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第二季(全十集)

点击加关注👉 诗文流韵
2024-11-26
《中国 》第二季 (2022)

中国人之所以形成今天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意识,是由无数时代的思想汇聚形成的,国家体系的建立核心是思想体系。


纪录片《中国》系列就是在梳理中化思想源变的过程。
2020年《中国》第一季凭借对历史解读的新视角和别出心裁的影像美学,及强势出圈的融合传播,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中国》第二季秉承“用影像著史”的制作核心,延承上一季的时代节点,讲述中国自盛唐拐点至辛亥革命的思想源变。采用“以人入史、以人述史”的制作手法,描摹出一个个影响中国命运的人与瞬间,并在原有“假定性美学”、“技术赋能”等的创作基础上,深化了对叙事的钻研以及对史观的系统表达。
如果说《中国》第一季是用性格鲜活与个性飞扬的先贤群像组成历史画卷,那么《中国》第二季就再向前一步,把波澜壮阔的社会演进,装进每一个鲜活的生命里。
纪录片《中国》大胆放弃了传统的剧情化叙事方式以及偏细节考据的纪录片风格,没有对阶段历史进行系统、连贯、全面的介绍,而是着力于摘择当时最具开创性和转折性的时间节点,用最具代表性、时代感和戏剧性的人和故事,展现当时中国的社会特征、思想趋势和行进历程。


从李白与杜甫的命运交错,到宋徽宗的艺术梦境;从忽必烈的大一统梦想,到孙中山矢志革命的奔忙身影,《中国》第二季用点亮中国历史大方向的“灯塔”人物,告诉观众--我们从哪里来,又将往何处去。
同时,纪录片在中国美学的创作上也更进一步,用奇崛想象还原场景,体现出主创团队不拘一格的创作意趣。
李白踏空而来,“诗仙”形象凸显;宋徽宗在艺术空间穿梭,汴京的繁华与国破的凄凉仿佛一场梦境;戏曲舞台影影绰绰,则是关汉卿留给后世的最大礼物。
随着年代的推进,《中国》第二季适当启用特效,在“假定性美学”表达上,融入写实表达,以一种独特中式表达,创造出独属于纪录片《中国》的影像风格。
在拍摄方式上,纪录片以宽画幅来呈现重要场景及历史时刻,呈现出独特的中国美学--其意蕴是古典的,而技法是现代的;其志趣是中式的,而表达具有世界性。
纪录片《中国》总导演李东珅表示,这样的碰撞结合在表达中国情怀、讲述中国故事的同时,也通过对人物自我和生活画面的渲染,激发想象力和参与感,构建出更加年轻化、现代化和多元化的表达,印证了中国精神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能力。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01 《惊变 》:李杜诗篇万口传,回溯中国文人精神故乡

一场日月同辉的诗人相遇


两千多年前,孔子与老子,一儒一道,开启了中国思想的源头。历史进入到唐朝后,李白和杜甫,一仙一圣,用理想和情怀向世人重现同样光彩。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传承第一季的思想源流,其中第一集以李白和杜甫为人物线索,讲述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相遇。片中,42岁的李白再次激情高昂地来到长安,却在目睹繁华盛世,官场争斗、皇帝冷落等失意局面后,远离庙堂寄情山水。而此时的杜甫渴望建功立业但仍前途未卜,奇妙的缘分和惺惺相惜的才情,让他们很快相熟。

 
闻一多先生形容此次会面为“四千年的历史里,除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他甚至将此次会面比喻为日月相会,天降祥瑞的伟大机缘。“李白和杜甫”的会面,延续着《中国》第一季“孔子和老子”的儒道思想,浪漫飘逸的李白与深沉厚重的杜甫,仿佛肩负着他们的使命,燃起中国思想谱系上熠熠生辉的火光,将中国诗歌文化推向又一个巅峰。

一次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转折


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政治、文化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之一。片中巧妙还原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叛的惊噩场面,造反的叛军、流离失所的百姓……宰相被杀、杨贵妃奔赴黄泉都没能遏制这场叛乱带来的影响,它开始从根本上动摇整个王朝。

 

也是在这场叛乱中,诗人杜甫亲历乱世之殇,开始把忧己忧家和忧国忧民溶为一体,书写感怀天下苍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本思想。作为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为现实主义打开视野,创作出“三吏”“三别”等长篇叙事诗,在当下仍具有触动人心的磅礴能量。


一种中国式的人生态度


世人只知李白放浪形骸,骄狂飘逸,却不知他也有兼济天下的政治抱负。李白渴望入朝为官大展拳脚,却在担任翰林学士后意识到,自己在皇帝眼里无异于占星卜卦之徒,理想化为笑谈。安史之乱后,李白乐观写下诗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他无畏且洒脱,始终积极以对,竭尽全力撑住跌宕起伏一生。

 
而目睹乱世纷争的杜甫,始终不放弃报效国家的理想,唐肃宗被这份忠义感动,赐予他“左拾遗”一职,这也是他一生做过最大的官。随着唐帝国的逐步崩溃,其仁爱之心远远超越个人凄楚命运,上升为以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崇高使命感,他终其一生,用诗歌完成儒家“立言”的使命,流露着仁爱,呼唤着仁政,将“诗”与“史”融合为一,滋养流传。

 

李白和杜甫,中国文学史上不分伯仲的“双子星”,以“进则儒,退则道”的人生姿态,在属于他们共同的时代里奔涌向前,映射“出世”和“入世”两种命运。最终成为影响唐朝乃当下中国思想文化的闪耀“星辰”,滋养每个中国人心中的情感沃土。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02《梦境》:重启“赵宋之世”的经济与文化盛宴


冠绝古今的艺术家

浪漫不羁的帝王

       命运的齿轮翻滚向前,一夜之间,生活散漫的端王赵佶被推上龙椅,成为宋朝的第八位皇帝。他的艺术造诣极高,崇尚“道教”和礼制传统,重视心性修养,喜爱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在器具用度方面极具考究。此时,北宋都市高度繁荣,瓦肆勾栏,酒楼茶坊,笙歌不停,这一切被记录在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


        赵佶钟爱绘画和书法,亲自掌管翰林图画院,招收隐藏民间的英才,其中包括18岁少年王希孟。片中,赵佶亲授王希孟绘制出享誉后世的名作《千里江山图》,此画用写意化手法渲染无限江山的雄浑壮阔,开辟山水画艺术新“境界”。回顾赵佶的一生,他亲历过都市的繁华,见过惊世绝伦的画作,写出过极具个性的瘦金体,还烧制出不可方物的天青色瓷器,宋朝美学发展也因他迈向新的历史高峰。

 

繁华的汴京城

彼岸如梦的精神家园

       作为皇帝,赵佶是勤勉的。他体察民情,关心百姓,即使远在深宫,也要感受人间烟火,这直接推动早期送餐服务在宋代出现。彼时的汴京城生机盎然,金银彩帛交易络绎不绝,芳树之下,四野如街市。为和普天下臣民共享幸福世代,他推行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建立类似现代社会中的养老院、孤儿院、福利院、公立医院等,对后世影响深远。

 
       宣和七年,金国兵临汴梁,流放到苦寒北境的赵佶,在对着北宋皇宫和祖先宗庙的方向跪拜时,只能远远怀想。他勇敢过、努力过、执着过,在王安石新法的基础上推出过系统的学校制度,还建议将医学、算学等技术课程纳入国子监管理,他始终没有忘记作为帝王的职责,其勤勉态度和悲悯情怀,给后世留下深刻印记。

 

骨血再续的赵宋

千古流传的中国文化

       宋代的针线穿引至今,每个人都是影像长廊的梦境编织者,他们是帝王、画家、词人、匠人……本片不仅讲述宋代经济、文化的源流演变,更反映命运与时代的“互文”,历史和文明的传承。赵佶应该很欣慰,他的儿子赵构在南京应天府建立了南宋,延续他的梦境。


      汴京失守后,一批杰出的北方文人为躲避祸乱,离开故国远渡江南,其中就包括词人李清照。此次南渡,中国的经济和文化重心得以向南转移。南宋延续了北宋的经济政策和文化传统,诞生了将儒家思想发扬光大的朱子理学。赵佶的千里江山虽只剩半壁,却依然如梦如画,绚烂无比。陈寅恪后来评价道:“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03《大都》:走近元大帝忽必烈和狂澜中的巾帼须眉


英勇睿智的帝王忽必烈

和他的大元帝国

18岁就失去父亲的忽必烈,在一夜之间成长为草原黄金家族的重要脊梁。随着灭金战争的胜利,强悍的大蒙古国称霸中原。此时的忽必烈隐藏锋芒,广泛接触汉文化,学习治理政权的“中国之道”。终于,时代的列车向他发出“上座”邀请,他要迎接的第一个重要人物即将登场。


 

此人是佛教萨满派新任“教主”八思巴。为了让八思巴提供行军支持,实现远征大理的抱负,忽必烈邀请这位功德超群的法师问法论道,最终被其精神信仰感染,商议合作开辟宏图伟业。此后,八思巴一直跟随忽必烈,陪他经历夺位大战并建立元朝,并被忽必烈拜为“帝师”,奉命创制蒙古新字,宣扬藏传佛教文化,让蒙、汉、藏更为融合。


 

忽必烈迎接的第二个人是汉人“道士”刘秉忠。在刘秉忠的辅助下,忽必烈以中原汉地的治国经验为参照,安民固本,建立汉臣体系、有效的典章法度和各项政治制度,强化对边疆地区的管理,从思想和文化上巩固了全国统治。后来,刘秉忠担任设计师,建造了一座穿越千年的伟大都城“大都”。大都承载了刘秉忠“开文明之治,立太平之基,光守成之业”的理想,影响后世深远,于今日北京有着划时代意义。



忽必烈的汉臣体系中,有一位大儒叫姚枢,他曾选择在乱世中归隐,接到忽必烈的邀请时已年过半百。当蒙哥把漠南汉地的军政事务全权委托给忽必烈后,这位智慧的老臣提早预料到了危机。他让忽必烈主动将自己的权限从军民兼领缩小为只掌管军事,为忽必烈积蓄力量、完成元朝大一统赢得了宝贵时间。


 

纳谏如流的贤者忽必烈

和他的后方智囊团

 

失去父亲庇护的忽必烈,没有意志消沉,在母亲的教育影响下,他变得愈发强大。他的母亲唆鲁禾帖尼,是一位仁慈宽厚又富有力量的女性,她长期在后方替黄金家族管理领地,比很多嗜酒黩武的男人更懂得治理之道。她引导忽必烈接触汉文化,教导他保持团结,征召汉族知识分子,广纳谏言,这对忽必烈的精神和人格塑造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间接对元朝大一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忽必烈影响极深的另一个女人,是他的皇后察必。当第一次与八思巴正式交谈时,忽必烈以领主的口吻对八思巴下达任务,让八思巴心生不悦,差点搞砸这次无比重要的合作。当时,还是王妃的察必劝谏忽必烈,留下这位卓然超群的法师,并主动化解二人的紧张关系,拜八思巴为师。她理性、宽容、善良,极具天赋的政治才能,在元朝建立之初,有效辅助了忽必烈。《元史》后来评价这位不寻常的皇后,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之,后有力焉”。


 

忽必烈和大元帝国背后的这些闪光人物,他们怀着伟大的抱负和高尚的理想,不畏厉风侵袭,在历史的长梯中拾级而上,使中国在经过漫长的分裂时期后实现大一统,让中国的文化和历史传统得到延续至今。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04《市井》:激活“市井文化”里的中国精神基因


“金牌编剧”关汉卿的市井人生


元朝初期,科举考试长期停摆,许多文人沉郁寂寥,找不到圣贤书的用武之地,于是混迹勾栏,与市井艺人为伍,其中也包括关汉卿。相传他出生医户世家,曾在金朝太医院任职。放弃“医户”身份,转型戏曲创作,是关汉卿人生的重要转折,他决定用戏剧抒发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因为才华卓越,关汉卿的名气很快在同行间传开,他在大都的瓦舍勾栏里,与剧作家和歌伎艺人相伴,生活如戏如梦。后来,他到江南生活,写下传世名戏《窦娥冤》,这部戏借窦娥之口,说出众多小人物的冤屈。他怀揣救世之梦,关心农民、商人、工匠等底层百姓之苦,关注鳏妇、妓女、乳娘等女性群体之难,以其在戏剧上的高深造诣,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戏曲时代。

 

市井“关汉卿们”的儒家文化传承

自小便系统学习过儒学的关汉卿,向往朱熹所处的被称作“东方文艺复兴”的黄金年代,他时常梦见自己回到朱熹到岳麓书院和张栻公开辩论的那年,那个充满“仁义礼智信”的理想社会。于是,他将这些儒家思想搬上市井戏曲舞台,先后创作出《拜月亭》《金线池》《绯衣梦》《陈母教子》中金榜题名的儒生,《单刀会》中刚勇无畏的英雄关羽,还有众多作品中清正廉明的、秉公执法的官员。这些人代表了他心中的儒道和礼制,寄托了他渴望入仕报国的理想信仰。

 
与此同时,关汉卿的莫逆之交杨显之,广结高洁志士,践行“助成教化”的儒生愿景;幼时国破家亡的白朴,坚守家国气节,终生不在元朝为官,元曲让他成就自我;马致远发起元贞书会,以戏为友,像先贤朱熹一样搭建独特精神憩所;杰出戏曲演员珠帘秀,坚守心中的自由理想,将终身托付给道士,遁隐风尘。这些与关汉卿置身同样处境的“市井青年”们,以不同的方式完成了各自的使命传承。

 
由于元代商业和市民气息浓厚,中国的文化传承得以走出宫殿、文苑和学堂,走向民间市井,实现前所未有的转型,喜闻乐见的市井文化传统得以延续至今。戏剧由此承担起“文以载道”的使命,下沉到市井乡野的儒家文化,从此更广泛、更深度地融入中国人的精神基因。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05《臣子》:张居正和海瑞的为臣之道和价值追求


“拯世宰相”张居正的经世致用之路

       成为内阁首辅,一直是张居正的梦想。23岁便高中进士的他,当时不懂得为人处世之道,在官场7年也未能达成夙愿,这让张居正很挫败,于是以养病为由,回了江陵老家。蛰伏的三年让张居正渐渐意识到,只有牢牢掌握权力,才有能力造福天下百姓。


      隆庆六年,在朝堂韬光养晦多年的张居正,敏锐窥见风暴的来临。此时的他,已不是当年张扬自负的年轻人,官场的历练让他变得老成持重。太监冯保与首辅高拱的朝堂争斗,最终以高拱被斗倒为结局,张居正则顺理成章接替空缺的首辅之位,距离理想更近一步。成为首辅后,张居正在政治上整饬纪纲,通过“考成法”激活官僚体系;经济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减轻人民的负担。军事上,重用名将戚继光,极大抵制了外患;农业上,任用河道专家潘季驯,有效治理了黄河……一系列举措促使明朝实现“中兴”之势。

 
      张居正始终笃定地坚守心中的理想信念,不顾个人名誉也要践行到底的精神,不仅让沉疴日重的大明王朝出现“海内肃清、四夷慑服”之盛况,其主导的考成法和一条鞭法,亦对后世影响颇深。

 

“模范清官”海瑞的人生价值与追求

       出生“贬官流放地”——海南的海瑞,从小便深受贬官的文人气节影响,注重人格修炼,不仅拿“道德之镜”检阅自己,也映照整个国家。巡按御史造访学宫时,地方官员无不屈身跪拜,唯独海瑞不跪,这让他成为明朝官场的另类,一度得罪了明朝整个官场的臣子。后来,升任户部主事的海瑞,得以进入朝廷中枢部门。他对嘉靖皇帝二十多年都不上朝,沉迷修仙的行为感到愤怒,于是写作长达三千字的《治安疏》,抱着必死的决心,抬棺上书进谏。海瑞对嘉靖的批判可谓是尖刻、辛辣,让嘉靖龙颜震怒。时任内阁首辅的徐阶,欣赏海瑞的忠勇刚直,在他的暗中保护下,海瑞幸免于死。

 

      清廉刚正的海瑞给了明朝官场极大的震慑,却也让他成为官场的对立面,他每到一处,就有地方官主动提出离职或请求将他调离。海瑞死后,人们在整理其遗物时,发现仅有俸金八两,旧衣数件,其丧事不得己在大家凑钱下才办理完。这位和官场格格不入的“古怪”臣子,收获了无数民心。据记载,海瑞死后“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时至今日,海瑞刚正不阿、清廉公正的价值追求,仍是后世学习的榜样。

 
      张居正与海瑞,他们并非完人,所言所行各有局限,但都笃定地坚守着自己的信念并践行到底,履行自己选择的为臣之道。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06《季风》:涌动于大明王朝历史的思想新知


多元并存的文化季风

 

明初,杭州府教授徐一夔接到一个重要任务——编写杭州府志。为完成任务,他决定走出书斋,深入民间,认真观察记录这座城市。当时,杭州商业发达,纺织作坊林立,作坊里的织工虽苦却怡然自得。于是,他根据织工生活的所见所闻,写就名篇《织工对》。该篇采访,记录了明代丝织业的发展,也为商业社会保存了一份独特样本,让后人得以真切感受到生动的历史图景。



纺织业发展的新风,或许透露出了早期资本主义萌芽,他使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视线,不再只停留于庙堂之高,也开始触达江湖之远。徐一夔始终积极联系实际,在市井坊间体察世事变迁,一直没有放弃个体的书写和表达,使大明王朝多元并存的文化图谱,得以借助他的文字和思想,流转传承。


 

浩渺壮阔的地理奇遇

 

公元1413年,一个叫马欢的年轻人,迎来了人生的第一次出海,率领船队的是朝廷内官监太监郑和。踌躇满志的郑和,带着整个中华民族对世界的好奇心,和他的船队开始第四次波澜壮阔的远航。郑和的船队载满了中国的瓷器、丝绸、茶叶等物资,以换取西洋盛产的香料、染料、珠宝等产品。翻译官马欢突然产生一个念头,他想要笔记录这难得的奇遇。


 

郑和七次下西洋,无疑是时代的壮举。但明朝的官方档案几乎没有记载,郑和本人也没有著述。马欢将航海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编著成《瀛涯胜览》,让中国人看到了浩渺无垠的世界。全球大航海时代的序幕借由马欢的书写,让中国与世界系上相互连接的纽带。



在众多立言者中,徐霞客显得尤为独特,22岁时他离开家乡,用行动丈量脚下壮阔的山川大地,同时从地质、地理的角度,用毕生光阴写就一部中国版的“大地之书”——《徐霞客游记》,为后世记录下这个季风吹过的伟大时代。


 

西学东渐的科学季风

 

明朝中期,西方传教士利玛窦带着他笃信的宗教和渊博知识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研读儒家经典,遍访中国名士广传教义,也结识了知己徐光启。当徐光启第一次见到《山海舆地图》时,内心无比震撼,他对世界的地理认知被改写了,利玛窦带来的新知识,如同汹涌的浪潮,冲击着他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利玛窦不仅带来了地理知识,还带来了西方先进的自然科学。徐光启突然意识到,真实的世界和过去认知的竟如此不同,他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实学”中来,将之作为救国的希望。他不但与利玛窦共同翻译了数学著作《几何原本》,还主持编撰了《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著名典籍,开启了明末“西学东渐”的先河。


 


明末商业化出版空前繁荣,坊间刻书蔚然成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吴有性的《瘟疫论》、潘季驯的《河防—览》、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等一批足以比肩世界的科学著述先后问世。借助商业化的出版方式,明代最为杰出的成就得以保存和传播,也让中国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印迹。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07《大帝》:重温康熙大帝的丰功伟绩



“少年天子”迎来传奇激荡的帝王时代


公元1669年,在把鳌拜的党羽调出京城后,年仅16岁的小皇帝玄烨,将鳌拜召进宫中,让一群身负秘密任务的摔跤少年,将其就地擒拿。这是一桩涉及权力更迭的大案,事态艰险,关系复杂,但玄烨仅用十天就全部处理完毕。这位年轻睿智的少年,以其对分寸的精准把握,避免了一场潜在的朝局动荡,也赢得了人心。至此,他终于拿回属于自己的权力,开启他传奇激荡的帝王时代。


鳌拜虽除,但朝中的不稳定因素还有很多。为了维护统治,玄烨决定撤藩。这是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也给新生的清王朝带来严重危机。下达削藩令后,引发“三藩”叛乱。此时的玄烨刚满20岁,但他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沉稳,因为他已无路可退。最终,在他的勇敢和坚持下,“三藩之乱”得以平定。他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变成为一个老成持重的英明君主。他的统治进入“快车道”,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使百姓安定,经济发展。这一切都离他理想中的“圣君之路”越来越近。




“千古一帝”开启满汉一统的盛世图景


满汉一统,是玄烨的心愿。为此,他以成为儒家经典中所描绘的“圣君”作为终生追求,而不仅仅是做一个好皇帝。他亲自参加祭孔大典,哪怕是在国家危难时期,也从未停止过“经筵日讲”,甚至史无前例地以君主身份,对孔子行“三跪九叩”之礼。为了提升汉官地位,玄烨力排众议,推行“满汉平等”国策,废除满族特权,以他强大的个人魅力和英明的政策,获得了满汉两族的认可,尽收天下士子之心,促进了满汉一统。



1722年,69岁的康熙皇帝走完他恢宏的一生,他尊儒教、研西学,从英勇无畏的少年天子,最终成长为“君师合一”的千古一帝。康熙皇帝一生勤勉,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在考虑这个庞大帝国的未来。他用一生走出一条远远超过前人的圣君之道,使历经明末战乱的中国不断发展向前,推动民族融合,开启百年“康乾盛世”。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08《觐见》:在中外“对话”中彰显反思精神和文化自信


横亘在中国和英国之间的文化隔膜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爱卿、前驻俄大使、高级贵族马嘎尔尼,在接到国王的委派令后,带着对中国这片神秘土地的向往,以及让两个“平等强国”建交通商的美好愿望,载着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工具和仪器,历经九个月的艰难航行,终于抵达中国的南部海岸。他对英国的科技和文化充满信心,相信此次定不辱使命。



此时,年暮的乾隆皇帝望着自己一手缔造的宏伟帝国,心中充满自豪,他认为清帝国是世界的正统和中心,是至高无上的存在。因此,他未将此次英国使团的访问行为视为“一个平等国家的使团前来请求建交通商”,而将其看做“海外蛮夷小国的使臣前来祈求称臣纳贡”。为了显示天朝威仪,他下旨要求以极高的礼遇接待英国使臣。



巨大的文化隔膜,横亘在两国之间。这时,唯一能讲中国话的13岁的“小斯当东”站了出来。因为聪敏可爱,他得到了乾隆皇帝的召见,被皇帝赐予随身携带的荷包,甚至还成为唯一被皇帝女眷接待的英国人。



古老帝国与新兴强国的力量对视


马嘎尔尼不远千里,带着四轮马车、钟表等精密仪器,希望乾隆皇帝被他带来的“礼物”吸引,从而加强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但这个友好通商的使命未能达成。当世界各国正开展第一次工业革命,努力迈向新时代之时,古老的清帝国仍旧蒙着双眼,活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进而逐渐落后于世界大趋势。


本片从中西双方视角切入,通过展现古老清帝国与新兴英国的文化差异和力量对视,呈现清朝由盛转衰的命运遭际。于当下,这种敢于反思自我、剖析自我的反思精神与文化自信,为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原创力和源动力。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09《实业》:中国“实业救国”第一人张謇的波澜人生


“儒生”张謇波澜曲折的仕途之路


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张謇和同时代的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希望通过科举之路,建功立业,大展抱负。但他出身“冷籍”,这使他的科举之路遭遇挫折。保守的父亲破天荒做了个大胆的决定,花钱买通别县的名额,让张謇冒名应试,终于考上秀才。正当他满怀信心准备会试时,命运再次捉弄了他。他因“冒名顶替”,成为被人要挟的把柄,最终拖累全家都陷入困顿。



仕途无望的张謇,一度变得意志消沉,直到遇见伯乐——时任南通州知州孙云锦。在孙云锦的帮助下,张謇“冒名顶替”的祸事得以平息,并成为孙云锦的私人秘书。后来孙云锦又介绍他结识了淮军重要将领吴长庆,成为吴府幕僚。其后数载,张謇随吴长庆东征西讨,直至吴长庆因政治斗争郁郁而终,才回到南通这个生养他的地方。


 

过去数年,张謇曾亲眼目睹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但回到南通后,他还是将理想寄托在了科举上,因为科举考试,是作为儒生的他心中唯一的“正统之道”。于是,张謇重启科举生涯,终于在42岁时,高中状元,再次进入政坛。朝廷上的政治斗争并没有停止,争权夺利的重要性,似乎超过了拯救国家本身,这让张謇极度失望,他的人生,开始走向另外一端。


 

“实业家”张謇救国安民的一生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遭受前所未有的耻辱。战争失利带来的创痛,激发了众多有志之士的爱国热情,其中就包括张謇。他终于意识到,清王朝已无可救药,他决定靠自己去开拓一条“救国安民”的新道路。在反复思考后,他选择了创办“实业”。


 

张謇开设的第一家工厂——大生纱厂,极具现代企业的气息,在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什么是“工厂”,更不知什么是“股票”的时候,张謇已公开向社会发行股票。随后的十几年里,张謇又创立了近二十家企业,这些企业遍布各行各业。他也尤为看重师范教育,专注技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并兴办女子师范学校。中华民国成立后,张謇的事业进入鼎盛时期。此时的南通,已被张謇改造成为一座新城。这里各式工厂的烟筒林立,朗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但他理想的“救国”模式,没有办法真正拯救中国。


 

袁世凯下台后,军阀四起。连年天灾、军阀剥削,再加上外国资本倾轧等,张謇的企业最终破产。他“兴办实业”的希望破灭了,开辟“救国之路”的愿望也最终落空。自他之后,众多渴望救国安民的“探索者”走上了历史的舞台,他们用青春和汗水奋斗毕生,为后辈避开国家发展中的路障,虽迭遭挫折,但报国爱民之心从未有丝毫减损,新的道路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开辟出来。




纪录片《中国》第二季 10《革命》



END

精彩推荐


宋词三百首全集朗诵、注释、译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微电影版合集(314集)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诵、注释、译文、赏析!

古文三百篇(全集朗诵、注释、译文、赏析!)

楚辞与屈原全集(原文、朗诵、释文!)

《诗经全集 》305首(原文、注释、译文)

“四书”:《孟子全集》原文+朗读+译文

“四书”:《大学全集》原文+朗读+译文

“四书”:《中庸全集》原文+朗读+译文

“四书”《论语全集》原文朗读、注、译文

百家讲坛:唐宋八大家

《唐之韵》(视频及解说词)

宋之韵,寻千年宋词文脉(经典收藏版)

《易经》全文诵读+译文+动画解读,值得收藏!

《道德经》全文诵读+译文+动画解读,收藏!

红楼梦 ▎第1-108集(全集)

《庄子全集》原文及译文(全)

《荀子全集》原文及译文

西游记┃第1-100集(全集)

纪录片《苏东坡》全集,没有如意的人生,只有看开的生活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诗文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诗文流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