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35岁还没结婚的女人,就像保质期快到的面包?
女人如果不结婚,一切就都没有价值了吗?
——《剩女》
”原创 |书影君
第 422 篇原创文章
全文共 2700 个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壹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则新闻。
一位34岁的海归女硕士郭盈光,到全国著名的相亲角上海人民公园,手举着一张征婚广告,为自己征婚。
当得知郭盈光的年龄已经34岁时,相亲角中的大爷大妈们,对她的评价毫不留情。一位大妈说了一句“勇气可嘉”后摇头走开。
更有一位大叔直言不讳地对郭盈光比划着形容:“男人是银行卡,女人是户型,你这个户型还不错,可惜年纪大了,属于房子地理位置不好,在郊区。”
于是,郭盈光还被朋友取了一个外号:“最美郊区房”。
其实,这是郭盈光策划的一次行为艺术,她用暗藏的摄像机,记录下这些大爷大妈们的真实反应,并最终形成了一组名为《顺从的艺术》摄影作品,也成为她的毕业作品。
郭盈光是在借助自己的作品,来呼吁人们关注中国女性遭遇严重的年龄歧视,并由此了解中国式安排婚姻的脆弱与无奈,引发人们对于女性价值的思考。
很巧合,我最近也刚刚看了一部以色列导演希拉·梅达利亚和肖什·莎赫拉姆拍摄的中国题材纪录片《剩女》,内容是关于中国大龄未婚女性的。
纪录片选取了中国三位大龄未婚女性跟踪拍摄,记录了她们面对中国式逼婚时的困境与无奈、妥协或坚持。
贰
片中的第一位女性叫邱华梅,是一位35岁的律师。说实话,她的身高、相貌并不出众,如果加上年龄,那么她在婚姻市场就更没有谈价的资本了。
但邱华梅对择偶标准却一直很坚持,她希望男方要受过良好教育,尊重女性,关键是要能做家务。
相亲中,她遇到过婚后要在家说了算的大男子主义者,也遇到过希望省掉恋爱环节赶快结婚的缴械投降者,还遇到过一听自己当律师就连连摆手的男方母亲。
但她依旧坚持自己的标准,不迁就、不勉强。
在邱华梅的性格中,有一种天生而来的“硬”,丝毫不因为自己的年龄而降低标准。
邱华梅老家山东,父母都是农民,上边有四个姐姐,她是家中老小,老邱家也没有男孩。
邱华梅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北京的大学,大学毕业后在一家香港背景的律所做律师,是典型的高学历白领女性。
每一次她回山东老家,总是会因为婚姻问题,而遭受到全家人一致的“声讨和谴责”。争吵半天之后,结果就是母亲流泪、父亲叹气,姐姐们则大声指责她念书念傻了,而她则气呼呼地高声反驳,直到自己也泪流满面。
邱华梅不明白的是,面对大龄未婚这一个现实,自己其他所有奋斗而来的学位、职业、成就,仿佛统统都不值钱了。衡量女性价值的唯一标准,仅仅剩下了婚姻一项内容。
邱华梅感觉,“女大当婚”的中国传统观念,就如同一个号码固定的鞋子,不管女性是多大尺寸的脚,都需要钻到那个鞋子里去。但婚姻的鞋子对于自己这种脚大的,喜欢到处乱跑的,就会是一种束缚。
在接受心理咨询师的帮助时,邱华梅泪流满面地哭诉:
“我感觉自己是一个奋力挣扎的人,也可以战胜这种观念。但同时,我又感觉到很恐惧,感觉自己仿佛陷入了汪洋大海之中,随时会溺水而亡。我需要一边斗争,一边后退。”
正如邱华梅自我评价的那样,她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而奋力挣扎的人。
纪录片最后,她选择去法国留学,在异国他乡,大龄未婚很正常,也没有人会关心她的私人感情问题,邱华梅仿佛暂时解脱了。
叁
片中的第二位女性叫许敏,毕业于北京传媒大学,在北京电台做主播。
其实许敏的年龄不算太大,只有28岁,但她的父母一直在逼催她,尤其是母亲,总是以自己“28岁时都生了女儿为由”而催婚。
于是许敏频繁往返于各种相亲派对、婚恋网站,不断地见面、约会。
许敏的择偶标准,就是母亲的标准:不接受农村家庭,必须有房,条件不能比自己家差。
但每当许敏找到一个相处对象时,母亲又觉得对方条件不好,是在图自己家条件。
久而久之,许敏也因此产生过焦虑症状,并求助了心理咨询师。当她回顾自己与母亲的关系时,泪流满面。
从小开始,许敏就生活在强势母亲的阴影之中,上学、工作、恋爱,一切都是母亲替她做主,甚至连她的前几段恋爱,都是因为母亲坚决不同意而被迫放弃。
当咨询师问许敏,母亲能影响到她生活多大程度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百分之八十、九十吧!”
但许敏即便清楚这个事实,却依旧无法摆脱母亲的强势影响,并心甘情愿地任凭母亲对自己生活无限的干预,而无力反抗。
许敏一次与母亲聊天,母亲对许敏说,“你姥姥当年就跟我现在一样,也是追着让我找对象。”
许敏笑着反问母亲,“如果当初我姥姥觉得我爸不合适,你还会选择我爸吗?”
正在切菜的母亲犹豫了一下之后说,“那就不一定了。”
在我看来,许敏这个个例,更多的是因为她与母亲之间关系的异常,而导致她现如今个人生活的异常。
而这个异常,又是从更上一辈老人那里传递下来的。
肆
片中的第三位女性名叫盖琪,是纪录片拍摄期间唯一结婚的女性。她是一位大学教师,父母也都是知识分子。但他父亲47岁时便得了帕金森症,为了给父亲看病,母亲倾其所有,最终这件事也影响了盖琪她的婚姻。
于是,盖琪的择偶标准便一降再降,最终,找了一位年龄比她小、个子比她低、出身农村也没有房子的男性。
好在,丈夫很善良可靠,也全身心地爱着她。
在位于农村的丈夫老家的结婚典礼上,盖琪倾心对丈夫表白:“虽然我是学文学的,但我不想用华丽的辞藻,我只想跟你去拥抱和创造最世俗的幸福。”
结婚典礼上的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盖琪最终选择的人生道路。
她为现实所迫,最终放弃一个女性所有曾经的幻想,全身心地拥抱那个不美好但却无比真实的现实世界。
婚后,夫妻俩选择去了广州,也顺利地生下了一个健康的宝宝,安心地过着大多数中国人都会过的小日子。
是的,盖琪如同中国多数女性一样,最终向“幸福的”生活妥协了。
用盖琪的话来说,结婚前,她的生活很有趣,结婚后,她的生活很幸福。
伍
影片中的三位女性,邱华梅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因为她一生都在与自己的命运做抗争。
考上北京的大学并当上律师,是她摆脱原生家庭阶层的第一次努力。
用她父亲的话说,农村谁家没有生儿子,是在村里是抬不起头的。我们努力了,但没办法。可是我要让老乡看看,虽然我没有儿子,但我的女儿比你们的儿子都要优秀。
而能在世俗异样眼光中,邱华梅坚持保留女性独立的思想,是她摆脱世俗观念强加在女性身上的第二次抗争。
邱华梅不是单身主义者,因为她还去医院咨询过冷冻卵子。只是她觉得自己还有许多目标要为之奋斗,更不想因为年龄的关系,就潦草地随便找个人就把自己嫁掉。
邱华梅与世俗观念所作的抗争,看似在捍卫自己的择偶标准与生活观,其实也在捍卫女性在婚姻市场的主导权。
当女性沦为婚姻市场中的一件商品,并随着保质期的临近而迅速贬值时,这种社会现实,是千万如同邱华梅一样的受过良好教育、高收入、有独立思想女性所反感厌恶的。
客观地讲,这样的现实,其实是中国社会越来越多的独立女性,在遵循自我的过程中,与传统世俗观念必然要产生的冲突与碰撞,也是她们为了争取独立而必然要承受的代价。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郭盈光,她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过一句话:
“女性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并应该有勇气承担自己的选择。”
-END-
【作者简介】
书影君,一个不懂法律的心理咨询师不是好影评人。
把电影读成诗,将文字变作光。
往期热文精选
把电影读成诗,将文字变作光
欢迎长按二维码关注“书影斑斓”
(注:“书影斑斓”公众号内所有文章均为署名作者的原创,欢迎转发朋友圈,如若转载请与后台联系。本文所有图片、视频除署名外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