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刊】空间正义与中国的新发展观
对于中国城市建设来说,2015年是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015年11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城市执法体制改革改进城市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15年12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同时明确提出了未来我国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
分析最高决策层关于我国城市发展的讲话精神,可以将我国城市发展与运行的任务、目标和归宿,归纳为规律性、全局性、系统性、持续性和宜居性五大总体指针。“十三五”规划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总体指针和五大发展理念的合二为一,正式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新发展系统,把我国城市区域发展和经济社会进步的理念提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肩负着现时期的重要历史担当,当下中国城市发展领域有大量理论问题需要思考,有众多实践需要展开。在此谨对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中国城市和区域的积极意义作简要论述。
创新:实施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和经济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品牌创新;加快主导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成长、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深度融合,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支撑作用;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新动力。
协调: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融合发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绿色: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开发和保护并重,保障水安全和能源安全,科学布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落实生态补偿机制。
开放: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内地和港澳以及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
共享:增加公共服务供给,实施脱贫攻坚工程,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就业创业,缩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健康中国建设。
基于“十三五”规划所蕴含的重要战略框架,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协调是发展的路径,绿色是发展的模式,开放是发展的保障,共享是发展的目标。五大发展理念共同建构起一个完整共生的新发展系统。
追本溯源,中国新发展观所面临的现实叠加压力,主要来源于我国长期依赖资本要素作为经济增长源泉,由此形成的经济模式、社会结构和治理体系,日益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战略转型需要。资本要素是塑造空间形式和推动空间生产关系转换的重要力量。长期以来,中国对生产性资本的偏执性依赖,导致在空间层面上产生了两类“空间非正义”形态:一类是空间失衡,另一类是空间失配。前者主要发生在较大地理尺度上的宏观区域发展方面,后者则主要反映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微观失调的现象。目前,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发生了普遍的空间转向,空间正义已经成为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视角之一。
基于物质资本大规模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产生“空间非正义”的重要基础。长期以来,包括中国在内,以国家动员为手段,依靠高储蓄率、高投资率实现经济的高增长率是缔造“亚洲经济奇迹”的重要特征。资本扩张型经济发展模式高度依赖于三个增长路径:一是大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降低交通运输成本;二是大规模推动专门化生产,降低产成品价格;三是以满足世界市场需求为目标,高度重视扩大出口。然而,过度依靠资本增量投入实现增长的发展模式暗藏着重大风险。这是因为资本扩张型经济通常会造成三个后果:一是轻视技术创新,二是导致本地市场发育滞后,三是造成区域同行业类似产品竞争异常激烈。一旦该模式赖以生存的两大条件无法满足,即规模经济效益出现滑落和无法长期连续廉价生产大量商品及服务,那么其发展模式必然出现坍塌。当国家意识到资本扩张型经济潜藏风险或已经面临经济下滑时,国家将继续祭出强势动员的传统手段,或者刺激农村向城市移民,实现城市人口机械增长,提高城市化率;或者吸引人口在城市集聚,提拉消费规模和实现市场需求多样化。即使上述手段在短期内奏效,也仅是推迟经济社会风险的爆发时点,而无法实现经济模式的根本逆转。
更重要的是,此种模式的基本路径连同惯常的补救策略,将引发或加剧经济社会的“空间非正义”程度,即资本主导和转化而成的生产关系,通过空间拓展和空间聚集两种途径,参与到城市财富积累和区域利益重新调整分配的过程中去。假设一个国家的幅员足够辽阔,地区差异足够显著,资本市场并非足够发达,资本供给并非足够充裕,此时资本要素的流动、区位选择和规模积累就必然出现空间分异,形成以资本的地理不平衡为表现形式的“空间非正义”现象。通常,仅有发达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其在经济和治理上较强的解决暂时危机的空间修整能力,将自身积累的危机与矛盾转嫁到国外市场,从而不在本国造成严重的“空间非正义”后果。而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市场还不具备转嫁矛盾的能力。
那么,包括中国在内的采用严重依赖资本扩张催动经济发展模式的国家和地区所导致的“空间非正义”典型现象主要有哪些呢?总体上,“空间非正义”具有多维度的呈现:第一,在宏观的国家层面上,主要表现为人口分布密度具有显著差别,资源和环境差异显著;地区经济基础和产业结构高度化差别巨大,抑制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第二,在大都市的区域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就业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就业空间格局表现出很强的中心集聚特征,就业高度集中于城市中心区域,就业的地理分布失衡。第三,在城乡关系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城乡收入差距经历了“U”字形发展路径,城乡收入差距及其增长率非常显著。第四,在城市内部层面上,主要表现为教育、健康、医疗、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和服务资源供给不足,状态不容乐观,同时,局部地区严重低于平均水平,地区间严重不均衡。前三项属于空间非正义的失衡现象,后一项则属于空间非正义的失配现象。
一是加快资本分孽进程。加快从单纯依赖物质资本增量投资的传统模式中转型突围,更加重视对人力和知识资本、社会资本的积累和培育,努力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强调科技创新的支撑地位。
二是完善资本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提升资本市场的市场覆盖范围和要素集聚功能;另一方面,改善资本市场在中心城市节点式集中的布局特征,实现实体交易市场的均衡布局以及现代市场交易功能的改造与提升。
三是做好资本转移规划。针对区域失衡现状,构建以项目合作开发、跨地区产业价值链构造、区域产业转移、产业协同集聚、区域创新网络等内容为主体的资本转移系统,具体做好涵盖资本转移的目标、方式、时空、路径和保障等方面的战略规划。
四是实现资本深化。依靠资本纽带,理顺政府、市场和企业关系,化解体制转轨中的诸多矛盾。同时,提高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劳动收入水平、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决定性作用。
(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