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心中的白塔 (孙向荣)

孙向荣 知青情缘 2024-02-02


▲曼飞龙白塔正立面(摄于2008年)



我心中的白塔 


作者:孙向荣






  

一、


在遥远的西双版纳,


在中缅边境的大勐龙,


有座圣洁美丽的白塔。


它建于八百多年前,


屹立在曼飞龙傣寨


的后山顶上。


▲1、曼飞龙白塔山门(2008年摄) 




山坡上的凤尾竹下,


是曼飞龙傣族村寨,


山坳里的橡胶林边,


是我们连队的营房。


    这是我当年下乡的地方,


    我奉献青春的第二故乡。


 


在我的睡梦中,


在我的记忆里,


   有座圣洁美丽的白塔。


主塔挺拔高耸云霄,


子塔八座精美灵巧。


   蓝天映衬着白塔的秀美,


塔尖摇曳的风铃,


       诉说着往日的苦难与风流。


 

▲ 2、白塔围墙上的龙兽(2008年摄)


▲10、上世纪70年代上海知青在白塔(季寿银提供)


二、


我第一次登上白塔,


是下乡后的


第一个傣历新年。


 年轻的我来到白塔前


和傣族村民共度泼水节。


 


随着象脚鼓的节拍,


我学跳起孔雀舞。


伴着芒锣声声,


我轻唱着赞哈调。


面对白塔,


   我在心中默默地祈祷。

▲3、傣族村民賧塔敬佛(2008年摄)


 ▲11、上世纪70年代在白塔欢度泼水节(叶铁淳提供)


尽管下乡后的生活


是那么艰辛和苦涩,


我也曾拥有过


无比欢乐的时光。


我沐浴在


吉祥的圣水里,


 让高升把美好的祝愿


送上蓝天。


 ▲4、賧塔节傣族村民绕白塔翩翩起舞(2008年摄)


▲12、七十年代初笔者在白塔旁的曼飞龙傣族村寨


三、


我第二次登上白塔,


   是在下乡后的第八年。


那年我考上了大学,


临别时与恋人


相聚在白塔前。


 


  尽管没有临别的话语,


盈眶的热泪早已


模糊了我的视线。


  尽管没有热切的拥别,


紧握的双手


把真爱铭刻心间。


 


八年风雨同舟,


使我们心心相印。


八年患难与共,


给我们真情实爱。


      我将带着白塔的祝福离去,


        她却要守着真爱与白塔为伴。


 ▲5、2008年4月笔者在西双版纳欢度泼水节


八年的坎坷人生,


爱是我最珍贵的经历。


八年的岁月磋砣,


爱是我最甜蜜的回忆。


我将带着她的芳香远去,


她却要在企盼中


追寻梦归的故里。


 


无论天荒地老,


   我永远记得她柔情的目光。


无论海角天崖,


     我永远向望勐龙河畔的白塔,


思念我初恋的地方。

 

▲6、从西藏来白塔朝圣的佛教信徒(2008年摄)


▲13、七十年代初笔者在西双版纳大勐龙


四、


我第三次登上白塔,


是在下乡的三十八周年。


当年的我已年过花甲,


两鬓斑白。


我带着女儿


登上曼飞龙山顶,


来到白塔跟前。


 


山顶上白塔依然耸立,


涂装后显得


比以前更年轻。


   胶林边连队的营房依旧,


却找不到当年


所住草房的踪影。


▲7、白塔西侧的释迦摩尼立像(2008年摄) 


昔日的沟谷雨林,


已变为层层胶园。


善良、勤劳和智慧


把富足和安康赐予


勐龙河畔的居民。


 


五十年艰苦创业


迎来和谐东风,


东风化雨,


      滋润着白塔下的胶林。


我告诉女儿,


       这是我当年下乡的地方,


   这儿留下了一代人


青春的足迹。


▲8、白塔佛龛中岩石上的释迦摩尼足印(2008年摄) 


▲14、我们的爱情白塔为证(赵建荣摄于七十年代)


五、


女儿问我,


    白塔为何如此圣洁。


我说,


      它见证了一代人青春的


苦涩与欢乐,


激进与迷惘,


磨砺与成长,


跋涉与回归。


 


女儿问我,


     白塔为何如此美丽。


我说,


 它见证了一代人


        在这片土地上的情和爱。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哺育过我们的亲人。


永远不会忘记


把年轻的生命


      留在这里的知青亡灵。


 



▲9、笔者陪同捷克留学生参观白塔(2008年摄)


  如今圣洁美丽的白塔


不仅是西双版纳的


著名旅游景点,


更被知青视为


大勐龙的标志。


她将永远留在


我们的记忆里,


  铭刻在一代人的心中。


▲15、笔者为上海知青回忆录《勐龙记忆》所作的白塔装帧图案(2001年)


16、在白塔鸟瞰大勐龙坝和满山的橡胶林(2008年12月) 


后记: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有14382名来自京、沪、渝、滇的城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西双版纳东风农场落户,至1978年知青大返城,共有123名知青献出了宝贵的年轻生命,他们集中安葬在勐龙河畔的龙泉公墓里。


   2008年12月,东风农场邀请了253名知青代表回农场参加建场50周年庆典。诗朗诵《我心中的白塔》是原上海知青代表团在庆典文艺晚会上的演出节目之一。


   曼飞龙佛塔坐落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勐龙镇以北3公里处,曼飞龙傣族村寨的后山顶上。因塔身洁白称之为“白塔”,因其造型为葫芦状,像拔地而起的春笋,傣族称之为“塔糯” ,即“笋塔”。佛塔由一座16.29米高的主塔和围绕主塔四周,9.1米高的八座小塔组成。


    据白塔碑文记载,“塔糯”始建于傣历565年即公元1204年(南宋泰和四年),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白塔造型设计和建筑风格体现了东南亚诸国南传佛教的艺术特点和傣族的民族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影响力。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笔者在大勐龙下乡期间曾两次攀登过白塔。那时白塔无专人管理,塔身风蚀斑驳,塔刹残缺不全,四周一片荒凉。


    如今曼飞龙白塔不仅是历史悠久的著名宗教建筑,信徒崇拜的佛教圣地,也是该地区的重要标志,1988年曼飞龙白塔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知青回访第二故乡期间都会到此故地重游,在山顶鸟瞰勐龙坝、眺望中缅边境的群山和当年种植的满山胶林。


▲曼飞龙白塔正立面(摄于2008年)



2008年秋孙向荣在东风农场专题片《胶林丰碑》拍摄现场



作者孙向荣简历:


   1967年上海华东师大二附中高中毕业。1968年上山下乡赴云南西双版纳东风农场。1974年赴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读大学,毕业后留校任建筑系讲师。1993年调回上海,从事上海市中心城区的旧区改造,任高级工程师、浦东新区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理事、上海卢湾区高级知识分子联谊会会员。200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室内设计第二专业。2008年退休后以志愿者身份赴西双版纳东风农场,参与东风农场博物馆和知青纪念碑的建设。2013年以高级技术顾问的身份参与东风农场小城镇的旧区改造和知青文化旅游项目的前期策划工作。2018年参于东风农场博物馆的修复工作。2000年至2005年任原东风农场上海知青老照片影集《勐龙印迹》和回忆录《勐龙记忆》的编辑。


作品荐读

勐龙河畔知青村(孙向荣)

不会忘却的纪念(孙向荣 )

怀念离休干部谢一非 (孙向荣)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心中的白塔 (孙向荣)

孙向荣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