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回归:有灵魂、有情怀、有厚度(附第一季文案)
▲视频:《典籍里的中国》之永乐大典
▲视频:预告片来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启播
先贤以典籍为灯,照亮文化之路;今人借典籍作舟,畅游文明之河。
最近,央视节目又上新了!《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开启新一轮的文化遨游之旅。
△图源:《典籍里的中国》
在第一季里,节目为观众识读了11部流传千古、享誉中外的中华典籍,不仅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更在国内外成功掀起一波“典籍热”。
01
有人说:“《典籍里的中国》有灵魂、有情怀、有厚度。”
据了解,第二季仍采取“文化访谈+戏剧+影视化”的表达方式,以典籍作舟,扬思想之楫,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和传奇故事进行情景化呈现和通俗化解读。
而不同的是,第二季将利用全新技术,在更加广博的时间与空间维度上,诠释出新的境界与风貌。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的成功播出,让典籍这一蕴含着古代先贤深邃思想和智慧哲理的经典文献,闯入了当代人的精神世界。
如果说古籍是一块坚硬的岩石,那么《典籍里的中国》钻头之利、开掘之深、范围之大、效果之显著前所未有。
△图源:《典籍里的中国》
02
“如此一部大书,修纂过程克服千难万险,传承之路更是屡遭劫难,几经散佚。”
在新一季的首期节目中,通过演绎“布衣都总裁”陈济立志、悟道、修书的人生历程,带领大家识读中华民族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致敬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普通人对中华文化的坚守和对中华文脉的护佑。
为了让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节目特别打造了一场“陈济悟道”的戏份:
青年陈济遥看星空,每颗星辰都如一部典籍,各成体系的它们如何融为一体?望着湖水映月的景象,陈济从恩师谢应芳念过的诗中,领悟到“用字以系事,以事来明理”的关键。
古籍典藏浩如烟海,中华文明延绵不绝。
新一季节目在叙事方法、表达手段及舞美呈现等方面创新升级,让受众真切感受到文脉千年的欣喜、墨香犹存的沉醉。
△图源:《典籍里的中国》
03
一起来回顾,第一季的精彩文案吧!
◎第一期:《尚书》
本期选择“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讲述了以秦朝博士伏生为代表的“护书人”传承、守护《尚书》的流转故事,和以“大禹治水定九州”“牧野之战”为代表的书中故事,展现了《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以及“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
◎第二期:《天工开物》
本期节目在戏剧呈现上横跨宋应星的青年、中年、老年时期,以他和哥哥宋应昇、友人涂绍煃的珍贵情谊贯穿始终,讲述宋应星如何在六次科考屡次不中的逆境下,靠着兄弟们的支持与鼓励,把多年走访大江南北了解到的生产方式和工农技术都记载下来,最后写出《天工开物》。晚年回到家乡后,他耕读持家,把书中的农业和手工业的技术教授给乡邻,继续福泽百姓。
◎第三期:《史记》
本期识读的《史记》有着更广大的受众基础,这也使得节目敢于融会贯通更多的知识体量和更大的时空跨度,最终确立了以“家国一体”的大一统思想为主题基调,以作者司马迁子承父志、著书立说为核心,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带领观众穿梭时空,与二十多位同《史记》有关的先贤豪杰会面。
◎第四期:《本草纲目》
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故事,讲述我们的历史,每部典籍都凝聚着他们的智慧和心血。过去的三期节目,分别聚焦“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中国十七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天工开物》、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精心提取了民本思想、农本思想及科学精神、实录精神等深远影响后世文化的重要理念。
本期节目中,《典籍里的中国》以《本草纲目》为切口聚焦中华医学典籍,正是希望发挥文艺作品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增进大众对中华传统医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共同把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第五期:《论语》
作为一部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文集,《论语》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尽管作者是谁至今仍无定论,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论语》是孔门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人的仁德智慧,两千年的风骨性格,都蕴藏在孔子和弟子的对话里。
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苟无孔子,则中国当非复二千年来之中国。”一部《论语》,千古流传;一位老师,万世师表。本期节目以孔子和弟子之间的故事来讲述《论语》当中贯穿始终的“仁”的思想,致敬始终在历史的时空中凝望着我们一路前行的那道思想之光。
◎第六期:《孙子兵法》
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来说,与其说《孙子兵法》是一部兵书,更不如说它是给予我们生活智慧的“哲学宝典”。本期《典籍里的中国》将以追根溯源的方式,重温其作为“兵家圣典”的深刻意义和深厚内涵,共同领悟至今仍在指引着我们的“重战”“慎战”“安国全军”的思想。
本期节目把《孙子兵法》中蕴含的智慧与孙武著书立说、征战沙场的故事巧妙融合,进而让观众沉浸式地感悟古代兵法中“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历史真谛,也理解我们“以和邦国”“以和为贵”的血脉传承。
◎第七期:《楚辞》
提到《楚辞》,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其中最具盛名的《离骚》,或“天问一号”的名称缘起之作《天问》,但相信在看完本期节目后,大家一定会记住《楚辞》中另一首不朽的诗篇《橘颂》。
屈原的早期作品《橘颂》开创了诗歌咏物言志的先河,表面上歌颂橘树,实际是诗人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表白。生于荆楚之地的撒贝宁,自称是屈原的“小同乡”。这次拜访,撒贝宁特地带了一箱来自屈原故乡的柑橘,把老先生“甜”到泪流满面。
跨越两千多年的时光,屈原的热泪为何而流?假如亲见“天问一号”,屈原又会发出怎样的感慨?本期节目将再度上演一场动人的相遇,既在对话中感悟屈原为何叩问天道,又带屈原感受今天的中国人如何把最浪漫的诗写进宇宙,并一代代地延续他“路曼曼(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精神。
◎第八期:《徐霞客游记》
识读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之作《徐霞客游记》,它以徐霞客探寻长江源头的过程为主线,拟定了“高山如父,江河如母”的创作路线,带领观众在荡气回肠的“霞客行 ”中,感受这位千古奇人“朝碧海而暮苍梧”的人生理想,以及追根溯源、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第九期:《道德经》
识读中国哲学开山之作《道德经》,它以老子在守藏室期间的经历为核心故事,展现老子求道、悟道、传道的一生,求索“上善若水”的奥义,以此致敬伟大的哲学先贤,致敬伟大的东方智慧。
◎第十期:《易经》
古圣先贤仰观天文、俯察地理,在物换星移之间寻找乾坤变化、万物始终的规律。推天道以明人事,一部《周易》述天地之道,究万物之理,从思辨的哲学高度,揭示出先民对自然、社会、人文整体和谐的探索,集中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理想境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本期节目穿越了上古、中古、近古三个历史时期,带领观众识读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感受涵盖万有的深邃东方智慧,歌颂先贤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和美德。
写作范本
宋词三百首全集朗诵、注释、译文、赏析!
《唐诗三百首》微电影版合集(314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