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界动态 |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22年第一期目录、内容摘要

工作室 欧亚新观察 2022-03-15

点击“欧亚新观察” 欧亚资讯一手掌握


新刊速递丨2022年第1期



本期目次

  • 阿富汗变局后的中亚安全:大国博弈与地区合作(孙壮志)

  • 阿富汗大变局: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的演变(王世达)

  • 俄罗斯新版国家安全战略评析(于淑杰)

  • 反西方主义:俄罗斯对西方“恐俄症”的历史回应(孙芳)

  • 当代哈萨克精英与社会转型(纳扎尔拜·叶尔肯)

  • 非正式政治力量:吉尔吉斯斯坦“革命”反对派的动员基础(庄宏韬、曾向红)

  • 中欧国家媒体的“中国观”:基于媒体报道的分析(鞠维伟)

  • 17世纪蒙古高原巴尔虎蒙古族的迁徙及其历史意义(孔源)



内容摘要

阿富汗变局后的中亚安全:大国博弈与地区合作

孙壮志


【内容提要】阿富汗与中亚有着非常密切的历史文化联系,同时阿富汗问题对中亚安全构成了直接威胁。随着2021年美国仓促撤军、塔利班重新夺取政权,中亚战略地位的特殊性引发大国为争夺地区安全和经济主导权展开新一轮地缘政治竞争,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又遭遇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新形势下中亚地区安全的新特征、新变化的梳理和分析,发现阿富汗变局后中亚地区面临的安全问题既呈现出本土化趋势,也具有国际化特征。区域国家对内部事务的发言权增多,对外政策选择更趋主动和多元,同时也为进一步扩大区域认同奠定了基础。在如何实现有效的地区安全治理、推动地区国家关系向合作型秩序转变的问题上,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上合组织在区域整合方面的特殊作用,在中亚推动建立一个新的政治经济秩序,涵盖多极、多面和多元的新要素,其中上合组织将与“一带一路”倡议融合发展,以构建地区国家命运共同体为目标,最终完成这一战略性的历史任务。


【关键词】阿富汗变局 中亚安全 大国博弈 地区合作


【作者简介】孙壮志,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阿富汗大变局:地缘政治和安全格局的演变

王世达


【内容提要】当前,阿富汗正在经历重大变局。阿富汗塔利班(阿塔)成功卷土重来,并且完成临时政府组建。尽管仍有多重挑战,但阿塔执政已不存在根本性威胁。这引发阿富汗地缘政治格局和地区安全形势的深度调整。在地缘政治格局方面,整体呈现“美国西方影响力下降,地区国家影响力上升”这一“东升西降”趋势。美国正在从“局内人”变为“局外人”,但仍将发挥重要作用;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阿富汗影响力此消彼长,巴基斯坦影响力持续提升,印度则损失很大;伊朗在阿富汗影响力有所提升,实际影响仅次于巴基斯坦;俄罗斯在阿富汗问题上也成功“卷土重来”。在地区安全方面,阿塔重新夺取政权以及美国撤军并不意味着阿富汗及地区反恐战争就此结束,阿富汗和地区安全形势将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呈现更大的不确定性。例如,阿塔与“伊斯兰国”呼罗珊分支之争成为阿富汗内部的主要安全矛盾;阿塔与“基地”组织及其附庸组织彻底切割的难度很大,“基地”组织大概率会继续在阿富汗境内存在和活动;阿富汗安全形势将在中亚和巴基斯坦两个方向产生外溢效应,对地区安全影响深远。


【关键词】阿富汗变局 阿富汗塔利班 地缘政治 地区安全


【作者简介】王世达,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俄罗斯新版国家安全战略评析

于淑杰


【内容提要】2021年7月2日,俄出台新版《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其中有许多新变化值得关注。俄认为,当前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紧张局势日益加剧,武力仍是解决国家间冲突矛盾的重要手段。俄当前国家安全面临的主要威胁是美西方针对其进行的“混合战争”,具体包括军事威胁、经济制裁和政治施压。为此,新战略提出的基本战略目标是维护国内、周边及全球稳定,保持和增强俄在独联体空间作为地区大国的影响力,巩固和提高俄作为世界影响力中心之一的国际地位。当前俄保障国家安全的基本途径是:维护全球战略稳定,巩固和平、安全和国际关系的法律基础,以稳定促发展、以发展保安全,以综合安全观为指导优先抓好关键重点安全领域。但能否成功实施新战略,取决于俄的能力和条件。就目前来看,有利的一面是,俄现政权拥有比较稳定的社会群众基础和雄厚的军事实力;不利的一面是,俄经济不景气可能对新战略的实施造成相当大的阻力。


【关键词】俄罗斯 综合安全观 国家安全 新版国家安全战略


【作者简介】于淑杰,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外国军事研究所研究员。








反西方主义:俄罗斯对西方“恐俄症”的历史回应

孙芳


【内容提要】俄罗斯思想中的反西方主义,其对立面是俄罗斯思想中的西方主义。它缘起于19世纪30~40年代的西方派与斯拉夫派之争,主要代表是与西方派激烈辩论的斯拉夫派。反西方主义最初反对的是西方派崇尚的欧洲中心论、欧洲文明一流论、欧洲道路先进论,简言之,就是反对欧化改革、反对抛弃传统文化、反对迷恋欧洲文明。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认同中的“西方”概念发生了变化,范围扩大到包括欧洲和美国在内的整个西方世界。反西方主义的内容也随之延展,从最初的“反欧洲”逐渐演变到了后来的“反欧美”,并且由思想文化领域转移到了地缘政治领域,从反欧化改革、反欧洲道路变成了反政治干涉、反经济制裁、反军事扩张、反意识形态斗争,从一种纯粹的思想争论演变成了付诸行动的政治博弈。


【关键词】反西方主义 “恐俄症” 俄罗斯思想 反美主义


【作者简介】孙芳,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副教授、哈萨克斯坦研究中心主任。








当代哈萨克精英与社会转型

纳扎尔拜·叶尔肯


【内容提要】本文以哈萨克政治中的精英为研究对象,以历史脉络为线索,对哈萨克精英的形成过程、组成方式等进行分析,并探讨哈萨克社会转型与精英变迁之间的关系。在哈萨克汗国成立至今的五百多年间,哈萨克社会经历了两轮根本性的政治和社会转型,即苏维埃时期的社会主义化与独立后的资本主义化。而哈萨克精英则在此转型过程当中经历了三轮演变、两轮危机与一轮重组。每轮精英演变都是在外部环境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进行的,其核心议题与推动力是化解外部威胁与团结内部力量。由于哈萨克斯坦位于欧亚大陆中心地带,与东方和西方都具有深远的历史、精神和经济联系,因此该国境内的任何地缘政治博弈均会波及周边地区,加剧地区地缘政治风险。而在此过程当中,虽然哈萨克精英在形塑国家发展方面发挥着格外重要的作用,但外部安全环境的变化及其由此产生的政治压力始终影响着哈萨克精英的政治选项与发展方向。


【关键词】哈萨克精英 社会转型 地缘政治 区域合作


【作者简介】纳扎尔拜·叶尔肯,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孔子新汉学计划)哈萨克斯坦籍博士研究生。







非正式政治力量:吉尔吉斯斯坦“革命”反对派的动员基础

庄宏韬、曾向红


【内容提要】吉尔吉斯斯坦自独立以来已发生了三次“革命”,广义来讲,这三次“革命”均属于“颜色革命”的范畴。但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在进行政治动员时,往往尚不具备其他“颜色革命”反对派发起政治动员的一系列“常见”条件(如发达的社交网络、强有力的政党、较高水平的青年组织等)。而在相关条件并不充分的情况下,反对派依托何种力量实现高效的政治动员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为解答这一问题,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所掌握的三种非正式政治力量——个人政治关系网络、部族认同与部族群体、传统政治习俗成为本篇文章重点考察的因素。在三次“革命”中,这三类非正式政治力量帮助反对派实现了募集资金、召集支持者、获取舆论支持、削弱政府合法性、策反政府高层官员等一系列政治目标,成为反对派进行政治动员的主要依托。运用非正式政治力量,吉尔吉斯斯坦反对派得以在其他相关条件尚不充分的情况下,于短时间内实现有效的政治动员,并最终达到了推翻现存政权的目的。


【关键词】吉尔吉斯斯坦 政治动员 非正式政治力量 政权更迭 国家稳定


【作者简介】庄宏韬,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博士研究生;曾向红,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欧国家媒体的“中国观”:基于媒体报道的分析

鞠维伟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一段时期内中欧四国(捷克、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部分主流媒体涉华报道的主要内容、对华评价、信息来源、议题设置以及对双边关系的态度等进行指标分析发现,当前中欧四国媒体的中国观非常复杂:政治和社会文化议题呈现出明显的负面态度;经济上兼具正负两方面态度;在中美矛盾冲突日益激烈背景下,中欧国家媒体并没有出现“站队美国”的倾向;在科技领域,承认中国在网络技术和数字经济领域的进步和领先地位。中欧国家媒体中国观的一个重要出发点是在发展对华关系中获得实际利益,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对本国会产生何种作用。中欧国家媒体中国观的形成是其各自国家利益、历史经验、价值观、舆情民意等多种因素互动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议程设置论”角度探讨了中欧媒体中国观的呈现方式以及中欧媒体中国观的代表性问题,即媒体是反映本国精英的中国观还是大众的中国观。


【关键词】中欧国家 中国观 媒体 国际形象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


【作者简介】鞠维伟,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7世纪蒙古高原巴尔虎蒙古族的迁徙及其历史意义

孔源


【内容提要】在地广人稀的中俄边境上,边疆人群对边疆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17世纪巴尔虎人从贝加尔湖以南内迁至中国东北,这是蒙古高原东部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部落迁移。整体迁移过程几乎牵动了大半个欧亚大陆的历史,涉及到久居南西伯利亚的巴尔虎、布里亚特人、17世纪蒙古高原上最强大的卫拉特集团和喀尔喀集团,以及大兴安岭与东北平原上附属于清朝的多个族群。东迁的巴尔虎人参与塑造了边疆格局,成为清代早期中俄交往中的边疆人群。巴尔虎人从迁徙到最终纳入清朝统治,是政治边界和文化边疆整合的结果,也是清朝在黑龙江上游边疆地带加强统治、维护中俄边界稳定的结果。


【关键词】东北边疆 巴尔虎 游牧民族迁徙 蒙古高原 中俄关系


【作者简介】孔源,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讲师。






END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