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鲁迅】彷徨 (幸福的家庭)


青年作者

《幸福的家庭》的主人公。青年作者为了养家糊口而写作一篇“幸福的家庭”文章。他诚然不是时代的先进青年,但作为权宜之计的“自暴自弃”,正好反衬出他一贯的正直品格,和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这一点,在给他构思中的“幸福的家庭”处所的选择上,也显礴无遗。他没有无视现实,随意地把它安置在某省某市,也没有违心地说它在某处某地,而是不厌其烦地一个省一个市地逐一选择,毫不苟且。最后,竟冒着作品中的地名以西洋字母代替,稿件就可能不被采用,因而“不安全,这种“不安全”的后果是一家人断炊饿饭的危险,还是“终于决心,假定是‘幸福的家庭’所在的地方叫做人。”这一“决心”,是他在维护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原则

《幸福的家庭》是鲁迅《彷徨》里的一篇。是要和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比对着读的小说。如果说鲁迅的小说是不过时的,总具有意义的,让不同时代读罢有不同感受,让不同阶级都能产生强烈共鸣的,最不怕挖掘,最不怕联系对比的,我觉得,不是祝福,不是阿Q正传,是这篇,名字普通常用的《幸福的家庭》。

       表面上文章在写一个靠笔杆子养家糊口的不得志作家,苦思冥想的粉饰着理想生活,理想二人或三人的该有景象。而实则困在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围城中,老婆絮絮叨叨的捻斤播两,不细致,很粗暴的教育女儿,吵到他几度停笔。他疑惑,为了这个女人,我冲破家族,值不值?一切都是什么时候变得。我理想的爱侣,你飞去了哪里?我们陌生,我们相识,我们合二为一,彼此融化,可是,成为新的个体后,我们成了自己彼此眼中的,陌生人,甚至仇家。虽然还会肌肤相亲,可是却是血肉模糊。

      托尔斯泰原著《安娜卡列尼娜》开篇就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那么,怎样的家庭,算得上幸福?

       许钦文君的《理想的伴侣》中说了许多 关于理想伴侣婚姻。首先,要生活在好地方,接地气,没战争。男女双方要有文化,识洋文,在日常生活中要时不时拽拽洋文,调剂生活,亦增加一些幽默,不要举案齐眉,但要相敬如宾。效仿卢梭,订立一条条的契约,详细的安排一切。当然,还少不了红酒烛光玫瑰软床,金钱堆积的浪漫。突然想到最近看到的一部电影,《101次求婚》,网友们戏称是屌丝逆袭白富美。整个影片观下来,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黄达第100个相亲对象,那个一身职业装,带着黑框小眼镜,一脸严肃,手中拿着大本子的那个女会计。这是多么普通的都市丽人,在人群中那么不起眼。又有谁知道,我们身边,每天有多少这样的人出没,说不好。因为没有人会关注这样一个扯淡的事。可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却在出现后,让我迅速忘记了女神。不,确切的说,不是她,而是这女白领手上的本子。她对黄达说,这是职业病,把需求即想与之婚配的男子的条件逐一列在本子上,按价格高低降幂排列。记录在案的,不是现实,只关理想。尽管这理想残忍的如现实一般。

       收入多少。打算在上海买房吗。有车吗。有户口吗。工作稳定吗。。。。。。

       这理想的生活,与现实多么相似。这样的巧合的幸福,却交织成一尺白绫,不把家庭勒到窒息,不罢手。敢问,这,是理想的生活吗?既然不是,又缘何有那么多人,那么多人,去追求,去穷毕生之力得之?

      那么,我没钱,没房,没车,但我有一颗和你到老的心。是你想要的理想生活吗?

       如《理想的伴侣》中那样能够平等彼此客气迁就的有些尴尬的关系,那种追求精神上的同一的家庭伴侣,就一定如新文化战士们所鼓吹的那般,理想幸福吗?

       这个寒假,在家看了一期《焦点访谈》,是一个专题,关于新婚姻法颁布多少年的一个纪念。开篇即找了一对典型,就是《小二黑结婚》里的男女主人公。他们是自由恋爱,响应国家号召的一批。当然,节目中,还采访了5,6对都年过8旬甚至9旬的老人,我觉得编导脑残好笑,就是问这些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同甘共苦生儿育女一辈子的老夫妻们,觉得遵守旧制结婚幸福吗?风风雨雨携手一生,难免打闹。更何况,这些曾经的劳动人民,不是背朝蓝天,就是面朝机器,幸福的家庭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有个窝。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落地生根的。

       即使到了现在,部分人不还是秉承着老传统介绍相亲么?任何人不能妄下定义说这是幸福还是不幸,鞋大鞋小,只有当事人晓得。 哪怕再 出自名家之手的好鞋,尺码不对,满脚燎泡 ,最终还是要脱掉.....鞋子永远没有错,错的永远是脚。

        幸福本身就是个悖论。我眼中的幸福与你,始终是不能相同的。


声明:上述内容均源自网络免费下载,仅供学习交流,勿作商用,版权归属原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

【鲁迅】彷徨 (在酒楼上)

【鲁迅】彷徨 (祝福02)

【鲁迅】彷徨 (祝福01)


长按二维码关注四维美学
大家共同的精神家园与自我崇高之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