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吃饭购物都要看差评,找工作时怎么测评一家公司?

管培圈 2022-10-03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LinkedIn Author 夏姑娘

吃饭购物都要看差评

找工作时怎么测评一家公司?

本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LinkedIn

微信ID:LinkedIn-China

LinkedIn领英是全球知名的职业社交网站,每个《财富》500强公司均有高管加入。

前段时间,阿里某位高管因私人问题,被解除合伙人身份,降薪,裁员,引发了广大的舆论讨论。有几位拿到阿里offer的来访者也因此犹豫是否要去入职。 

不同于之前的“公司好坏全凭运气”,现在不少人在接到offer甚至在接到面试邀请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网页,搜索“某某公司工作怎么样?”、“某某公司吐槽”等讯息,试图让自己的决策更“英明”一点,生怕入了贼窝。

可惜一家完全“清白”,没有负面新闻的公司似乎并不存在,看着看着,求职者直接放弃本来就意向不强的公司简单,难的是,这家公司自己明明很有兴趣,但却陷入了犹豫。

那么,跳槽时看到目标公司的各种负面消息,到底应该如何验证、决策呢?

01

企业树大难免招风

被人吐槽也是要有资本的

在我做HR的经历中,也有处理过情绪激烈的离职员工在网上发帖辱骂公司的事。 

不论事情本身如何,只是从概率上来说,几百上千人的公司里出现这样的事也不奇怪。小区里3个人的创业团队会有人去网上吐槽吗?明显不会。

再美味的餐厅也有吃不习惯的人,再优质的产品也会被差评,再好的公司也有负面消息。公司越大,业务越广,员工越多,出现大量的负面消息自是必然。

所以,如果你的这家意向公司有很多“差评”,这并不一定是件纯粹的坏事,很有可能是因为它已经有了一定的规模。

正所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入职前了解公司信息本是好事,但一味的沉浸于“绝对数量多”的负面消息,却忽略了并不高的相对“负面概率”,就是过犹不及了。 

负面新闻也有不同种类。即使你看到网传的负面消息数量很多,也不代表都会与你相关。

1、和工作本身无关

大厂高管个人私生活、财务问题、内部处分被曝光在社交媒体屡见不鲜,但如果你打算入职这些公司,这样的新闻事件对你的工作并不会产生什么影响。

类似的员工个人生活类的新闻还有很多,公司也并不具备管理员工私生活的权利。当然,如果是办公室不正当关系、性侵丑闻那就要引起重视了。 

同样,海底捞疫情期间涨价、海康高层被证监会调查、上海迪士尼不允许外带食品被告等热议新闻其实绝大部分其实和员工的具体工作并没有什么关联。

简而言之,“雨女无瓜”的事,就不要操心了。

2、和工作本身相关

相比之下,和职场人密切相关的负面新闻,特别是劳资纠纷,就要慎重了。但如何根据这些新闻做出入职选择呢?主要可以从2方面考虑:

  • 是偶发事件还是已成约定?

近几年,企业裁员事件的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这类事件之所以火,除了是“名企”、“患病”、“裁员”这样的关键信息外,其实也证明了此事件的“不常见”性,才引起了广泛关注。

事实上,除非是吐槽公司996加班、办公室政治以外,大部分新闻报道的内容仅仅是个例、偶发事件。对于这类新闻,我们可以进一步通过企业公关的姿态了解到企业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如果偶发事件得到了妥善的解决,公司层面积极道歉、赔偿,甚至调整了公司内部相应规章制度来规避事件的发生,就可以被大众所接受。若对此置之不理、态度强硬,那这就需要我们三思了。

有负面新闻不可怕,可怕的是有些企业遇事不仅不道歉,甚至还嚣张跋扈,那就不免让人感到脊背发凉。

与偶发事件相反的是一些“已成约定”负面新闻。

比如何炅爆料艺人公司约定俗成的一股脑签100个艺人,只要有一个人出名,公司就能赚得盆满钵满。其他的99人就慢慢耗着,耗到艺人主动要求解约,从而还能赚取解约金。

如果新闻所报道的内容已经成为了行业或者公司的“潜规则”、常规操作,就需要引起重视。 

  • 你看重的,和新闻事实是否矛盾?

去年9月海尔开除4名午休员工引发热议。对于此类新闻,不妨从3个角度来思考。

1、对于“午睡”本身:如果你正好有午睡的习惯那可能会另择良木,但对于我这样白天睡不着,从不午睡的人来说,就不这么重要。

2、对于公司制度:公司到底有没有在制度上明确规定不能午睡呢?如果员工是明知故犯,这并不值得同情,但如果从未禁止,却以此为由开除员工,肯定是不妥的。

在此事件中,公司给出的公关说明表示,公司有明确的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这4名员工不仅在工作时间午休,而且是在公共区域(咖啡厅),所以是违反了公司制度。 

从这点来看,公司做法也并无不妥。

 3、企业文化:“员工超时、在公开场合午休”这一点,确实影响不好,但处理方式可以有多种,比如警告、通报、罚款等。

也许这几位员工是因为上午加班,错过了规定的午休时间,但是太过劳累所以想小憩一下。直接开除员工有杀鸡儆猴的作用,可该处罚是否太严厉了,每个人自己的心中有一杆不同的称。

不论制度是否明确,不少人还是认为,这不是一家注重员工关怀的公司。

也许你不睡午觉,但可能会因为上班时间吃下午茶补充能量、接了一个私人电话、甚至上厕所时间太长而被“警告”。对于高度自律的人来说,这又算是赏罚分明的好做法。

同一个事件,不同人心中的秤不同,就会做出不同的选择。你不妨想一想,自己是否能接受事件本身,以及时间背后的公司制度和企业文化

与此相反,很多人吐槽头部大厂加班“没人性”,但在高额报酬的之下,仍有很多人觉得这份工作的性价比极高。

所以即使看到负面新闻,先不忙着下结论,不妨认证评估一下新闻的事实和你看重的是否有矛盾之处,公司是否能满足你目前的主要需求? 

拿我自己以前工作过的一家公司来说,公司本身小有名气,只是工作内容比较基础,重复的操作性事务占大头,工作1年多以后,会遇到技能难以提高的瓶颈,所以网上也有不少吐槽公司缺乏发展空间的消息。

事实上,这家公司对于刚毕业的应届生来说,还是个不错的选择,有了公司的背书,再加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跳槽不是难事。

2

面对负面信息,应该如何决策?

耳听为虚,即使事情主体是真,吐槽者也难免加入了主观看法和情绪。所以,看到负面信息时,与其在网络新闻里纠结,我建议你可以用以下2个方法进行决策。

1、面试提问

相比道听途说,不如直接就你所关心的问题,在面试中进行提问。只要你抱着一种“为了双方的利益而谨慎选择”的态度真诚提问,面试官往往也很愿意解答。

很可能你在意的只是大公司其他城市、部门的制度,和你预入职的岗位八竿子打不着;也或者你看到的是旧新闻,公司早就调整了流程;更可能的是网上的信息根本就是假的。

就比如我在前司招聘时,因为有关于“难发展”的负面消息,当有人问我相应问题时,我也会据实相告,分析利弊,最后由你自己决定。 

对于专业且正直的面试官来说,与其“骗到”一个马上就会离职的人,还不如找到一个真心想加入的人。

同时我也建议你在收下offer前,多花点时间,在公司附近转转,看看公司一般几点熄灯,上下班的氛围如何。有机会进到公司内部的话,站在那里,就能感受到这家公司的“气场”。 

2、试用期考核公司

试用期不仅是公司试用员工,也是员工试用公司的一个机会。

再多的事先预判比不上实地考察,若你实在是很纠结,不如接下这个offer,没准就是你的良配。万一不合适,试用期内也只需要提前3天申请离职即可。

爱情,就像是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想出来,外面的人想进去。明明是同一个人,有的人爱他到忘记自己,有的人却恨之入骨。

职场也是一样。一家公司被群嘲得再厉害,也有人争先恐后地去面试,一家公司被捧上了天,也自然有人避之不及。

世界上并不存在100%符合的理想的伴侣,也没有完美的公司。在做决策前,不如综合的权衡利弊,看看负面消息是否戳到了你的痛点?如果痛,有多痛?能否接受?

写在最后

今天是高考的第一天,都说这次是最特别的一届高考,考生们经历了不常见的高考延迟,在这里想送给所有今年高考的小朋友们一段话(小编觉得可以送个每一个童鞋):

考试的问题,答案往往只有一个。如果没有找到它,那就是不合格,这真的很残酷。

但是人生不一样,人生有很多正确答案。继续读大学是正确答案,不去也是;热衷运动,喜欢音乐,和朋友一起玩耍,为了某人而绕远路,这些都是正确答案。

所以,不要畏惧未来,不管考上还是没考上,都不要否定自己的可能性,要一直挺起胸膛,理直气壮地活着。

祝所有高考考生考试顺利,取得自己满意的成绩,过不留遗憾的人生。(圈圈也祝大家秋招都顺利上岸!拿到dream offer

推荐阅读的求职干货〡商业动态

推荐关注的秋招职位〡求职社群

内推 | 哔哩哔哩2021秋季校招

内推 | 网易游戏(互娱)21校园招聘

内推 | 思科多岗位实习热招中

500强央企,东风公司实习生招聘

上银基金管理2020实习生招聘

管培圈求职社群:无广告」,无负能量」

❶ 精品付费群: 海归抱团取暖群(7月中启动)

❷ 垂直行业群: 地产 | 互联网 | 快消 | 医药

❸ 国企央企群

划重点首次进群需转发。成功入群后,「勾搭小」「无需转发」即可「随时加入」其他行业求职群。

「点赞」or「在看」,挑一个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