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新刊】九里山:民谣里吟唱的史诗
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
施耐庵在《水浒传》中仅用这首民谣就将一个金戈铁马的九里山永远定格在历史与传奇之中,使之名扬天下,广为流传。这首朗朗上口的民谣,不经意间将产生于人类历史童年时代的战争画卷展开,九里山也因此充满了英雄史诗般的悲壮苍凉与历史的深邃悠远。
琵琶曲《十面埋伏》是中国十大经典古曲之一。乐曲取材于韩信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于乌江,帮助刘邦最终夺得天下的故事。乐曲中最为传神的是“九里山大战”章节。琵琶以它独特的弹奏技法,将奔驰的马蹄声、刀戈相击声、呐喊声交织成生死搏杀、短兵相接的战争画面,将2000多年前发生在九里山的那场激战永远地定格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之中。演奏这首乐曲最著名的当属明万历年间北方著名的琵琶演奏家、被誉为“汤琵琶”的汤应曾,他恰恰是徐州邳州人,在冥冥之中似乎有着某种巧合与必然。
横亘在徐州城北的九里山,又名九凝山,因东西绵延九里而得名,犹如一道天然屏障。九里山山口北坡石壁上,镌刻着张爱萍将军题写的“九里山古战场遗址”八个大字。巨大的石壁充盈着古战场的肃杀与苍凉,让驻足者涌起一种想要即刻跃入古战场、跃上驰骋的马背去领略那几千年前战争厮杀场面的冲动。
九里山,被文史专家誉为“一块中国兵学通史的活化石”、“一座战争文化的博物馆”。徜徉在九里山古战场,仿佛可听到那鏖战厮杀、金戈铁马、刀枪撞击的肃杀之声;依稀可看到那残垣断壁的苍凉、山林树木的战栗、戟入血涌的残酷,感到王侯将相折戟沉沙、英雄兵败九里的无奈与绝望。现在的人们似乎无法抗拒历史年轻而又神秘的青春,不可抗拒地去追溯九里山,寻找古战场的渊源。
从舜帝为了拓疆扩土征服异族的部落之战,到西周周公东征占卜于九里山而平定叛乱;从春秋战国的晋楚争夺彭城之战,到楚汉相争时刘邦项羽彭城决战、韩信十面埋伏之战;从三国时期关羽砺刀九里山成就“过五关斩六将”的佳话,到南北朝宋武帝刘裕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争夺南北锁钥彭城的拉锯战;从唐朝末年宣武军节度使朱全忠与感化军节度使时溥在九里山的彭城争夺战,到明朝燕王朱棣为争夺帝位伏兵九里山而成就霸业,再到北伐时蒋介石率军配合冯玉祥、李宗仁攻占九里山击败张宗昌、孙传芳的直鲁联军之战……这些皆发生在咫尺之间有千军万马、转瞬便是人间千年的九里山古战场上。
如今早已远离了刀光剑影、金戈铁马的九里山古战场,在历史的进程中渐趋黯淡。那些经年依旧的阡陌下深埋的忠骨,那些曾被鲜血浇灌岁岁枯荣的蓑草,那些残垣断壁下的旧时刀枪,那些远处山梁上的苍松叠翠,都在默默地承载着历史的沉重与沧桑,经历着战争的血腥与洗礼,却给我们留下丰厚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历史匆匆而过,印记长存人间,如今的古战场已形成了以九里山为依托、以楚汉文化和战争文化为特色的风景旅游区。
经过千百年的披沙拣金凝聚而成,至今仍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和因楚汉而得的地名,它的滋生地现在已成为旅游景点。“磨旗石”是樊哙调遣军队插旗用的巨石。韩信以“十面埋伏”的计策在九里山把项羽军队重重包围,双方展开激战,樊哙立于山顶,以旗为号,指挥调遣汉军进攻。如今这块石头依然在九里山脉的团山之巅。从九里山的洪山口到小朱庄这一带被称为“马场湖”。传说项羽在九里山中了韩信的埋伏,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人困马乏,乌骓马忽然四蹄奔腾,跑起圆场,其他战马紧紧相随,无数马蹄竟踏出清澈的泉水,泉水汇成一湖,为楚军解困,马场湖遂因此而得名。在九里山脉象山脚下还有一口曹参古井。相传是曹参率军在此隐蔽潜伏三天三夜,仅靠一处山泉充饥,士兵仍保持高昂士气。后来人们发现此井终年不枯,且甘甜醇厚。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九里山古战场以它独有的历史厚重感,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达官显贵争相观瞻,并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在九里山白云洞曾留下“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的诗句;明代诗人马惠在樊哙伏兵插旗处写下“天空野烧连垓下,落日苍烟接沛中。唯有磨旗踪迹异,年年常见白云封”;清代乾隆皇帝题写的“神迹千秋仰,仙踪万古流”的楹联,至今仍镶嵌在白云洞门两侧。
几千年岁月流逝,冲刷了九里山古战场的血雨腥风,淡漠了战争的残酷,唯留下绵延的九里山脉,在孤独中怀想着远去的硝烟,见证着人世间的兴衰枯荣。无论岁月再走过多少年,也抹不掉历史的印记,时光只会将尘封的历史一层层揭开,我们总会在其中寻找到那份属于自己的感悟和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