的生活条件,我人很瘦,身体越发不好。父母极为担心,大姐给我办理病退手续,让我回家。可我想我是党员,又是劳模,不能临阵退却,始终没答应,最后这事就黄了。为此大姐和我闹了矛盾,说以后你的事再也不管了!所以这次当我去营部办理手续时,营教导员万般不舍,组织干事自文安说:我们把你培养成了骨干,想不到你也要走了,真舍不得啊!我是连队最后一个返城的知青。


上图是奉贤慰问团到连队慰问时知青的合影

前排左起:作者、陶美珍、董文娟、丁晓冬、王水娟、冯轶萍。

后排左起:黄潮峰、陈根昌、李荣根、蒋敏、胡伟君。


情深义重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连队老领导张开凤、杜其云夫妇全家来上海旅游。我带他们参观了世博会、东方明珠、外滩、南京路等上海的著名景观;又去了金山海滩,乘游船在海上奔驰,对他们这些从大山里来,从未亲临过大海的人来说,这是一件多么开心、有意义的事啊!我又发起了连队知青和老领导聚会,重温当年同甘共苦的情谊,了却30多年的思念之情。老领导全家在我家住了18天,我忙了18天,又是酷暑天,累的我腰也直不起来,真的要累倒了。可看到他们玩的很开心,见到我们这些上海知青和老领导极为难得的重逢场面,就是再累也值了!


上图是2010年老领导张开凤、杜其云来上海时和知青的合影。

前排左起:张开凤、作者、蒋敏。

后排左起:杜其云、陶美珍、王水娟。


  有一个小故事:张开凤、杜其云的大女儿在我1979年返城时只有5岁,当时一定要跟着我,我就带着她来上海。从幼儿园大班一直到小学二年级,住了两年多。后来她妈妈要把她领回云南,她不肯回去,哭着闹着要留在上海,可最终还是被带回了云南。这次重逢,格外亲热,她已结婚生子当妈妈了。


  2019年11月

上图是2010年知青纪念活动,奉贤四姐妹的合影。左起:作者、王水娟、陶美珍、董文娟。


上图是2017年12月知青纪念活动,作者(左)和姚福根指员的合影


  作者简历:单玉珍,1969年上海奉贤中学毕业。1970年12月,赴云南生产建设兵团一师六团十八营六连,任连队割胶技术员、文书。1979年3月返城,在奉贤供销社所属烟草糖酒公司等单位,任部门经理,高级营业员。2003年7月退休。


上图是作者的近照。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上海知青网

坚持推文不易,读完文章的朋友别忘了点赞和转发。


相关链接:

【知青回忆】建设兵团的单玉珍(陈志强)

【知青回忆】建设兵团六连的3000个日日夜夜(单玉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知青征文:一片赤诚忆当年(单玉珍)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