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还是讨厌春节|| 价值观
记得点击上方蓝字 → 点击右上角“...” → 点选"设为星标 🌟
每逢春节倍头痛。
不过,今年有一个词,叫做“反向春运”。
据中国铁路总公司副总经理李文新透露,新路春运客流连续四年增长9.1%左右。而据国内某知名旅游服务平台的统计,今年从小地方到北上广过年的反向春运,人数增加了两倍以上,很多在大城市工作的80后和90后,都选择了留守在城市,等待父母的大城市之旅。
是的,至少有十年,我不回老家过年了——虽然我的老家距离广州仅有二百多公里,开车可达。我会回去,但会选择寒暑假或十一黄金周等期间,而且,我也很少拜访亲戚了。
图源:视觉中国
1/3
三年前的春节,我曾在腾讯大家上写过一篇文章《对不起,你们的春节是种陋习》(点击阅读)。春节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中,过年是一种仪式,意味着大团圆、穿新衣、吃饺子、有鱼有肉、大扫除、小孩子拿红包,张灯结彩放鞭炮。“春节就是一种基于贫困和匮乏对感官的集中代偿,让一年有个奔头,甚至让过年能成为一整年可资反刍的精神食粮。”以往,大家吃不饱穿不暖、精神生活极端贫乏,只有指望春节来个乐子满足一下下了。
近些来年,大家不愁吃穿了,但也只有在春节才能回到家乡,阖家团圆,所以它的情感代偿功能还一直存在。只不过到了当下这个社会里,它的存在意义越来越小了。
当然,写完这篇,我也被骂惨了。
一年到头的这么多么节日,我不讨厌端午不讨厌重阳,不讨厌元宵不讨厌十一黄金周,连清明节无所谓,但就是不喜欢春节,正因为它是传统文化的仪式的集大成者:越是有“年味”,那就越令我生厌。
《啥是佩奇》剧照
其它的节日,哪怕是传统节日,影响力很小,顶多就是吃个粽子吃个汤圆,不吃也没关系;而那些情人节、圣诞节、双十一,就是一个消费节,有钱就花、没钱拉倒。
而春节,必须具备年味:
一,停工停业。不休息简直不是人。
二,团圆。不能一家团聚的,简直是惨过凌迟。也许你心里不这么想,可是架不住电视新闻狂热地宣传这种“有家不能归”的凄风苦雨。
三,春运。在40天左右的时间里,有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占世界人口的1/2,相当于全国人民进行两次大迁移。你见过几十亿哺乳动物每年集体进行两次迁徒吗?你能想象有多壮观吗?你能想像你也是这群哺乳动物中的一员吗?
四,放鞭炮。小时候每年近零点时的鞭炮声和火药味,是我的噩梦。谁没被烟花鞭炮炸过?我怕得要死。幸好,现在不少城市禁放鞭炮了。
五,春晚。现在这种水平的春晚,饶了我吧,我还不如去看数学书。
六,拜年的亲戚,他们都几年不聊天、一聊就把天聊死了的特异功能:你结婚了吗,生孩子了吗,二胎了吗,你妈没给你生个弟弟吗,每月工资多少,买房了吗……
七,红包。除了广东这种“清流”,祖国的其他土地上,你给一群可能从来没有见过的人发的红包,可能是一个月以上的工资。
八,大鱼大肉年夜饭。
……
电影《过年》剧照
以前还说,小孩才喜欢春节,有吃有穿有玩有红包;大人都害怕,因为红包都是大人出,羊毛出在羊身上。现在,连小孩都没有兴趣过年了:平时也有吃有穿有玩有零花钱,假期还能出国游;反倒春节,要陪着父母去应酬,向上百个不认识的人叫“叔叔阿姨爷爷奶奶好”,他比你还烦。
假设,这个春节仅仅是让一部分人放长假,不存在上述的“年味”,那就是一件美好的存在。每个人有一万种方式休闲,有什么不好?
但要有“年味”,意义就不一样了,即是取消多样化,所有人都要按照一种方式来度过;没能按这种方式来“过年”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也是年轻人对“年”这种东西恐惧烦恼的原因。
2/3
春节本来就是小农经济时代的残余。在今天,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工业时代之后,基于“农闲”的聚会,就没有必要了。但我很理解,为什么我在批评春节之后,会被骂得那么惨。
过年团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平时的工作、生活、现代社会、现代文明都纷纷撤退一箭之地,让位给传统文化、小农经济、人情社会了。
春运迁徙地图,来源:国民经略
实际上,这个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虽然都进城了,没有几个人务农了,甚至赚了不少钱了;几乎所有的机会都是在大中城市里才有的,所有的经济来源和生活享受都是工业社会、现代文明带给他们的;但他们仍然相信,乡土文明才是他们的根,才是他们的精神依托。他们挣的钱,他们挣的脸面,只有回到那个乡土社会,才能扬眉吐气,才能做回自我。
当然,我指的“乡土社会”,并不是特指种田的“农村”,它可能包括县城乡镇,甚至三四线以上的城市。只要那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街巷邻里之间对你的私事了如指掌,喜欢讨论“破鞋”或“处女”之类的问题的,就是我定义的“乡土社会”。城市文化,是陌生人社会,是住上十年都不知道楼上楼下是谁的地方,大家都是平等的,不相关的。
许多人虽然在这种现代社会里赚足了好处,但他们却很惧怕这种现代性。
《胜者即正义》
一方面,中国的乡村,早就不能靠种地来糊口了,收入来源的重要部分是依靠村民们去城市打工,往回寄钱。“从客观方面看,汇款已成为今日中国农村家庭资金积累的主要渠道。”而且,这种汇款是持续性的, 成为农村居民稳定的生活来源。根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的研究,寄回、带回的收入占农民家庭总收入的比例,四川为43.3%, 安徽为38.6%。外出农民工的汇款在农村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汇款支持着和支撑着农民家庭和农村经济。
研究还证明,移民汇款对迁出地经济增长也将造成负面影响。意思是,一个家庭里,那个去城市工作的成员,往家里汇款越多,留在农村的成员的收入就越少。因为这些钱都只会用于消费,基本不会投入生产性活动,继续减少生产性活动。于是,去城市打工的农村人口越多,农村的经济就越会被削弱。
这种打工者有多少?看看春运,就知道了。
春运的买票难和坐车难,其实根源不在于交通,靠解决铁路及公路运力、再加上航空,都只是表面工夫。真正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化。只要资源和机会高度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农村一无所有,那就一定会有大规模的打工潮从乡村涌向城市。
国民经略:主要城市流动人口排行
但另一方面,城市高企的房价和生活成本,又让普通的外来务工人员无法在城市文明中获得归宿感,像个寄居的异乡人;既然无法在这个城市安居、抚养下一代,他们在劳动能力、赚钱能力减弱之后,还是要回到农村的。
心在曹营心在汉,他们必然会在大城市省吃俭用,把他们的劳动所得的很大一部分寄回农村,既是给父母养老,也是给父母抚养自己放在家乡的孩子(有时包括老婆或者老公),还要在农村建房子,作为返乡后的真正的家。
一年有十一个月辛苦地赚钱,像蚂蚁搬家一样把自己创造的财富搬运回家乡,剩下的一个月,春节,他们回乡,才是享受胜利果实的时刻,才能在父老乡亲之中,体现出自己作为经济中坚力量的优越感。
越是“年味”十足,越是有传统的强烈仪式感,才能越加彰显他们的存在。那是一年一度的高光时刻。能不珍惜春节吗?
在中国,这种宏观意义上的返乡者,是以亿的量级来算的。
《人在囧途》剧照
3/3
另一方面,“乡土中国”当中的那个熟人社会,才是大多数人心安的所在。
如果说,上面解释了一部分收入较低的外来务工人员无法留在城市、只能回乡盖房的问题,那么,这个精神上挥之不去的小农意识,就是另外一部分赚了不少钱、有了一定社会地位的人,为什么依然那么留恋“乡土社会”的原因了。
有些人在城里买了房、安了家、把父母也接到城市里帮忙带孩子了,但他的骨子里,依然对着乡村里长幼有别、尊卑有序的等级序差,有着深刻的眷恋。那种长辈对年轻一辈、男人对女人,天然就具备的威权、从属关系、权力结构、有着命令与服从的乡村秩序,在城市里很难实现。
就算你在城里当了上司和老板,下属也可以辞职,你也不能为所欲为;况且也不是人人都能当领导。但在老派家族里,你无需任何努力,只要你老了,又或者天生是个男人,你就赢了,你就具备了权力。
所以,在那些人眼里看来,虽然好的物质文明,要在现代城市里获得,也要在现代城市里享受;但是,作为很多人精神奶娘的“乡土社会”的特权和秩序,却万万不可丢弃,一年一度回去享用一下,节奏感最好。
《大宅门》
美国社会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未来与文化》一书中,将时代划分为前喻文化时代、并喻文化时代、后喻文化时代。前喻文化,是指“老年文化”,一种传统支配现在的社会,年长者有经验,年轻人的生活是听从年长者筹划安排的,生活方式就是保存和复制传统;后喻文化,是一种将来支配现在的社会,年轻人掌握更多新技术和知识,年长者要向年轻人学习,否则就会被淘汰。而我们,处于一个并喻时代:
在大城市里,尤其是一线大城市里,是一个未来主导的社会,越年轻、越有学习能力,越占主导地位,比如IT企业或游戏行业里,主管或总监比基层员工年轻十来岁一点也不出奇,老板甚至可能是个刚过二十岁的网红。
但在三线城市、县城、乡村里,还是一个前喻时代,年长者可以用他落后于时代三五十年的经验来教训你,说你为什么不结婚,哪怕你的收入是他的二十倍,你也不能还嘴。因为他的年轮,就是可以教训你的资格证。
想象一下,这样的乡村或县城中年人,他们在哪里都是食物链底层;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这么多涌现出来的小辈,排着队被他教训和指导,哪怕他心里明白没人在乎他,但也能从这种表面的等级序差里找到失落的尊严啊。
这也是不同社会阶层对春节的悲喜莫辩的态度。
拜年
幸运的是,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当初的那些年轻人已经反客为主了,他们已有了足够的财力可以把父母接到城里过年,是以,有了“反向春运”;他们甚至能带着父母出门旅游或者出国旅游了。在现代文明里,年轻人拥有的城市生活经验,占了绝对的主场,他们说了算。
你看到那些春节带父母去巴厘岛、去韩国、去欧洲的,他们才是主流话语好吗?如果春节都能过成这样的度假假期,没有那种腐朽的东西出场,谁还会讨厌春节呢?
我不喜欢春节,不是不喜欢放假,而是厌倦了里面整齐划一的传统“年味”,厌恶它所代表的一种“前喻文化”,一种由向后倒退的文明。
美好小卖部
限时折扣中
▼
文章回顾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话,请点击右下角⬇️的“好看”,或分享到朋友圈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