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楚辞与屈原全集(原文、朗诵、释文!)

点击关注 ► 诗文流韵
2024-11-26

屈原诗朗诵与赏析:
第一篇 | 屈原《离骚》
第二篇 | 屈原《九章·涉江》
第三篇 | 屈原《九章·哀郢》
第四篇 | 屈原《九章·橘颂》:咏物诗之祖
第五篇 | 屈原《九歌·湘君》
第六篇 | 屈原《九歌 · 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第七篇 | 屈原《九歌·山鬼》 ||  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第八篇 | 屈原《九歌·国殇》
第九篇 |《九歌·云中君》
第十篇 |《九歌·河伯》
第十一篇 |《九歌·东皇太一》
第十二篇 |《九歌·大司命》
第十三篇 |《九歌·少司命》
第十四篇 |《九歌·东君》
第十五篇 | 屈原《九章·思美人》
第十六篇 | 屈原《渔父》
第十七篇 | 《九章·涉江》
第十八篇 |《九章·悲回风》
第二十篇 |《九章·卜居》
第二十一篇 |《九章·惜往日》
第二十二篇|《九章·抽思》
第二十三篇 | 《招魂》
第二十四篇 |《九辩(节选)》
第二十五篇 |《天问》
第二十六篇 |《远游》

纪录片:《屈原》全6集(视频+音频)

原文:屈原全集(文字版)

纪录片:《端午时节话屈原》合集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


屈原(约公元前340或339年—公元前278年),中国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宜昌)。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者,开辟了“香草美人”的传统,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屈原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以屈原作品为主体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之一,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3年,屈原逝世2230周年之际,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的文学成就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有些学者认为《大招》也是屈原作品;但也有人怀疑《远游》以下诸篇及《九章》中若干篇章非出自屈原手笔。据郭沫若考证,屈原作品,共流传下来23篇。其中《九歌》11篇,《九章》9篇,《离骚》、《天问》、《招魂》各一篇。

屈原作品想象最为丰富,词采十分瑰丽。《离骚》中大量运用神话传说,把日月风云,都调集到诗篇中来,使辞彩非常绚灿,他还突出地描写了三次求女的故事,以表达自己执兼比兴”,他善于用美人、香草,以喻君子;恶木秽草,以喻小人。通过比兴手法把君王信谗、奸佞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屈原与端午


屈原的作品充满了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其主要表现是他将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融入了艺术的想象和神奇的意境之中。风调激楚,是屈原楚辞风格。屈原由于受霄小的排挤陷害,使曾经对他十分信任并依靠他变法图强的楚怀王,对他产生怀疑以至疏远放逐;楚襄王当政后,更为昏庸,朝政日益腐败,楚国面临亡国的危机,而对屈原这样的爱国志士迫害有加。


诗人正直的性格,高洁的人格,爱国的行动,反倒都成了罪过。他将自己满腔愤激的情绪,发而为诗,形成了激楚的情调。这种激楚的情调,在《九章》中表现得十分强烈。


屈原的作品还以一系列比兴手法来表情达意。如他以鲜花、香草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以臭物、萧艾比喻奸佞或变节的小人;以佩带香草来象征诗人的品德修养 。这种“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使现实中的忠奸、美丑、善恶形成鲜明对照,产生了言简意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屈原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而且他所开创的新诗体——楚辞,突破了《诗经》的表现形式,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为中国古代的诗歌创作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后人也因此将《楚辞》与《诗经》中的中的“国风”并称为“风、骚” 。“风、骚”是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优良传统的源头。同时,以屈原为代表的楚辞还影响到汉赋的形成。

END


精彩推荐

宋之韵

古文三百篇

宋词三百首全集朗诵、注释、译文、赏析!

唐宋八大家

唐诗三百首全集朗诵、注释、译文、赏析!

唐之韵


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关注获取更多诗文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诗文流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