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首页
下载应用
提交文章
关于我们
🔥
热搜
🔥
1
百度
2
今日热点
3
微信公众平台
4
贴吧
5
opgg
6
dnf私服
7
百度贴吧
8
知乎
9
dnf公益服
10
百度傻逼
分类
社会
娱乐
国际
人权
科技
经济
其它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高三女生醉酒后被强奸致死?检方回应
那些内心强大的孩子,童年被允许做过这1件事
波罗的海,电缆断裂!
关晓彤突然官宣喜讯!粉丝欢呼:恭喜啊,终于等到这一天
生成图片,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查看原文
其他
不是雪糕刺你,是互联网营销刺你
Original
王子君的碎碎念
王子君的碎碎念
2022-07-18
群众集火钟薛高,说白了主要不是奔着品质问题,还是因为贵;
而钟薛高的贵,大头并不是贵在产品,而是贵在新的互联网营销和销售模式;
所以集体潜意识上,群众集火的是这套所谓的“先进玩法”。
首先我得说我的一个个人“偏见”:
我发自内心看不起大量“国潮”产品,因为我坚信他们不仅没有供应链的定义能力,甚至严重缺乏供应链管理能力。
我在17年跑智能制造时,接触了很多其他领域的产线(传感器和数据管理的模型是可以兼容的),其中就有做饼干的、做饮料的、做中央厨房的。
这些行业老哥都聊了一件事:国潮买卖真好做,因为真有钱,也真不懂。
那段时间某气森林火了,而某气森林的发家路就是仿照海外产品,多批次小批量地照抄,然后投放到市场里做滚动测试。
这其实是个互联网游戏做投放测试的玩法,某气森林的创始人正是从这个行业里出来的。
一群资本觉得这个模式大有搞头,提了个“消费升级新国货”的概念,投了一堆企业来搞饼干饮料雪糕糖果等快消品。
因此这些团队基本没有供应链能力,很多人只是做过这些产品的营销和分销(钟薛高创始人以前就是做马迭尔的运营),甚至不少团队连产品人员都没有,完全外包。
其结果就是:这帮人根本不懂口味和原材料,也根本不存在对配方的理解,更完全没有管理工艺的能力。
清末民初的“网红”餐厅还懂得请个知名大厨来掌个勺,这帮人连这一步都省了。奶还是老国企的奶,走的还是雀巢星巴克这些老玩家的国内供应链,改个页面和包装,就潮了。
他们卖的只有故事,还是个连历史沉淀都没有、近三年里新编的故事,居然就敢问我要三五倍的价格,忍不了。
其次,没有供应链能力也不算致命伤。你专心做运营,做周转效率和供应链管理,价格好质量过得去,也能成大牌。
宜家其实也就四五十家自有工厂,主做实木板材,其他所有工厂都是代工。但宜家有着强悍的设计能力,设计深度可以下沉到原材料,以原材料的特性来引导产线工艺。因此宜家的轻资产不算是负面而是优势,能帮助宜家保持品类多、成本低、质量和价格相对合适的产品线。
相比之下国内这帮打着“爆款”名义就几款产品、还不舍得投入供应链美其名曰“轻资产”的,真是弟弟。
中间庞大的空间,被他们花在了营销上。
小红书铺个上万篇,抖音几十万条,微博两三百个号。知乎是个穷酸平台,一千篇吧。(所以这篇吐槽我不能发知乎,还得指望接广告捏)
舆论造起来后头部主播疯狂带货,电商平台砸钱买流,成了。
正常食品饮料类的平台扣点应该是5%,平台流量成本一般在20%到30%之间,我低了算当20%吧;
冷链运输成本一般占冰品的三分之一,钟薛高曾说过自己是46%,我还是取30%(但我实际上保持怀疑,因为丫单价太高了,而冷链只是算体积);
50%出去了。
你再加上前面的互联网营销,我就算20%吧。
你起码得给自己留个5%吧?
留给生产成本的空间,25%,这是包原材料、人工、生产工序、包装的25%。18元的话,4.5元。
其实这套玩法只搞互联网的话,我没情绪,因为都这么搞,无能为力了属于是。
但丫现在把货铺线下,还是这么个价,这就断了普通消费者的活路了。
线下门店冷链是没有互联网电商冷链贵的。因为每个门店的冰柜相当于一个小仓,放进去直接卖;而互联网冷链要进各区大仓,再快速递送到个人,多了损耗和用工环节。
一根绿豆冰,我记得四年前的批发价是五毛多,这是包了生产和门店运输的。门店撑死卖个一块五,赚个小一块的电费。
而钟薛高照搬互联网定价。我估计线下批发价就在6到7元,这是批给大区经销的;到门店手里,很可能是10到12元。
然后线下门店也卖18元。
经销商乐意,门店乐意,钟薛高更乐意。毕竟线上做营销,可能利润率不到10%;线下以6元7元的批发价出货,利润率可以做到30%以上。完全可以利用线下来回收线上的互联网营销成本。
于是悄无声息,一块多的绿豆冰从冰柜消失,18元的钟薛高大规模占领线下。你从冰柜里一掏,被刺了。
先免个责:以上想法和测算不作任何事实与价值判断,仅为个人思考,仅供读者参考。
(我毕竟也是接过律师函的人)
但有个观点我是坚信的:高成本的互联网营销不仅让很多产品的线上成本高于线下,甚至已经开始挤压线下平价产品的生存空间。
特别是当这些“互联网爆款”入侵到高频次的快消品时,这种成本攀高和转嫁的情况更加严重。
这几年的“新国货”和“国潮”,到底是本土内需真实上升,还是互联网投资对国民日常消费的绑架?
我持负面看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title}}}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