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阶段性小结,与一个领红包活动
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2022 年初的时候,我把这个公众号的名字从「尘与饼」改成了「若有所播」。「尘与饼」这个名字从 2016 年用到 2022 年,已经整整六年了。巧的是,我初次领驾照的日子也是 2016 年 2 月,最近刚好要去换了。六年,是有些旧的变成新的,该更换了。
最早开这个公众号的时候是 2015 年末,18岁,刚上大学,我第一次开始熟练地使用苹果手机,第一次开始拥有自己的手提电脑,从 qq 切换到微信。那时的我不知道人人网、微博等上一代兴盛的互联网论坛曾经活跃过一批有趣的人,他们彼此热切地交谈,甚至成为好友。微信是一个封闭的社区,我能看到的动态只有加了微信号的人,而我发布的文章也大多数只能被我的微信好友所阅读。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尘与饼」的读者受众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吧。
北京上海一类的城市分布还需要考虑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等控制变量,但在浙江省,读者主要集中在杭州和温州。感谢温州的亲朋好友们,做我第一批种子读者。
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的因子在广东省的读者中会体现得比较明显——深圳、广州最多。
「尘与饼」的名字真的没什么特别,灵感似乎来源于「祖于占」,取姓氏的谐音「尘」以及我的艺名「肉饼」。「肉饼」是幼时姐姐给我取的昵称,而选「尘」这个字,是觉得自己所写的内容就如一粒尘埃一般微不足道。
随后五年发表的文章果然就是如这个名字一般不痛不痒,日记、游记、读书笔记一类可读可不读的东西。因此关注人数也一直是一个缓慢爬坡的状态,大概和我微信朋友的增速差不多。
关注人数从 500 升到 900 是在 2021 年这一年,尤其是下半年。这是增速最快的一段时间。一方面,我在三明治实习时写的「若有所播」系列和「555 Project」的作品收到了一定读者的认可;另一方面,我开始稳定输出 newsletter「若有所播」。
我在「若有所播」开篇(https://www.getrevue.co/profile/tobepodcasting/issues/01-newsletter-646321)就提到过,自己开始写 newsletter 是因为《城堡阅读》。就像文艺青年读多了小说开始创作小说,播客听众听多了播客开始自己动手做播客,我总觉得好的文艺作品是可以鼓舞人去创造的。Newsletter 和这个公众号一样,一开始就没想清楚要写什么,也是乱七八糟的。第一篇发布在 2020 年 11 月 24日,前言里这样写:
自己平时会读很多杂七杂八的内容,常常网上冲浪就沉入深海无法自拔。希望在这里做个收集,有点集邮的感觉,也有点像小津安二郎写的日记。如果恰好也能给正在阅读的你带来一些灵感,那就足够啦!
那时我正迷恋好看的杂志与小津安二郎,觉得人家写的拍的都是把那么细细碎碎的东西集结起来,那为什么我不行。写到现在发现自己真的不行。古玩爱好者与艺术家,是两回事呀。
一年多过去了,我把 newsletter 的托管平台从最初的 hedwig 迁移到了 revue,总共发了28期,订阅人数有 500 多人。天啊,这次我只用了一年时间就达到了 500 人。平均打开率(Average Open rate)为 45.1%,相比于微信公众号的 10% 左右已经非常高了。这让我对 newsletter 的读者群体有了不一样的印象,或许他们才是我的文字真正应该去触达的人,也未可知?
不过,我也从来不是什么会讨好读者的人,也没法写出迎合市场的文字。规划、运营,甚至只是回复一条评论,都让我有些伤神。所以,没有更多的人能读到我的文字,太正常不过。很多人也不必要读,如果你需要知识、信息、智慧、心灵的慰藉,恐怕我是要让你失望的。
我只能产出一些可有可无的内容,如果你恰巧能读到,甚至恰巧能喜欢,那真的是极为幸运的事情。这世上人与人的相遇那么难,能遇见你真是太好了。
说回来,公众号读者在性别上产生了明显的分野,女性男性六四分。我觉得合理,从统计学意义上来说,男生更不需要这些无意义的东西的,再说这里也没有美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