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试读丨《朱熹思想诠释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展开》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本文节选自《朱熹思想诠释的多重可能性及其展开》,

商务印书馆文津公司2020年7月出版。



两种公私观


人走出家门侍奉君主,回到家中侍奉父母——在近代以前的中国人很早就意识到政治空间与家庭空间之间的不同。例如《孟子· 公孙丑下》的“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以及《礼记· 丧服四制》的“门内之治恩掩义,门外之治义断恩”,都强调人在不同场合下的人际关系以及原则不可能完全保持一致。不管儒学如何强调以父子为首的亲亲伦理是自然而不可易,血缘伦理与在皇帝支配下的国家秩序中的“君臣”关系未必一定能保持调和。


对此问题基本上有两种处理方法,一是完全承认政治空间与家庭空间之不同与分隔,传统之公私论即是如此。以秦汉帝国这样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之建立为契机,君臣与父子之关系逐渐转变为“公”与“私”的对应关系。如尾形勇所指出的那样,在此场合下的“公”(君臣)与“私”(父子)需要放在空间感的“场”中来理解。亦即是说,家庭关系如果是“内”的话,君臣关系之世界就是“外”,由“内”与“外”之区分而界定“恩”与“义” ,便可以得出如下的图式:



 公=君臣=外=国事( 原则为“ 公义”)

 私=父子=内=家事( 原则为“ 私恩”)



二是通过上级原则来统合对立之双方,从北宋的程颐开始,至南宋朱熹而完成的理学思想中的“天理之公”与“人欲之私”的图式便是如此。在传统公私观中属于“私”之范畴的父子关系与“公”之君臣关系,都与人之本性(性/理)相一致,因而父子与君臣关系都被视为绝对之原理,亦即“天理”。在这里,不是由政治空间差异,而是由人主体之内在性来严格区分“公”与“私”。换句话说,即“(天理之)公=正,(人欲之)私=不正”。这种处理方式的特殊性就在于,“公”与“私”成为对立之关系,而且“私”是完全被否定的。


到了这里,传统公私观中的政治学意味已经完全淡出,道义之要素与理学的天理人欲思想相结合,成为第一义。这种强烈的伦理规定确实可以说是宋代之后公私观念发展的重大“事件”。但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并没有完全放弃传统公私观:


安卿问:“周公诛管蔡,自公义言之,其心固正大直截,自私恩言之,其情终有自不满处。所以孟子谓:‘周公之过,不亦宜乎。’” 曰:“是。但他岂得已哉。莫到恁地较好……”尧卿问:“是时可调护莫杀否。” 曰:“ 他已叛,只得杀,如何调护得。


在这里,弟子陈安卿明显援用了传统公私观的君臣=公义,父子(兄弟)=私恩的图式,朱熹对此也表示了赞同。父子兄弟之感情即便是“天理之公”,一旦此关系中的某一方或者双方触犯了以君臣名分为中心的国家秩序,则此时之亲情就只是“私恩”而已。


大体上,私淑朱熹的真德秀也遵循“天理之公=义=正,人欲之私=利=邪”的原则。


道心惟微,物欲易锢,私见一立,人己异观,天理之公,于是遏绝而不行矣。


且如见赤子入井,有恻隐之心,此乃天理自然形见,非有所为而然,此即义也。若有一毫纳交要誉之心,即是有所为而为,即利心也。二者相去毫厘之间,而公私邪正之分,则天渊矣。


人生来就被赋予了“天理”,此虽为人之本性,但由于“气”之干扰,有从私欲而使天理被遮蔽之可能性。在此,“公”与“私”同样是正与不正的截然对立之关系。


不过,如果仔细检视《文集》的话,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公私观之用例,特别是在地方行政以及民生问题之文书中,屡屡可见“公

私”并用之语句:


今臣所陈二事,如蒙圣慈,降出三省早赐施行,其于公私皆有利便。一则征敛既宽,逃亡必少,所在田亩,不至抛荒,公家租赋,亦免失陷……若官场有米接续出粜…… 则公家之费所省必多,公私兼利,无出于此。


又福泉兴化三郡,全仰广米以赡军民,贼船在海,米船不至,军民便已乏食,粜价翔贵,公私病之,其利害固已不细。


在此,“公=国家,私=个人以及家庭”之图式很明显与传统公私观一致,不仅如此,“皆有利便”“公私兼利”——真德秀毫不犹豫地使用朱子学通常所忌讳的“利”字,其原因可能与上述资料中所关注的问题都与道德性无关有关系。那么,与道德相关之情形又如何?


夫治家之难所以甚于治国者,门内尚恩,易于掩义。世之人固有勉于治外者矣,至其处家,则或狃于妻妾之私,或牵于骨肉之爱,鲜克以正自检者,而人君尤甚焉……盖疏则公道易行,亲则私情易溺,此其所以难也。


通常以“父子君臣”为天理纲常的朱子学者真德秀,在这里也沿用了传统公私观之理念,很明显意识到“门内=恩,门外=义”的原则性区分所在。



新书推荐

陈晓杰 著

ISBN:978-7-100-18364-2

开本:16开

定价:80.00元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共八章,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第一至第四章是对朱熹思想的研究。


在第一章到第三章中,作者主要从朱熹思想的三个重要概念——“心”“天”“天地之心”——对朱熹的思想进行诠释,探讨朱熹思想的复杂性和深刻性,以及继续挖掘的可能性;在第四章中,作者回归到朱熹思想文本——《中庸章句》,探讨朱熹的解释与经典文本之间的张力与矛盾,对朱熹的鬼神论进行诠释。在第五章到第八章中,作者以朱熹再传弟子真德秀为研究对象,探讨他在大量的青词书写与祈祷中所体现的宗教思想和实践精神。以及在南宋理宗朝的政治事件“霅川事变”中,政治斗争双方的言说进行考察,分析传统公私观(权相史弥远以及诸多官僚的理论依据)与朱子学公私观(真德秀等道学家的理论依据)是如何在实践中得到运用的。



作者简介


陈晓杰,男,1981年生,武汉大学国学院讲师。复旦大学中国哲学硕士,日本关西大学文化交涉学博士,京都大学访问学者。《阳明学研究》《朱子学年鉴》编辑。研究方向为宋明理学、日本江户时期儒学、政治史。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期刊上陆续发表《荻生徂徠の「天」——「天に法る」をめぐって》(《東北アジア研究》)、《朱子学公私观的一种政治史考察——以“霅川事变”为线索》(《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复者道之动”——论罗近溪的“复”思想》(《周易研究》)等论文十余篇,翻译荒木见悟《明代思想研究》以及其他日本宋明理学研究者论文数篇。



延伸阅读

买书容易读书难,听朱熹教你如何读书


我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