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旅游散记之廿四:尼泊尔的路和车(汪向明)
退休旅游散记之廿四
尼泊尔的路和车
作者:汪向明
外出旅游,撇开第一程乘飞机或坐火车到达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外省,进一步抵达景点主要还是靠汽车。这时路和车况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次旅游的感受,如果是走高速公路,坐的车又比较舒适宽松,那么游览心情会愉悦许多。
自然,人的感受与期望值相关度很高,例如2018年去尼泊尔旅游,事先就了解到尼泊尔属于亚洲乃至全球最落后最贫穷的国家之一,我们就不会期望尼泊尔的公路会很顺畅,因为落后的地方首先表现在路的落后,“要想富,先修路”已经成了近几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之谈。
我们把去佛教圣地尼泊尔看作是一场修行,既然是修行,就能够忍受在尘土飞扬中几十公里的常态堵车,就能够忍受200公里需要至少7小时以上的颠簸和跋涉……慢就慢吧,等待何尝不是一次很好的修行,面带微笑、不急不躁地等待一场盛大的遇见,等待一次自找的命中注定的旅程……到佛教圣地看当地人的知足和幸福,看信徒们的虔诚与膜拜,看喜马拉雅山脉的阳光和美景……
有了这种心态,再看下面的路和车,列位看官,你能告诉我,你的感受还会是不堪设想、无法忍受的吗?
公路堵车
堵车山路
车来车往
乡间大道
村里小路
城里步行街
加德满都市郊
加德满都市郊道路
尼泊尔首都的市郊道路恐怕如今在我国三四线城市都很难看得到,这就是这个国家的现实。尼泊尔与绝大多数英联邦国家一样,车是左行的,然而在尼泊尔却可以看到驾驶座在左和在右的两种轿车,因为这些普通民众使用的车许多都是从不同国家买回的二手车。可是,尽管路不好,车不佳,可敝帚自珍总是人之常理,无论是小车还是大车,打扮自己的爱车自是少不了的。
靠左行驶
左行小车
漂亮车头
人车并行
五彩车身
我们这个旅行团游客12人,上海全陪1人,尼泊尔地陪1人,司机1人,小工1人(专门负责搬送行李箱),乘坐一辆九成新的38座大巴,应该说这样的配置乘坐出行还是舒适的。可是当我们看到尼泊尔当地接送学生的“面的”、农村人乘坐时牢牢抓住车身的货车和城市里的公交车时,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当地导游告诉我们,尼泊尔工薪阶层也对堵车现象不满,所以不喜欢购置小轿车,而是选购配置与自己收入相当的摩托车,因为既然堵车是常态,还是摩托车可以东拐西窜,显得自由方便得多。
学生小巴
招手上车
加德满都的这种小巴,类似当年北京的“面的”,招手即停,上车就走,我们看到的大多是上学的学生。
人货并载
倚坐窗口
公交车
你追我赶
老妇少女
拖拉机
目睹这一切,让我想到的是五十年前我们国内常见的情景,甚至我还见到了我插队时常常强行爬着上公社的拖拉机,这时真不知是一种亲切感还是悲伤感。
五十年,说短真不短,儿女早已不再环绕身边,孙子外孙女也过了牙牙学语的年代;说长也不长,转眼我们就老了,到了保持健康、珍惜年华的时刻。想想这一切,我们是该怀念坐在拥挤公交车上的时代,还是该庆幸活在坐宽敞舒适大巴车外出旅游的今天。
答案不言自明,不然何以能够享受这尼泊尔奇特旺娜普媞河日出倒影显示的乡村田野独特风光呢!不然何以能够瞻仰巴德冈尼亚塔波拉庙的希提拉克希米女神呢!
日出倒影
高耸神庙
作者简历
汪向明 1949年生于上海,高中68届,1969年上山下乡插队江西万年垱下公社,直至1978年春入上饶师范学院成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先在上饶市上饶一中、杭州市求是中学任教,后调回上海,退休前任上海《家庭教育时报·高招周刊》责任编辑,主持学科复习版工作。
作品荐读
本文由作者投稿《知青情缘》编辑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