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城市青年都去结婚了吗?||大数据
记得点击上方蓝字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这几年来,我们常常看到类似的数据:
中国的离婚率越来越高了。
越来越多人不结婚了,社交平台(如微博)上大家都在反婚反育。
年轻人越来越性开放了,对婚姻越来越随便了。
中国男多女少,很多男性结不了婚……
数据来源:2017中国统计年鉴
然后,就一股脑都推到现在的年轻人“世风日下”“对婚姻不认真”,并引用类似的段子:从前,冰箱坏了就会修,修修还能用;而现在呢,坏了就直接扔掉,在换一个……
言下之意,还是以前好,回到以前大家都没有婚姻自由和恋爱自由的时候,人人都能从一而终了,多好。
这样真的“好”吗?
首先,要厘清一个基本事实:中国之大,社会之复杂,经济水平差距之大,意识形态之多样化,以致于这个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几乎无法达成共识。而婚恋观,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既受制于社会观念,也有自己的现实感受,更难统一。
这些差异,导致我们很难理解这个社会的真实状况,容易以偏概全。
在这里,我重点分析一下中国的一线城市(主要是指北、上、广、深)的青年的婚恋观。实际上,就算在中国经济条件最好、最开放的大都会的年轻人里,仍然有相当大的分歧。
目前来说,就是呈现极端化:开放的更开放,保守的更保守。而且,两类人之间是有着“次元壁”的,他们基本上不会改变自己的观念,而且,还会互相鄙视。
《最完美的离婚》
1/4
先来分析一些数据和客观事实。当下中国的结婚率持续走低、离婚率持续走高、生育率下降,就是中国人婚恋观的整体表象。
中国的离婚率高吗?高,而且越来越高了。据民政部门公布的信息显示,2017年上半年全国新婚了558万对夫妇,同时有185万对离婚。离婚率连续12年飙升。其中,离婚率最高的依次是北、上、深、广。其余五至八名,分别为厦门、台北、香港、大连、杭州和哈尔滨。
2017年中国离婚十大城市
一般来说,比起结婚时受父母、受外界的影响,离婚这件事本身,更能代表婚姻当事人自己的意愿。离婚率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年轻一代的价值观。
为什么离婚率高?有以下几个主要原因:
1、女性地位较高、经济较独立,有一定的自由;她们的生活不必倚仗婚姻。其中,70%的离婚为女方主动提出。
2、经济发达,能承担的得起离婚的代价。谁离开谁都不会过得很差,抚养小孩也不难。
3、大城市里,人们对生活的要求高、对感情的要求高,对婚姻态度也更严肃,对自己更负责。不好的婚姻宁愿不要。
婚姻中的马斯洛需求层次
4、总体来说,受教育程度越低,他的价值观就越是被周围的亲戚朋友所塑造;受教育程度越高,他的价值观就相对较独立,与社会变化、思潮关系更大。乡村或小城镇受制于熟人网络,他们活在熟人的评价体系当中,不敢离婚;而城市人独门独户,各人自扫门前雪,大家可以把“关你屁事”当作口头禅,更容易我行我素。
5、经济富裕的地方,人们生活丰富多彩,见识和接触到的人,肯定比乡村或小城镇的人多,动摇婚姻的可能性较多。
6、那些离婚率较高的城市,除了大连和哈尔滨,其他的城市基本上属于高房价地区。不乏部分是为了限购等房子原因假离婚。
虽然,各地的民政部门总想通过一些“离婚冷静期”来干预婚姻,妨碍“婚姻自由”,但大趋势仍然是无法避免的。一个文明社会里,婚姻是一种契约,可以缔结,也可以结束合作,外界不应该强行绑定。
特别想强调的一点是:离婚率高,不是因为大家离婚草率,而是因为结婚太草率了。而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更珍惜个人幸福,更尊重自由,也对待婚姻更认真;有勇气结束不合适的婚姻,而不是苛且拖下去。在全球范围内,离婚率高,往往与社会的文明程度呈正相关。
越是不准离婚的地方,人们就越是缺乏自由。
图源:21世纪经济报
但是,“婚姻自由”只是基本人权,只是证明人们可以有离婚这种选择,不意味着这种选择一定带来幸福。由于一线城市在文明程度上更接近西方国家,它对标欧美国家。
这方面,the Pew Research Center(美国一个民意调查组织)在2012年发布的美国青年人婚姻观调查数据,同样是在18-34岁的年龄段里,男人和女人在15年内的观念变化趋势非常不同。认为“一段成功的婚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的男性从1997年的35%下降到了29%;
而持有这一观点的女性,则由1997年的28%上升到了37%。
也就是说,男性趋向于认为婚姻越来越不重要,女性趋向于认为婚姻越来越重要。这意味着,
这样的南辕北辙的人群结合在一起,会导致婚姻越不容易幸福。
如果这个数据的基数足够大的话,那就意味着保守观念在抬头:婚姻是女人的重要依靠和堡垒,但对男人来说无足轻重,好男儿志在四方。
虽然说的是美国,但在中国,青年人当中的保守观念已经占据了上风,而且日益强大。这一点我会在后文再阐释。离婚率的提高只是释放了部分之前那些错误的婚姻罢了。
据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离婚的近八成原因是感情不合
2/4
离婚的首要原因是什么?是结婚。
今年8月初,民政部发布《2017年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再次证实了,2017年内地居民的结婚人数和结婚率延续了过去几年的下降趋势——结婚登记的内地居民为 1063.1 万对,比上年下降 7.0%,其中结婚率为 7.7‰,比上年降低 0.6 个千分点。
分析起来,它与1988年后人口出生率逐渐下降有直接关系;与受教育程度提高、读书年龄增长推迟了结婚时间有关系;与房价上涨有关系。
另一方面,统计显示的情况是,部分地区30岁以上年龄段初婚率人数增长趋势明显。
如上海市民政局公布的2012年结婚离婚情况专报称,上海男性平均初婚年龄首达30岁;而来自南京市民政局的统计显示,2015年南京人初婚登记总平均年龄达到30.4岁,比2014年进一步延迟0.3岁。2016年,南京市的初婚年龄进一步增长至31.6岁。而2017年,初婚平均年龄达到了32.6岁。
说意外,也不意外。这也说明一个问题:这一代人,对婚姻越来越慎重了。有一句老话说“先成家,后立业”,放在这个时代却不合时宜了。
民政部:中国人结婚年龄变化
晚婚的一个好处是,能够成熟地规划自己的人生,也为将来的孩子成长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男性会在有了一定的事业基础,工作相对安定下来、有望解决房子等现实问题之后,再考虑婚姻。女性会先充分在社会上立足,有较好的经济条件,再考虑结婚生育。女性晚婚晚育更是至关重要,因为,如果女性刚进入基层工作就投入精力育儿,那么她就很难有机会在事业上往上走了,职业生涯大受影响,家庭地位也高不到哪里去。
而且,一个人没有事业的时候,他/她选择的伴侣的层次,也相对较低。
虽然大家会抱怨现在社会压力太大,没钱就不敢结婚;不过,当他们奋斗若干年之后,就可以用自己满意的方式进入婚姻了;这对建立相对高质量的婚姻,和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条件上,都做好的充分准备。
作为对比的是,从新闻报道中可以看到,乡村或者小城镇青年比以前更迫切地想结婚了,尤其是男性。不少男孩还未成年时家里就开始对他物色对象,备好彩礼、准备娶亲了;如果男生过了25岁还没有找到对象,压力就很大了;一旦过了30岁,找媳妇基本上没戏。
大城市与小乡村的择偶方式差异这么大,关键在于价值导向不同。大城市的择偶,是以社会价值为导向的,当你社会地位越高、经济条件越好,你就越有机会找到更佳伴侣,所以晚婚有利(当然不是越晚越好);而乡村的择偶,是以生殖作为导向的;而且,因为绝对的男多女少,他们得尽可能早地占据一个媳妇名额;晚了,出得起彩礼都没女人要了。
另一个与城市结婚率低,结婚迟相对应的,是人们越来越不愿意生孩子。根据全国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人口出生率已经从1987年的23.33‰降低至2016年的12.95‰,
1949~2017年中国人口出生率统计图
2017年中国出生人口比2016年减少了63万,表明,全面二孩政策无法改变中国出生人口数和生育率持续下降的态势。
国家统计局此前的人口普查发现,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仅为1.18,也就是一个妇女一生生的孩子总数是1.18个,这只有正常人口更替的2.1水平的一半。中国已步入全球最低生育率的国家的行列。
不愿意多生孩子,只生一个,或者一个也不生,也成为大城市里年轻夫妇的常态。
3/4
以上这些不争的事实,加上中国是世界上出生性别比失衡最厉害的国家,男多女少,会给人造成一种错觉:结婚的年青人越来越少了。
实际情况怎么样呢?
这里我又要援引一组数据了。社会学博士钱岳在“一席”演讲当中,用数据和图表说明了亚洲地区青年的结婚意愿。30到34岁女性中从未结过婚的人当中,台湾地区在1970年的时候只有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接近40%。韩国,1970年的时候,大概只有1%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到了2010年,这一比例增加到接近30%。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如此。
然而,中国不一样,1970年,30到34岁的女性里面只有1%处于未婚状态,2010年这一比例也只有5%左右。即便在结婚率非常高的东亚国家里,中国大陆也仍然是女性最热衷于结婚的国家之一了。
Jones, G. (2018). What is drivingmarriage and cohabitation in low fertility countries? Low Fertility Regimes and Demographic and Societal Change (pp. 149-166). Springer, Cham.
但是,这是全国平均的情况,如果在大城市里呢?数据给出了答案:2010年,30到34岁的人里面,在北京有17%的男性和12%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远远地高于全国平均值。如果加上学历的限定,更明显:2010年,在北京30到34岁有本科或以上学历的人里面,22%的男性处于未婚状态,18%的女性处于未婚状态。
这说明,一线城市里,非婚(或明显晚婚)意愿的人比其他经济水平较低的地方强多了;越是学历高(意味着经济能力强、社会地位高)的人,越倾向于非婚或晚婚。
数据来源:北京市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这里补充谈一下,为什么只分析女性的“未婚状态”?因为男性的未婚,掺杂了大量的“非自愿单身”,他们是找不到媳妇而并不想单身;而女性的未婚,基本上都是“自愿单身”。她们的观念能反映着时代的变化。
自愿单身,表明了女性经济上更独立,精神上更自我,能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有的可能是在寻觅更合适的伴侣,也有部分是已决定不婚。往前二三十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美国社会学者克里南伯格在《单身社会》一书的研究结论为:美国成年单身人口总数已经超过一半,其中有3100万人独居,占全美总户数28%,数量已超过核心家庭,成为美国社会的主流,这个群体在过去10年扩大了30%。截止到2015年8月,美国人16岁以上的人群,50.2%是单身。
美国单身地图
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个社会,终将从“人人都必须结婚”这种习惯法当中转变,开始接受“结婚只是生活方式的其中一种选择”。
而且,保持单身,已成为一些人的“第一选择”,而不是实在没办法才被剩下的。
这一切,正像著名性学专家李银河老师提出:婚姻制度终将消亡。从全球范围来看,几乎是越文明、越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可能更快抵达。
4/4
但是,正如我在开头所说的,就算在大城市当中,青年人的价值观也越来越趋向于两极分化。我们固然可以看到上述的一些走向更开放、更自由、更自我的婚恋状态;但年轻一代当中,价值观更趋向保守的,也不在少数。
比如说,早几年,“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发布了“2010年中国城市婚恋观念与方式调查报告”,接受调查者来自全国3万多个家庭。结果,高达70%的受访者明确认为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一结果使长期从事妇女工作的干部和妇女问题研究者都感到惊讶。
绝大部分人认同女性在婚恋当中的依附地位,这是性别平等上的大倒退。莫非,我们2010时代的人,连六七十年前的“妇女能顶半边天”,都远远不如吗?
对于性的观念,年轻人也比我们想象中要保守。比如有上千万粉丝的著名公号“一条”,在读者中进行了一次调查,询问“90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性生活”,收到了6000多个故事。他们把这个结果和潘绥铭主持的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做的性调查一比对,就出现了很多有趣的观念。比如:
“有信仰,比较传统,希望一辈子只睡一个人,结婚以后谈性生活吧。@匿名, 四川女,90后”
“交往了半年的前男友想做,我拒绝了。家庭教育和听说的故事让我对婚前性行为感到恐惧,之后成为了部分分手原因。一直在想性对于恋爱来说到底意义在哪。@汪无水,女,95后”
“23岁还没有过性关系,潜意识里感觉结婚前就发生关系是极不对的,但有时也会想,感觉还有点罪恶。@月见,内蒙古女,95后”
《我选择了不结婚》
2015年,18到29岁的年轻人里,几乎每六个男生里面,就有一个毫无“性趣”,女生里面则是三个人里就有一个。90后没有“性趣”的人数,比15年前他们的前辈多出2到3倍。
不要觉得很难理解。至今,“非处女就是滥交,就是可耻”仍然是相当主流的一种看法,无论男女。
“男人出轨了,小三就该打”,也是公众的狂欢项目。
“生男比生女好”,不惜为此堕胎,吃“转胎丸”,是八零后、九零后年轻妈妈们的常态,只要上宝宝树、美柚等妈妈论坛,就可以看到大量讨论。
“有过不止一个性伴,就很‘脏’很容易得病啦。”大家挖苦说。但是女性婚内得妇科病和性病的比例相当高;而大部分已婚女性都堕过胎,她们占据了医院堕胎人数的绝大部分。
甚至,连全部被年轻人占领的网络文学的粉丝们,也对网络小说要求“双处双洁”,就是说,男女主角不仅必须都是处男处女,而且感情上从来都没有喜欢过别人,否则,粉丝们会觉得被亵渎了。
……
以上种种,都在社会平台上最主流的声音。他们仍然认为性是可耻的,但同时,又把女人的性当成是一种取悦于男人的礼物,不惜毁坏自己的身体;婚姻和恋爱当中,确立起女人从属于男性的规则。
而且,美国的“保守”,他们是自己“守贞”,而且,男女都作同等要求;而在中国的“保守”,是对女性单方面的要求,男性随意,而且还能担任鉴定女性“守贞”成果的检验师。美国的“保守”,是独善其身;而在中国的“保守”,是自己怎么做另说,但对那些观念不同的人群起而攻之,恨不得灭之而后快。
《最完美的离婚》
而同时,我在深度接触一些年青人的时候,他们也有很多很“前卫”的观念:
“女性应该随身带一支自慰棒。”(一位九零后女孩说。)
“可以跟好朋友上床,但上完之后仍然是普通朋友,不妨碍我交女朋友,她也有男朋友。”
“开放性婚姻挺好的,我们互不干涉,完全不CARE。”
……
但这些观点,很少会出现在社交平台上或者大方宣之以口;主流声音里,还更多的是“绝不娶非处女”之类的话语,因为这种观念显得更有道德感,更理直气壮。
这是一个价值观极度撕裂的国家,现在是,以后会更甚。
文章首发于《同舟共进》。
麦斯特凯斯乳香牙膏
原价149元
现特惠疯抢,只需99元!
文章回顾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