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免费下载
下载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下载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下载电子版请拉到文末
今天给大家送出的是
苏教科学五年级上册
全册教案
1. 光源
【课标落实】
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观察、 比较、 实验、 测量、 交流等活动, 落实《课程标准》 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通过观察、 实验、 查阅资料、 调查、 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 及时调整, 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 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 采用新的方法、 利用新的材料, 完成探究、 设计与制作, 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反思、 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 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 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 技术、 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 动植物、 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自觉采取行动, 保护环境。
2. 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 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 的高年段要求。
3. 太阳光包含不同颜色的光, 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有的光直接来自发光的物体, 有的光来自反射光的物体。识别来自光源的光, 如太阳光、 灯光;识别来自物体反射的光, 如月 光。
【教材分析】
《光源》 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 1 单元《光与色彩》 的第一课时。通过二年级上册第 4 单元《奇妙的光》 的学习, 学生探索了光影等现象, 初步认识了光的世界是五彩缤纷、千变万化的, 也知道了光的明暗、 强弱、 颜色等变化现象。作为单元的起始课, 本课立足于观察和描述生活中常见的光, 认识它们的形成特征与性质, 围绕物体自己能否发光, 也就是鉴别光源这一主题展开。
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根据光源概念与生活经验, 讨论哪些是自然光源、 哪些是人造光源, 进而学会给光源分类。第二部分, 分析图片呈现的发光现象, 知道可见的物体分为两类:光源与反光物体。学会判断物体是不是光源。第三部分, 通过“点燃蜡烛” “给细钢丝通电” 两个活动, 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 认识发光需要能量。
【学情分析】
通过二年级上册第 4 单元《奇妙的光》 的学习, 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五彩缤纷的光世界,知道了光的明暗、 强弱、 颜色等变化现象。在平时的生活中, 学生对与物体发光、 反光、 彩虹等现象也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光的传播, 学生并没有完整的概念建构, 它们并没有对于光的直线传播、 光的反射和折射等的系统认知, 也缺乏对作为能量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光的认知。而本课作为单元的起始, 先从对光源的认识开始。通过观察和分类, 让学生开启对光的系统认知;通过观察实验, 让学生初步建构能量观。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 知道会自己发光的物体是光源。
2. 知道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科学探究:
1. 会按照光源的特征给发光物体分类, 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
2. 能通过观察发光现象, 区分光源与反光物体。
3. 能通过“点燃蜡烛” “给细钢丝通电” 两个活动, 了解物体发光的过程, 知道光源发光需要能量。
科学态度:
1. 乐于研究光现象, 乐于分享与发现。
科学、 技术、 社会与环境:
1. 通过观察和排序, 知道人造光源会随着人类需求的改变而不断更新迭代。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发光物体的特征, 鉴别光源与非光源物体。
【教学难点】
观察某些物体的发光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火柴、 蜡烛、 细钢丝、 带鳄鱼夹的导线、 电池、 沙子、 托盘。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认识光源
1. 观察图片(太阳、 雷电、 萤火虫、 篝火、 点燃的蜡烛、 烟花) , 找物体的共同点。
2. 生汇报:都会发光。
3. 观察对比:这些物体(图片:月 亮、 投影幕布、 玻璃幕墙) 也很亮, 看着也会发光。
和刚刚的物体一样吗?
4. 生汇报:不同, 这些物体是反光。
5. 揭题:是啊!科学上我们把这些会自己发光的物体, 称为光源。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光源》 。
6. 讨论:生活中, 你还知道哪些光源?
7. 学生交流, 教师播放视频补充。
8. 小结:看来, 在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光源。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 、 视频等资源, 给予大量的例子, 让学生初步感知光源会发光。
通过与反光物体的对比, 让学生感知光源还是会自 己发光的。]
二、 给光源分类
1. 出示上述讨论确认的光源图片, 试着给光源分类。
2. 学生交流不同的分类方法。
3. 教师小结: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 能根据光源的不同特征来给它们分类。像这样, 老师也把光源分为了人造光源和自然光源两类。
4. 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人造光源在历史上出现的先后顺序吗?通过一段视频(人造光源/灯的发展史) 我们来了解一下。
5. 生汇报。
6. 小结:看来, 人造光源也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迭代。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活动, 让学生在知道光源可以分为人造光源和自 然光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光源, 知道各种光源同中有异。通过分类活动, 也传达给学生在研究庞杂大量物体时, 分类往往可以是一个先遣步骤, 它可以让我们的研究逐步聚焦。如分类后, 让学生聚焦于人造光源, 通过排序活动, 了解人造光源在随着人类需求的变化不断更迭;分类后, 聚焦于某一人造光源, 通过观察研究发现更多光源的特征, 也就过度到下一环节。]
三、 观察蜡烛与细钢丝的发光过程
1. 交流回顾:点燃的蜡烛是人造光源的一种。我们曾经观察过正在发光的蜡烛, 还记得是什么样的吗?
2. 今天这节课, 请你们再来观察:1. 发光过程中, 蜡烛有哪些变化?2. 思考谁让蜡烛持续发光?
3. 学生实验后汇报:(1) 蜡烛融化、 变短(被消耗) (2) 消耗氧气
4. 小结:看来蜡烛发光是需要消耗物质的。
5. 师演示并讲解:老师这儿还有一根细钢丝, 能想办法让它发光吗?如果给你几节电池和导线呢?这是我们曾经连过的电路, 能给你灵感吗?
6. 生猜测后实验。
7. 演示并讨论:课前老师也做了实验, 并且拍下了 2 张照片, 你有什么发现?
8. 学生交流:电池越多, 细钢丝越亮。
9. 比较和蜡烛的发光的共同点。
10. 小结: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蜡烛发光的能量来自蜡烛本身, 细钢丝发光的能量来自电池。
11. 交流讨论:你知道这些物体发光都消耗了哪里的能量吗?
12. 学生汇报:燃烧的物质的能量、 电能、 动物吸收营养转化而成的能量、 ……
13. 小结:看来, 光源发光的过程中都有其它形式的能量转换成了光能。
[设计意图:聚焦 2 个人造光源, 在观察比较的过程中, 了解光源发光是需要消耗能量的。]
四、 课堂总结
全课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对光源的学习, 你对光有了什么新的认识?有没有产生新的疑问?
【板书设计】
1. 光源
(1) 会自己发光的物体称光源
(2) 分类 自然光源 人造光源
(3) 光源发光需要消耗能量
2. 《光的传播》 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1) 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 动脑科学实践活动, 落实《课程标准》 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知道不同能量之间的转换。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从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 通过观察、 实验、 查阅资料、 调查、 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对探究活动进行过程性反思, 及时调整, 并对探究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
科学态度:
表现出对事物的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 坚持正确的观点。
能大胆质疑, 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 采用新的方法、 利用新的材料, 完成探究、 设计与制作, 培养创新精神。
能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 反思、 调整自己的探究;在进行多人合作时, 愿意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 形成集体的观点。
科学、 技术、 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 动植物、 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 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活动会对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自觉采取行动, 保护环境。
(2) 本单元学习内容是基于落实《课程标准》 中课程内容高年段要求。
6.2.2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 会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会形成阴影。
知道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知道行进中的光遇到物体时, 会发生反射现象, 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变化。
【教材分析】
《光的传播》 是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光与色彩》 的第 2 课。学生通过了低年级《奇妙的光》 相关主题的学习, 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本课通过一系列观察、 实验、 制作等实践活动, 帮助学生观察、 发现、 了解光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和特征。本课教学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 基于学生过往的知识与经历,围绕着光在自然环境中、 生活情境中传播路径上的共同特点进行讨论, 提出问题。第二部分,通过多个探究活动, 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并根据光的这一特征, 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 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第三部分, 制作一套简单的装置, 通过细致的操作说明小孔成像现象, 进一步证明光沿直线传播, 印证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关于小孔成像的发现。
【学情分析】
光无疑是每个人所熟悉的, 通过低年级《奇妙的光》 相关主题的学习, 学生对光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许多人对“光是怎样行进的” 缺少理解, 儿童尤为如此。这直接导致他们对光现象的过程变化缺乏形象思维, 知识积累不足。教学中通过多个探究活动, 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引领学生进入光世界, 认知、 研究光现象, 感悟光对我们生存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目标】
1. 在观察活动中, 发现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 在教师的指导下, 初步学会设计、 安装和制作适宜的实验装置, 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3. 通过对光在空气中传播现象的研究与发现, 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乐趣, 乐于跟同伴分享与合作。
【教学重点】
认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特征。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 观察与发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激光笔、 透明盒子、 线香、 火柴、 橡皮泥、 手电筒、 带孔塑料板、 纸杯、 橡皮筋、 蜡烛等。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快速聚焦, 引出话题
1. 谈话:同学们这些现象你们见过吗?
2. 提问:这些不同光源发出的光, 在传播路径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光束看起来都是直线。
3. 揭示课题:是不是直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的传播。(板书:光的传播)
[设计意图:从不同情境出发,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快速聚焦学习 主题。]
二、 研究光在空气中的传播
(1)“激光打靶”, 看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1.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神秘的盒子, 在盒子的这一面有个红色的小圆点。如果以这个圆点为靶心, 你能让激光笔发出的光打中靶心吗?
学生上台尝试打靶
2. 刚刚同学们从不同的方向打中了靶心, 那你看到激光从发出到靶心这段行进路径了吗?
生:没有
3. 那想不想捕捉到它的行进路径?生:想
4. 出示材料:线香、 火柴。你想到怎么做了吗?
生:用火柴点燃线香, 把线香放入盒子中, 让盒子中有烟雾。
5. 没错, 接下来就请大家小组合作, 点燃线香, 将其平放在盒中;盖紧盖子, 待盒中有烟雾, 打开激光笔打靶;实验完毕及时整理实验材料。同时提醒大家:使用火柴注意安全;
还要特别提醒的是:激光笔不等同于其他光源, 如果照到人的眼睛, 对眼睛的伤害性极大,所以千万不能对着人的眼睛。
6. 你们捕捉到光在空气中的行进路径了吗?是什么样的?
生:是一条直线。
7. 小结:看来借助烟雾, 可以帮助我们看见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
(2)“光线打靶”, 验证光在空气中的传播路径
1. 现在打靶游戏升级了, 想不想再来挑战挑战?这次用到的材料有:手电筒、 3 个带小孔的黑色塑料片, 1 个白色屏幕。规则是:让手电筒的光穿过 3 个小孔, 能在白屏上呈现明显的光斑, 比比看哪个小组摆放的方法多, 成功后举手示意老师, 老师帮你们拍照记录。
2. 教师说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3. 打靶成功了吗?
生:成功了。
4. (投屏) 请你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摆放方法不一样, 最后却都能成功呢?
生:因为三个小孔都在一条直线上, 光就可以沿着这条直线传播过去了。
5. (投屏) 那为什么这种摆放方法就不可以呢?
生:因为小孔没有对齐, 光被黑色不透明塑料片挡住了, 光线穿不过去了。
师:哦, 原来光线它不会拐弯呀。
6. 我们之所以能够成功打靶再一次验证了?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设计意图:游戏作为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 它有趣又生动形象。学生在“光斑打靶” 游戏中, 尝试从各个方向打中靶心, 并捕捉到光的行进路径, 其中“各个方向” 的打靶尝试也为下面“光线打靶” 游戏做出了铺垫;学生尝试用不用的摆放方式进行光线打靶, 并总结共性规律, 进一步验证光的直线传播特征。]
(3) 应用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1. 其实, 光沿直线传播在我们的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你瞧(播放动画视频)
2. 刚刚提到排队的时候也用到了这样的原理, 看, 这些小朋友正在排队, 如果以这个小朋友为参考点, 请你来判断判断他们排整齐了吗?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1、 3 整齐了, 看不见后面的同学;2、 4 没有排整齐, 那个同学出来了。
3. 看来同学们已经会学以致用了呢。
[设计意图:光的直线传播原理在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 但往往被学生所忽略, 从学生的日 常生活出发, 解释有关现象, 说明生活中人们对于这一特征的利用。]
三、 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感受光的直线传播特点
1. 过渡: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的科学家墨子还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小孔成像。
(出示:阅读资料) 这个有趣的现象和光沿直线传播有没有关系呢?谁来猜猜看。(播放动画视频)
2. 谈话:古今房屋对比。
3. 那我们用身边的材料可不可以来做一个小孔成像的实验呢?它们分别代表了什么?
4. 既然同学们知道的材料的用途, 我们就来看看具体怎么操作。(视频教程)
5. 在做实验的时候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吗?
6. 教师提醒注意事项, 学生活动。
7. 学生汇报, 教师总结。
8. 现在明白了吗?给你们 1 分钟时间和小组成员互相说一说, 解释解释。
9. 谁再来完整地说说看这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10. 小结:同学们不仅会用简单的材料去制作小孔成像, 还能弄明白其中的原理, 真真是手脑并用, 李老师为你们点赞。
[设计意图:通过形象的动画视频再现古人研究小孔成像的过程, 吸引学生的兴趣, 并用身边的材料模拟小孔成像的实验。本环节学生在动手操作前, 还应让学生知道每种材料模拟的是什么, 这样才能更好地操作, 并弄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
四、 学有所得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 我们又是怎么来学习这些知识的?
3. 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 关于光的学习还有很多, 期待下次的研究,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下课。
因篇幅有限,仅展示部分截图
怎么获取配套完整资料
按下面方法回复
▼
点击上方公众号↑↑关注
发送消息“714”
即可领取全套资料
别忘了文末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