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清官海瑞

2017-06-28 李义奇 李义奇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过,一部中国历史,就是老百姓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和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我想天底下最可怜的,是中国的老百姓,千百年来,苦难不解,且浑然不知其所由。当老百姓受到欺负,不可忍受时,主张权利的途径,似乎都不怎么行得通。一是造反,自己为自己做主。但造反的门槛过高,一般人做不到。即便个别人做到了,也是一锤子买卖。二是希冀有一个“青天大老爷”,来为自己主持公道。但是,能为百姓主持公道的清官也太少了。有人说,翻遍二十四史,有名有姓货真价实的清官,顶多几十位。

       有人说,跪着的人民,才期待清官。这是他们站着说话不腰疼。大约秦代之后,特别是汉武之后,曾经骁勇的中国人被驯服,大概有生的希望,就不会做死的打算。升斗小民被侮辱、被欺凌,不想或不能忍受之时,如果还有苟活的念头,就只有呼唤清官出世,为他们做主伸冤。除此之外,一介草民,惟有做冤死鬼魂。

       不过,清官太少了。

       只因其少,才显得可贵。哪朝哪代出一个清官,就会被人们传诵至今。至今我们耳熟能详的清官,就那么几位。

       海瑞(1514年-1587年),就是其中的一个,人称“海青天”。

 

       海瑞这个人争议太多。他在世时,朝野上下颇多争议。去世后,四百多年来,有关他的论争也有不少。尤其是几十年前那个著名的历史剧《海瑞罢官》,一个好端端的清官故事,沾惹上政治,竟狗血一般,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不过相比而言,《海瑞罢官》的海瑞本人,倒比当时《武训传》中的武训幸运。“翻手作云覆手雨”的弄权者,只是借他的由头残害异己,海瑞的清誉倒无损伤。不像“行乞兴学”的武训,被他们污名为“大流氓、大债主和大地主”。历来是柿子挑软的捏,非常时期混世魔王般的人物,也没能把海瑞怎么样。由此看来,海瑞海刚峰的名头,也是过得硬的。

 

       海瑞是个清廉自守的官。他在浙江当知县的时候,穿的是布袍,吃的是粗米饭,青菜也是老仆人在县衙后院种的,基本上自给自足。有一次,浙江总督胡宗宪亲口告诉大家:“你们知道吗,海瑞买了两斤肉。”原来是海瑞是为母亲做寿。这竟然成为轰动浙江官场的新闻。万历初年(1573年),首辅张居正派巡按御史去看闲居在家的海瑞。海瑞当时希望张居正能主持公道,让自己复出。这种情况下,海瑞也只是杀了一只鸡,用粗米饭招待巡按御史。他没有子女,万历十五年十月,海瑞在都御史(正二品)位置上去世。临去世时,佥都御史王用汲去照顾海瑞,只见他用葛布制成的帏帐,一只随身的破竹箱,里面除了十几两俸银,一条葛巾,几件旧衣服,别无所有。这些东西,有些是贫寒的文人也不愿使用的,王用汲禁不住痛哭,招呼大家凑钱为海瑞办理丧事。有诗为证,“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羹。说与旁人浑不信,山人亲见泪如倾”。

 

       海瑞是个直臣。明世宗朱厚熜晚年,不理政务,深居西苑,专心设坛求福,朝中没有人敢说时政。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2月1日,海瑞下了必死的决心,买好了棺材,并且将家人托付给朋友。然后向明世宗呈上《治安疏》,指责皇帝迷信道教,妄想长生,二十多年不上朝,自以为是,闭视塞听,搞得君道不正,臣职不明,吏贪将弱,民暴四起。直言“盖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甚至讽刺他的年号“嘉靖者,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海瑞指责皇帝几十年的天子生涯完全是尸位素餐,唐突之处,古今罕有。不过,海瑞并不是要与皇帝为敌,而是用直言的方式表达忠心,体现了那个时代以忠君为最高道德准则。后来,刑部议决,建议依儿子诅咒父亲的律例对海瑞处以绞刑,后被首辅徐阶压了下来。明世宗驾崩后,海瑞被释出狱。

       徐阶因此对海瑞有救命之恩。徐阶退休返乡后,纵容其庞大的家庭大放高利贷,鲸吞借款者的土地,占有的土地多达二十多万亩,当地老百姓对此怨声载道。时任巡抚海瑞铁面无私,把投诉徐家的诉状转送徐阶,命令他退田,必须退还一半以上的田地。徐阶求情被拒绝,转而求托内阁大臣李春芳。李春芳写信给海瑞为徐阶说情,海瑞亦予以拒绝,同时逮捕了徐阶的弟弟徐陟,徐阶被迫接受了海瑞带有强迫性的要求。

 

       海瑞也算得上是个干员。他在浙江当知县时,总督胡宗宪居官风厉,他的儿子路过淳安,作威作福,对驿站百般挑剔,凌辱驿丞。县令海瑞立即拘捕这位胡公子,没收了他携带的现银。并呈报胡总督说,以前胡总督来巡视的时候,曾经发过公文,命令沿途不许铺张,不许隆重接待。现在这个年经人那么奢华,作威作福,肯定不是您的儿子,肯定是假冒的。胡宗宪哭笑不得,左右不是。事情只好不了了之。

       1567年隆庆皇帝登极后,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在不长时期内历任尚宝司丞、大理寺右寺丞、左寺丞、南京通政司右通政,官阶由正六品而迅速升至正五品、正四品,连升两级。一心报国救民的海瑞对这些闲职不甚满意,他上折说,陛下赦免了我的罪过(上书骂嘉靖),又对我破格提拔,在所有大臣中,没有谁比我更迫切的要报答陛下的恩典。但是现在只让我做一个专管查看给陛下文书的闲差,还不如干脆把我革退。看来,海瑞深知阴阳之术,他明面上求罢免,实际上是在要挟管理人事的官员:如果你们敢罢免我这个名著天下的人,你们就会不容于舆论;如果你们不敢罢免我,就请给我有实际权的官职。吏部终于向海瑞低头。当年(1569年)夏天,海瑞升任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总督粮储、提督军务,巡抚应天十府。

       海瑞威名远扬,使人震慑。他出任应天巡抚消息传出后,下属官吏有贪赃行为的接连辞职,有的地主豪强甚至闻风逃往他乡躲避,原来将大门漆成红色的豪绅连忙把大门漆成黑色,就连监督南京织造的太监,也减少了轿子和随从的排场,把轿夫由八人减少至四人,敛手屏息以躲避锋芒。

       上任伊始,海瑞制定《督抚条约》,计三十六款。其要点为:禁迎送,禁崇饮食,禁奇装异服,禁给过客送礼,禁假公济私,禁苛派差役,正军法,慎狱法,立诉讼案卷,等等。甚至于一些很琐碎的小事,也写入了条款,如规定境内的公文一律使用廉价纸张,一些特殊的纺织品、头饰及甜食等都作为奢侈品而停止制造。年底,海瑞查看吴淞江水患,决定疏浚吴松江,整修白茆河,通流入海,他让那些饥民以工代赈,兴修水利,这是他在应天巡抚任上的一大功绩。同时发动乡民检举乡官、摧折权贵,制裁欺压百姓的乡官,勒令乡官、豪绅退还侵占的民田,同时平反冤狱,引起了大小官员极大的怨恨和恐慌。还有一些“奸民”乘机诬告,使一些官僚大姓被错罚。他又裁减驿站的费用,使过路的官员得不到招待,大家纷纷表示不满。吏部根据各种意见,说海瑞“志大才疏”,应该调任闲差。巡抚应天短短半年多之后,海瑞被迫辞职返乡。《海瑞传》说他“意主于利民,而行事不能无偏”,也是较公允的评价。

 

       海瑞是吃苦的命。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苦酒能饮甘如饴,遍尝青蒿穿肠甜”。尤为甚者,是他的家庭生活。海瑞结过三次婚,有过两个小妾,均是悲剧。第一个妻子许氏,生下两个女儿之后,因为婆媳不和而被休弃;第二个妻子潘氏,结婚不到一个月便因同样的原因被逐出家门;第三个妻子王氏自缢而死,死得不明不白(戴凤翔等曾指责海瑞谋杀)。王氏和小妾邱氏先后生过三个儿子,但都不幸夭折。不幸的家庭生活,海瑞的母亲谢氏也有责任。海瑞三岁丧父,谢氏守寡,含辛茹苦把独生子养大,对儿子相依为命,管教极严。海瑞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要无条件地服从母亲,不惜以家庭破裂为代价。

       传说中海瑞杀女的事,更似变态。一天,他5岁的女儿在吃糕饼,当海瑞得知糕饼是仆人给时,训斥女儿说:“哪能随便接受男人的糕饼?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饿死,才算是我的女儿!”小女从此吓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里人怎么哄她劝她也没有用,7天之后终于饿死了。

 

       海瑞长于道德自律,短于经世治用。海瑞似乎要以一己道德之力,补当时社会组织和技术之短。不过,他的一生,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并没有太大的实际影响。海瑞官场生涯,风骨铮铮,清廉自守,他是一个人们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发挥榜样的作用。实实在在的政绩,也就是担任应天巡抚期间整修吴松江。或有人说他担任实职时间太短,没有来得及发挥才干。其实担任实职时间过短,本身就能说明海瑞能力之不足。况且,他经世治用方面,也没留下可供称道的典籍。

       海瑞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不患贫而患不均的思想根深蒂固,痛恨大户兼并,主张恢复井田制,认为它可以“返朴还淳”,“去盗绝讼”,使“贫富不相耀”,从而天下之治可定。在经济上,海瑞企图用复古手段来解决日益复杂的现实问题,一根筋地滥用政治手段解决财政和经济问题。海瑞抱定农业是本、商业是末的观点,盯住奢侈、享乐、贿赂,痛恨商人逐利带来的人心不古、道德滑坡,决心用严厉的禁止性规定遏制奢侈消费。他不知道,人们追逐好的生活,才是社会繁荣之本。他在苏州一带禁止制造高档的纺织品,无异是自断财路。海瑞的小农经济意识,是其管理商品发达地区失败的根源。

       在日常司法实践中,海瑞声称凭善恶标准便可轻松判定诉讼,他创造性地提出一个判案标准:“凡讼之可疑者,与其屈兄,宁屈其弟;与其屈叔伯,宁屈其侄。与其屈贫民,宁可屈富民;与其屈愚直,宁屈刁顽。事在争产业,与其屈小民,宁屈乡宦,以救弊也。事在争言貌,与其屈乡宦,宁屈小民,以存体也”。这些说辞貌似合理,实则荒谬。现在看来,海瑞以善恶的道德判断取代是非的事实判断,基本上是凭着自身的道德优越感在任性胡闹。他只知道,忠君爱民、克己奉公、兄友弟恭是道德。他不知道,是非是最基本的道德,如果不讲是非,只论好(善)恶,那其实是最不道德的。刘鹗在《老残游记》中讲,清官自以为不要钱,何所不可?刚愎自用,小则杀人,大则误国。如果由着他们的性子来,清官们基于道德优越感的自负,结局就是祸国殃民。所以说,海瑞等没有更多机会担大任、担实职,反倒成全了他们的清誉。

       在政治上,海瑞把朱元璋制定的《大浩》奉为金科玉律,希望用严刑酷法来惩治贪吏,力挽颓风。他晚年给万历皇帝上书中甚至提议:对贪官处以枭首示众并剥皮实草的极刑,凡贪污受贿八十贯钱以上的官吏处以绞刑。在官场引起轩然大波。万历皇帝也觉得海瑞过分:“条陈重刑之说,有乖政体,且指切朕躬,词多迂戆。”认为海瑞“当局任事,恐非所长,而用以镇雅俗、励颓风,未为无补。”这也不是完全地委屈了海瑞。

 

       海瑞是那个时代清官的典型。在法律、吏治、风俗等各个环节都日趋腐溃的趋势下,海瑞近乎自虐般忠君爱民的个人践行,使他的每一步努力都格外耀眼。与官场争议不同,老百姓是爱戴海瑞的。海瑞应天巡抚去职的时候,老百姓沿街哭着送别,有些还画了他的像供在中堂。海瑞在南京右都御史任上去世的时候,百姓非常哀痛,市面上自发停止营业,送丧者穿戴白色衣冠,夹着江岸悼祭哀哭的百里不绝。

       海瑞的影响主要在后世,海瑞活在民间清官文化传说中。在民间文艺中,海瑞与其他传说中的清官一样,具有来源于天道和神道的超凡智慧,具有能够窥破一切尘障的神圣能力。“号令出时霜雪凛,威风到处鬼神惊。”海瑞等清官一出场,瞬间便成就清平世界。也许正是日益昏暗的吏治和司法局面,才会有老百姓对清官文化的企求与宣扬,人们希望清官,“将贪官污吏都杀坏,与天子分忧,万民除害。”

 

       清官是中国历史上的独特现象。在英、法、德语等西方语言中,没有“清官”的表述,也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

       清官是怎样产生的?与西方国家不同的是,中国长期地维持着一个以忠孝为纲,以上下尊卑顺序为常,连续地、稳定的纵向社会结构。历史上中国专制社会和文化,似一张随处伸手可及的大网,将国民牢牢的禁锢在社会结构里。控制这张大网的,理论上只有天授皇权的皇上一人。整个社会维系在臣下对皇帝的人身依附关系,以及下级对上级的人身依附关系上。各级官员就是皇上的代理人,或其代理人的代理人,他们居于这张大网的各个节点上,代表皇上治理其所在的这块网格。这张大网的秩序,也就是整个社会的行为准则,只有两个字:惟上。老百姓没有选择官员的权利,且无论官员贤良与否,老百姓都没有反对反抗的权利。官员作恶理论上只能由上级官员来查处惩处。老百姓没有权利反抗作恶多端的官员,否则会被视为造反,面临灭顶之灾。所以说,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升斗小民,要想活的不那么憋屈,只有希望代表皇权的官员,是个清官:不欺负老百姓,不事搜括,不官官相护。所以说,清官产生于老百姓无奈的期盼中,老百姓对清官期盼的结果也只能是无奈。

       因为在这样的一个社会结构中,非强大的人格力量和坚忍不拔毅力,无以支撑海瑞等成为清官、坚守清官,这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人太少了。同时,社会体制也不能容忍清官,上至皇帝、大臣,下到豪绅,都视清官为体制的异类,如果不是想为“说的那一套”撑点门面、为官方宣称的道德留点颜面,清官实难存活于体制。现实中清官那么稀少,很多人穷其一生,也没能遇见传说中的清官。在屡遭冤屈欺压的现实中,老百姓沉溺于民间文艺清官文化之中,便是为了有所寄托和发泄。所以说,民间文学神化清官,其实他们不是在神化那个人,而是在幻想着,终究还是要有一个清平世界。

       国内有不少研究者鞭挞清官,鄙视老百姓崇拜清官,认为他们所作所为,与现代民主社会相距甚远。这些学者说的或许有道理,但我不知道,当他们自己遇上事儿了,有理无处讲,有冤无处伸时,他们会怎么办?如果没有清官,老百姓那颗向往清平世界的心,往何处安放?再直白点,如果没有现代民主社会怎么办!历史上中国的老百姓是可怜的。祖先们也许就是想安安稳稳地做个奴隶,在清官的羽翼下过个太平日子。如此梦想,多数时间仍不可实现。历史上,统治者欠账太多,辜负老百姓过甚。

       笔者也不主张,利用清官来偿还老百姓对清平世界的幻想。一个健康的、有希望的社会不需要清官。过去的现在的,或真或假的清官,只是游荡在老百姓心头的魅影。驱散它,只有等到,每个人都能认识到,每一个人,包括他自己,都是老百姓的那一天。

       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欢迎扫码关注。


本小号历史人物系列:

1.任性皇帝王莽

2.变法者商鞅

3.袁世凯

4.小蒋

5.“胜兵先胜”戚继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