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消息满天飞,你具备辨别谣言的能力吗?

蓝翼 蓝翼说 2022-04-28

回想这几天,你是否也陷入了这样一个循环:早起看见一篇文章、短讯怒从心头起,怎样也压不住火儿;下午发现内容被辟谣,场面尴尬得令你再次火冒三丈,心中忍不住问候传谣者;晚上躺着想了一下,开始对自己的判断力产生怀疑,继续翻看手机,再次被信息焦虑淹没… 公众号、朋友圈、微信群、微博、各种新闻资讯 App 借着疫情爆发也开始肆意侵占每个人的时间,无法旅行、无法社交甚至无法出门让大家只能紧盯着大小屏幕消费各种信息,然而我们获取真实内容的时间成本缺越来越高



辟谣赶不上造谣的速度新媒体加速了信息的发布传播,也降低了谣传的成本。在传统的严肃报道和调查记者已经被边缘化的今天,我们获取真实信息可以依靠的信息源和渠道的权重越来越低,这种原来依靠专业的机构和新闻从业人员来进行的把关人角色,开始转嫁给每一个信息接收者


如何判断内容的真伪,或许是这场灾难在强迫我们必须学会的新技能。与此同时,不论是蓝翼这样的内容发布者、还是读者传播者,甚至于内容监管者也都需要反思并升级认知,只有辨别真伪、认清真相才可以更好的保护自己和家人、共同抵抗灾难。


这几天聊了经济、慈善,在反思了一天朋友圈满屏的蜡烛后,今天蓝翼就用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来聊聊如何判断信息真伪,以及在这场信息混沌中如何保持基本逻辑舆论反思,和最重要的——善良。


其实谣言是有「公式」的,那就是著名的 R=I×A

翻译过来就是:谣言的破坏性=信息重要程度 x 信息的模糊性


它指出谣言的出现一定是结合某一条重要讯息并加以模糊处理,源事件和特定群体切身利益相关度越高传播的力度就能越大,作为谣言,自然也是破坏力越大拿此次疫情来看,人命关天并且和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注定这个时候我们获取到的内容具有特别大的不确定性、模糊性甚至是矛盾性,这些综合因素导致了谣言不断产生且传播速度极快、影响极大。


后来也有学者在这个公式中加入了受众分辨能力的影响因子,公式更新为:


谣言的破坏性=(信息重要程度 x 信息的模糊性)/受众分辨能力


更加全面概括了谣言的力度既取决于真实信息的透明度,也取决于受众的判断水平而作为非一线记者、医护、政府机构的普通人,有什么办法来提高个体的分辨能力呢?其实只要掌握了传播学中基础的理论,理解了事实是怎样的表达和传播的,就能尽量避免我们被谣言所迷惑:

 

  • 5W 传播理论是什么?

  • 如何用 5W 理论辨别谣言?

  • 如何保持基本逻辑?

  • 舆论界应该反思什么?

  • 我们应该怎么做?

5W 传播理是什么?

 

5W 是传播学的基础理论,描述了信息传播的要素及过程,由美国学者拉斯维尔提出。五个 W 分别是:Who (谁)says What (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 (向谁说)with What effect (有什么效果)。有了 5W 理论我们就可以拆解一条信息的基本构成要素,从这些要素开始抽茧剥丝,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


Who 是信息的发布主体,可以是权威机构、新闻媒体、自媒体又或者是个人甚至是匿名;Says What 就是信息本身,内容可以是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而我们最近经常接触到的形态就会有很多聊天截图、电话录音、偷拍等;In Which Channel 指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渠道,目前最多的应该算是社交媒体了,但每个信息背后的传播渠道还是具有很大的差异性;To Whom 本质是明确告知这些内容是给谁看的,比如一些群聊,声明了是本群交流,如果流转到外部,理论上是不予认可的;With What Effect 强调效果,也就是这些内容被传播出去引起的社会和群体反应


5W 模式表明传播过程是具有企图影响受众的目的。无论有意或无意,信息一旦经过传播都会带有一定的效果,传播者在这个过程中都是带有影响被传播者的主客观目的。我们把一条未经核实的信息发给一个朋友,本质上是在传递你对他的影响企图,虽然可能大部分时候你可能并没有意识到。


新闻学中也有个 5W,甚至 5W+H,这个诞生于上世纪 60 年代的理论,把一条完整的新闻分为五个基本要素:Who,What,When,Where,Why。而多出的 How 是指调查报道除了要告诉大家发生了什么,还要告诉你为什么发生,事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可惜的是,此类报道在国内本身就并不是很流行,现在更是罕见了。

 

如何利用 5W 理论辨别谣言?

 

用 5W 传播理论拆解一条信息的全部要素后就可以针对这些要素进行排查,在传播过程中来分析信息要素提升判断:


传播者 Who:知道一个信息是谁最先发布的基本上就可以判断信息的真实程度,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大多数虚假信息都倒在了第一关。“我的一个朋友”、“有人说”、群和聊天截图没有出处的信息片段这样传播者不明确的内容本身信任值就极低。尽量选择专业媒体、官方发布、当事人等传播主体。这几年自媒体发展迅猛,然而绝大部分的自媒体作者都缺乏专业的新闻素养,「百度一顿搜、文章马上有」的情况非常普遍,更有为了流量不惜造假之辈层出。


传播内容 Says What:一条信息最重要的要素就是描述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去追求客观就应该首先分清楚事实观点,内容可以有观点,但观点不等于事实,事实,就是生命线。在区分完毕事实和观点后,再深入一步,那些具有恐吓夸张性质的内容简单捷径解决大难题违背科学和基本原理、不讲道理和逻辑而大肆渲染情绪的以及阴谋论多半是虚假消息。此时结合新闻学的 5W 通常非常有效。



传播渠道 in Which channel:越是重大的消息,我们越需要接近消息的根源,所以在信息渠道上也需要做这个选择。摒弃绝大部分二手、三手拼凑的内容渠道一定不会错。如同小时候玩的“击鼓传话”,内容会随着传播渠道的延伸而逐渐失真。虽然今天大众传播的官媒渠道饱受批评,但从现有的情况看,在信息真实度上这些渠道还是重要的参考依据,当然,这也是把双刃剑。社交媒体已经变成我们获取信息的最重要渠道,蓝翼总开玩笑地说「现在最重要的新闻客户端叫朋友圈」,可惜这也恰恰是谣言传播的重灾区



受众 to  Whom:每个信息都有特定的传播对象,比如官方发布就是面向全社会公开,而内参则可能仅为特定受众制作,限定了不要传播到群外的群聊则面向的仅仅是群友。我们似乎天然以为所有能看见的信息都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其实并不尽然。我们除了要考量受众之外的群体差异甚至有时候还需要注意是否被曲解或过度放大,谣言往往也很善于利用这一点,“绝密”、“内部消息”等手段屡见不鲜。


传播效果 with What effect:没有无缘无故的谣言,也没有无凭无据的事实。谣言的传播往往伴随着传播者的企图,有些是出于善意的无知、也自然有处心积虑的利益诉求,今天为了吸引眼球流量也是大部分谣言的主要目的。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谣言往往比事实更容易传播引发关注。对于明显指向性的信息,想想会给自己和身边人造成的影响,如果有很反常的行为指引,那往往是有问题的。

 

如何保持基本逻辑?

 

5W 传播理论对谣言的各个环节做了分析,基本上可以过滤掉其中绝大部分,但是除了我们提到的「事实」、「观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逻辑」。高级的谣言可以巧妙罗列若干事实,陈述观点然后得出一个结论,我们用要素分析毫无破绽,但最重要的结论却大错特错,这又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条信息如果仅仅描述事实,那么可信度较高,在描述事实中加入了一些观点或结论我们就需要使用逻辑来重新审视了。这里蓝翼给大家介绍一下基本的逻辑关系以帮助大家慧眼识别高级谣言!


错误归因:两个事情存在关联,但并非只有因果一种必然关系。经常性的逻辑错误是你从两个事物可能存在相关性,就得出一个事物是造成另一个事物的原因比如新状肺炎病人会发烧且武汉人居多,由此就必然得出凡是武汉的发烧人员必定感染了新状肺炎,何其荒谬!从逻辑上来说,这就是典型的归因错误,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关系需要仔细判别。


非黑即白:这是典型的粗暴伪二分论,要么黑、要么白,而忽略了事情的多样性。蓝翼在之前提出跟风骂红会是很简单的事情,难的是要骂对症结,以及从中吸取教训。就有网友说只要不是骂红会的就是替红会洗地。这种典型的、低级逻辑错误。



情感绑架:如果一个信息大肆渲染诸如恐惧、仇恨、嫉妒但是没有论点多半值得推敲。现在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喜欢煽情、渲染但通篇没有事实、没有观点,他们企图激起别人的情感波动。人总是情绪性动物,情绪共鸣是常用的写作手法,但作为读者要明辨,情绪不能代替事实在病毒肆虐时鼓动愤怒并不会对解决疫情起到太大帮助。


认知偏差:个体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甚至是有偏差的,韩寒说过别拿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吃饭的本事。在这场医学界都头痛不已的困难面前,如果你发现你发现平日那些情感鸡汤号美容种草号都突然大谈病毒原理就应该留个神。不是说他们说的一定不对,只是在决定是否接受他们传递的信息和结论之前,要明白这并不是他们的专业领域。


值得反思的是,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领域长期缺乏基础逻辑内容。很多国家的课程中或是应试中都有很大篇幅是逻辑、思考相关的 critical thinking,美国 GAMT 中的 Integrated Reasoning、法国高考 baccalauréat 中比重最大的哲学 philosophie。可惜国内即使到大学阶段,真正具备思辨逻辑的都是其中少数。


舆论界应该做什么反思?


疫情期间的舆论场就是非常有意思的传播样本:每个人都痛恨谣言,但同时又在成为一个个谣言的传播者甚至是无意识的制造者。全网人人都在喊「不信谣,不传谣」,但面对谣言却没有思考的抵抗力,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蓝翼觉得,首先是严肃媒体的角色缺失。互联网让信息的生产和流动变得简单,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媒体,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但是这并不等于我们就不需要严肃的新闻媒体和认真的深度调查报道。反观欧美,Facebook、buzzfeed 的崛起,并没有让 NYtimes 和 WP 这些老牌的传统媒体消失,相反他们依然在发挥新闻专业的力量。


这次的疫情报道中,所谓的「主流媒体」更多地承担了宣传引导情绪指导的作用。试图让受众在该镇定的时候稳住,该感动的时候流泪,该喝彩的时候鼓掌。但这个「该不该」的决定权究竟该在谁手里呢?可是随着疫情的发展,大众慢慢发现紧张愤怒指责才是「应该」时,这些主流媒体的公信力也将遭受质疑。


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一些媒体揣着明白装糊涂,听得风就是雨,哪有情绪煽得比谁都急,哪有流量跑得比谁都快,但写来写去的内容都 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好在,这次我们看到了《财新》《三联》等一些媒体的表现仍然抢眼,在国内网络的一片嘈杂中,成为了为数不多的专业客观犀利的声音,他们的记者在这场疫情中就如同「战地记者」一般依然坚守在一线医院,这点还是值得点赞的,蓝翼也推荐读者可以去关注下。



如果有对调查记者究竟是怎样一种存在感兴趣的,倒不妨看看「Bad Blood:Secrets and Lies in a Silicon Valley Startup (坏血)」,在这个由于集权+不透明所导致的悲剧故事外,也能看出调查记者的专业性,无论是对线人的维护、对采访证据的留存,还是传媒机构对于自己记者的保护,都忍不住让人怀念起那些新闻从业者视事实为生命的时代


面对严峻的疫情,我们希望科学和专业能够发挥力量,战胜病毒,但也希望个体的免疫力能够构建最后一道防线,保卫自己和家人健康;面对复杂的舆论场,我们希望政府和媒体能及时、准确地发布和传播信息,稳定民心,但也应该预备好我们自己,提高自己的谣言免疫力。 


我们应该怎么做?

 
老读者们应该都知道,蓝翼向来是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公众号写作本就是业余爱好,没必要去曲意逢迎讨好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读者。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蓝翼也不怕因为阐述自己的观点而得罪了谁。碰到读者留下一句「洗地狗,取关」时,反而感到一别两宽,大喜过望。

但这是蓝翼关于「写」的态度,在「读」上,蓝翼仍是相信「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在如今的互联网空间中由于关注、取关、拉黑操作起来都太方便(爽快)了,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信息茧房」之中,所看到的都是自己本来就认同的或是愿意相信的信息,也就难免愈发偏执或偏激。

当看到让自己大呼痛快的言论时,先别急着转发喝彩;当看到有与自己观念相左的观点时,也先别急着扣反动派帽子。不妨拿上文所说的理论分析一下这信息或言论到底是否值得相信,既别被轻易带了节奏,也别当井底之蛙独立思考能力是信息过载时代的优良品质,也是在谣言多发时期的防身技能


如果你也早就看不下去各种群和朋友圈里的谣言辨识能力,不妨分享这篇文章给他们看看。 



写到最后,蓝翼点的手枪腿终于送到了。我们一边吃鸡腿一边来复习一下到底什么是所谓网络谣言,百科说: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微信群)而传播的谣言没有事实依据带有攻击性目的性的话语。有些不该被界定为谣言,也不该算是「不属实的言论」的事,还是尽早有个说法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