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五层涵义及历史演变
商务印书馆文津读书会
你的文史哲好伙伴!
伴随着近现代国际体系的发育与形成,寻求“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成为近两三百年来席卷整个人类社会的一股重大政治潮流。如果想要更真切地认识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在近代的历史进程,那就不能脱离上述政治文化的全球性背景去看问题。在英文中,Chinese一词有“中国的”和“汉族的”两个不同的义项。据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清华大学国学院教授姚大力指出:这两个义项之间的张力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很早就存在着;只是到了近现代,由于民族主义思潮的产生和传播,它变得远比从前更加引人注目,甚至还长期在我们的思想里引发出某些困惑。
在现存文字材料里,“中国”一词最早出现在铸成于西周前期的著名青铜器”何尊”的铭文内。在其中,周成王追溯他父亲武王的话说:“余其宅兹中国”(且让我安顿在中国这个地方)。成王口中的“中国”,原指洛阳及其邻近地区。它与古时候的华夏人群把今登封、洛阳一带视为“土中”(即天下中心)的观念有关。这说明至少是在西周初,用“中国”来称呼今河南的核心地区,已经很流行了。
“中国”的第二层涵义是指关东,即函谷关或者后来潼关以东的黄河中下游平原。《荀子》说:战国之秦,“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秦之强能危殆中国);《韩非子》说:“夫越虽国富兵强,中国之主皆知无益于己也”;颜师古在注释《汉书》记载刘邦左股有黑子之事时写道:“今中国通呼为黡子;吴楚俗谓之誌,誌者记也。”照这些说法,秦、越、吴、楚都不在“中国”的范围内。可见这个中国,仅指关东而言。
朱宝昌:《先秦学术风貌与秦汉政治》,商务印书馆2018年版(限量钤印本火热销售中)
好书推荐
它的第三层涵义则把关东也包括进去了。《史记》曰:“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中国华山、首山、太室、泰山、东莱”,华山位于关中。是知司马迁所说的中国,已经把北部中国的核心地区全都包含其中。
杨共乐主编:《史记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好书推荐
差不多与此同时,“中国”也有了第四层涵义,即用它来指称以关东和关中核心地区作为其统治基础,再后来甚至也用指立国于南部中国的诸多中央王朝所控制的全部国家版图。在“中国”被用来命名这样一个疆域范围时,它当然就经常会远远超出汉地社会和汉文化所达到的边界。秦、汉版图已先后到达今广东、云南,但直到那时为止,淮河、汉水以南广大地区的土著,都还不是汉语人群。
“中国”的第五层涵义是随着汉语人群向北部中国以外地区的大规模迁徙流动而产生的。它指的是在国家版图内不断向外扩展其生存空间的那个主体人群及其文化,也就是汉语人群和汉文化。万斯同主编的《明史》稿本在讲述西南各土司的辖区时概括说:“大抵诸夷风俗,与中国大异。”很清楚,此处的“中国”,是指汉族和汉文化而言。
关于“中国”的最后两层涵义一直被沿用到近代。所以英语中的Chinese才会既指“中国的”,又指“汉族的”。这并不是外国人的误读。它确实反映出如下事实,即“中国”这个词曾经长时期地拥有两个互相联系但又不能互相混淆的不同意思。
古人认为,“自古无不亡之国”,即无论哪个王朝都难免有倾覆之日。但对他们来说,在超越这个或那个具体王朝层面上,似乎还存在着一个具有历史连贯性的政治共同体,它就叫中国。中国观念的悠久历史性,是属于我们的一笔宝贵和辉煌的遗产。至于怎样准确地认识历史中国与现代中国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我们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历史上“中国”的边界在不断变化,这一点很重要,并且应当把它与如何界定某个时期中国史的空间范围这个问题加以区分。比如讲到11世纪的中国史,那就不仅要讲述当时北宋的历史,还要讲与它通史分布在今天中国境内的辽、西夏、回鹘各部、吐蕃各部、大理国等政权或人群的历史。任何一个时段的中国历史,都应用当代中国的版图来界定它的空间范围。这个意义上的“历史中国”有一条确定无疑、不变化的边界线。不过在这个“历史中国”的边界,其真正性质乃是按今天的后见之明来设定的中国历史的空间范围。它对讲述中国历史有重要的、不容替代的意义。对北宋人来说,“中国”就是北宋的版图所至。南宋和金都自称“中国”,所以当时曾有两个“中国”。但即使把它们的版图加起来,也还有西夏、回鹘诸部、吐蕃、大理等地方处在被那个时代人们所感知的“中国”之外。
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
好书推荐
因此,说历史上“中国”的边界在变化,是说在各历史时期自称中国的那一系列王朝的边界总处在变动不居之中。
选自《姚大力谈历史上的民族关系和“中国”认同》
更多精彩
商务印书馆
文津读书会
微信号:cpwenjin
更多惊喜,
请至微博搜索:
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
长按扫码
进入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