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试读丨《北庭和高昌研究》
冷门文史哲
本文选自《北庭和高昌研究》,商务印书馆出版。
研究高昌问题,无不与高昌历史和高昌地区(今吐鲁番盆地)的自然地理状况密切相关。高昌在今新疆地区特殊的历史,造就了独具特色的高昌古代文化。高昌地区特殊的自然地貌和气候条件,使之成为保存高昌古代文化的宝库。因此,有必要对上述两个问题首先略做简要概括的介绍。
高昌简史
吐鲁番盆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汉,汉通西域前姑师在此立国,王治交河城。汉通西域后,神爵二年(前60)打败匈奴,击破姑师,遂改姑师为车师前后部,在车师前部交河城置屯田校尉。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改屯田校尉为戊己校尉,此后不久治所迁至高昌壁。东汉魏晋仍在此设戊己校尉,是为高昌壁时期。前凉张骏于咸和二年(327)始置高昌郡,治所高昌壁亦随之易名高昌城,从此直至魏太平真君三年(442)为高昌郡时期。太平真君三年之后,沮渠氏(二王18年,442-460年,灭于蠕蠕)、阚氏(三王31年,460-491年,灭于高车)、张氏(5年,491-496年,为国人所杀)、马氏(3年,496-499年,为国人所杀)、麹氏(十王141年,499-640年)先后在此建高昌国,国都高昌城,史称高昌国时期。其间在太平真君十一年,沮渠无讳破车师前部,前部王舍国率部分臣民逃奔焉耆,吐鲁番盆地遂完全置于高昌国统治之下。唐贞观十四年(640)灭麹氏高昌国,于其地设西州置县,以高昌城为西州和高昌县治所。唐贞元七年(791)左右,吐蕃陷西州。咸通七年(866 ),回鹘自北庭取西州,在此立国,国都高昌城,史称高昌或西州回鹘王国。蒙古兴起进入西域后,1209年高昌回鹘臣服于成吉思汗。1283年元朝强迫回鹘王室东迁甘肃永昌。1324年高昌回鹘王国地入察合台汗国。1370年察合台汗国灭亡之后,原高昌回鹘王国地域分裂为吐鲁番王国及火州、柳城等。15世纪中期以后,吐鲁番王国渐强,占据整个盆地,直迄明季。以上就是东汉至清代再次统一新疆地区之前,吐鲁番盆地历史大系之梗概。
据上所述,由于戊己校尉治所在高昌壁,高昌郡的治所和高昌国的都城均在高昌城,唐代西州首府仍在高昌城并置高昌县,回鹘入主后国号称高昌回鹘王国,都城亦在高昌城旧址,故现在一般将前述历史时期的吐鲁番盆地称为高昌地区。
高昌地区的历史,在西域史中独具特色,仅从政治史来看,其特点大致有五。
第一,高昌地区从汉至回鹘时期,尽管建置不同,政权性质有别,但它们始终是作为一个不同于西域其他地区的、独立的政治单元而存在的。
第二,汉魏晋时期的戊己校尉由中央政府直接派遣,统辖高昌地区(包括后来的北庭地区),与统领西域的西域都护有别。前凉及其以后一个时期的高昌郡,是前凉行政建置的延伸,后来归沙州统辖,变成前凉版图的一部分。唐代在高昌地区设西州置县,完全划归内地郡县建置(包括当时的庭州和伊州),实际上已变成内地郡县的组成部分。
因此,高昌地区在汉魏晋和唐代受当时中央政府直接统治,前凉时期则受前凉政权直接统治。这个时期高昌地区均是当时中央政府经营西域的基地和大本营,其突出的作用和重要地位,除汉至前凉时期的楼兰地区之外,非西域其他地区可比。
第三,如前所述,戊己校尉时期、高昌郡时期、高昌国时期,直至唐代西州时期,高昌地区均在汉族统治之下(仅高昌国时期统治者有个别的汉化胡人)。因此,高昌地区自汉以后汉族居民不断增加,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主体民族。所以上述历史时期高昌地区的民族构成、社会状况和文化面貌都具有浓厚的汉族色彩。这种情况只有魏晋前凉时期的楼兰地区大致可比,但高昌地区上述特点较楼兰地区存在时间更长,内涵更丰富,在西域地区推动汉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交流和逐渐融合的作用与影响更大。
第四,高昌国时期延续了自汉代以来汉族在当地的统治地位,深化了汉文化与当地民族文化的融合,营造了汉族与当地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良好氛围,因而为唐代在高昌地区设州置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为以后唐代成功地经营西域准备了潜 在的有利条件。而且,高昌国是中央政府暂时中断经营西域之时,在西域地区独立存在的特殊的汉族政权形态。正因为高昌国的存在,才使高昌地区汉至唐代的汉族政权没有中断,才使西域地区以高昌国为中介,仍然感受到汉族的存在和影响,并与内地保持着一定的联系。因此,高昌国时期在汉至唐代高昌史和西域史演变序列的链系中,是很关键的一环。所以高昌国无论在高昌史还是西域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容忽视的。
第五,高昌回鹘王国是高昌地区车师前部灭亡后,再次出现的唯一的民族政权。高昌回鹘王国的建立,加速了回鹘族与当地汉族和其他各族的融合,使回鹘族成为当地的统治民族和主体民族。此后回鹘族逐渐遍布西域大部分地区,对清代再次统一西域之前的高昌史和西域史的走向,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新书推荐
《北庭和高昌研究》
ISBN:978-7-100-17702-3
开本:16开
作者: 孟凡人
定价:116.00元
本书以研究北庭和高昌地区汉至回鹘时期的历史、历史地理和考古为主。北庭研究,论述了乌孙两迁前后的活动地域变化及与北庭地区的关系;车师后部史、山北六国和车师六国问题;唐北庭都护府建置沿革和历任刺史都护节度使编年;唐朝征讨阿史那贺之役始末和历史意义;唐代回鹘控制北庭的过程;唐代北庭与外界的交通线。论证了可汗浮图城和唐代轮台县治的方位。考古方面,重在研究北庭故城的形制和北庭故城西门外高昌回鹘佛寺遗址。
具体的研究,一是研究交河故城合高昌故城的形制布局;二是研究唐代西州的交通线;三是研究阿斯塔纳墓地发现的璧玉、纸画、伏羲女娲图、木俑和泥俑;四是柏孜克里克石窟寺流失域外壁画及相关学术问题。五是论述了吐鲁番考古学和“吐鲁番学”及其科学基础建设问题。北庭地区和高昌地区隔博格达山相望,自汉代起两者在政治上和文化上的关系就十分密切,至回鹘时期北庭地区和高昌地区在政治上和文化上融为一体。本书对北庭地区和高昌地区的研究,在内涵上也多相关联,故将两者放在一起,名为《北庭和高昌研究》。
作者孟凡人,1939年生,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同年分配到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到考古所后,曾在河南省安阳殷墟、洛阳汉魏故城、陕西西安汉长安城和唐长安城、山西夏县东下冯遗址、曲沃方城遗址、北京元大都遗址和新疆全境进行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现为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延伸阅读
我知道你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