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庆民盟80年 · 征文|由一张照片说起
2021年元旦的中午,孙儿替我在石画舫前拍了一张照片。晚上他将照片发来,看着照片,往事历历在目,夜不能寐,索性起床,提笔记下这一切。
这石画舫,又名不系舟,多年来停泊在南京总统府的西花园里。20世纪50年代中期,民盟南京市委会办公室就设在这西花园离石船不远的两层木质小楼内。那时我母亲刚从市内一知名小学的校长岗位上调到民盟南京市委工作。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往西花园跑,我在画舫的石桌上写过作业,在西花园的湖中网过小鱼,在花园的小树丛里捉过迷藏……到了饭点就到东面大食堂排队取饭。那无忧无虑的日子,至今想起来都甜蜜无比。有时到办公室里见到英俊高大的周维迅伯伯、严肃忙碌的徐瑛如叔叔、温柔漂亮的董瑞馨阿姨、给我刻过印章的鞠大哥……他们都是母亲的同事,对我都很好。似乎从那时起,我就和民盟结下了不解之缘。
好景不长,“反右”风暴席卷全国,我的父母遭了罪,父亲被关进牛棚,母亲独自带着我们三个未成年子女苦熬日月。岁月艰辛无需描述,在磨难中,我慢慢长大成人,师范院校毕业后我到苏北大丰县当了20年乡村教师,与同样是教师的爱人共同拉扯着三个女儿。
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与祖国的命运休戚相关。20世纪80年代初,我被调回南京燕子矶中学任教。1983年,学校民盟负责人要介绍我入盟。说实话,那一刻我是心有余悸的。想想我的父母1952年就加入民盟,他们一个是市立师范的教导主任,一个是游府西街小学教导主任,他们满腔热情地投入教育工作,积极参加盟内活动,结果在特殊时期遭到迫害。但转念一想,他们似乎从未动摇过对组织的信任、对未来的渴望。记得在恢复南京市盟基层组织的工作中,我母亲不知跑了多少个学校,吃了多少次闭门羹。其间民盟南京市委机关已从总统府迁入新街口上乘庵。那时父母亲住在晓庄师范宿舍区。母亲为赶公交车上班,摔断了腿,但仍拄着双拐坚持工作,她说要抢回失去的时间,为恢复盟组织作贡献。经过民盟南京市委机关成员的共同努力,市盟工作回到正轨。我父亲平反后又恢复了工作,他深受学生欢迎,各个班级都抢着要他上课……我目睹了父母对盟组织的忠贞,为他们对真理始终不渝的追求所激励。我也了解到民盟是由高素质的、有抱负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队伍,因此我怀着虔敬之心提交了入盟申请书。
正式入盟后,在民盟南京市委机关会议室我聆听过不少高质量的讲座;从《群言》《中央盟讯》中阅读了大量有见地的好文章;到各地市的盟组织参观学习过;在组织内结识了李嘉曾、鲍照恺、吴梦蛟、江家福、谢里彬等众多才华横溢的盟友;受到了民盟南京市委领导的关爱培养……我的阅历增加了,眼界开阔了,性格豁达开朗了。
加入民盟使我获益良多,我也要倍加努力工作,为组织增光。我多次被评为优秀教育工作者;我指导的30多篇学生作文先后在省市报刊发表,有的还被选入《全国优秀作文选》中;我担任支部主委后,先后推荐过近10名骨干教师入盟,我们的支部也被评为省市先进盟支部。
我的家伴随着祖国的兴盛,伴随着组织的发展起伏着、前行着……父亲69岁恢复副校长职务,72岁加入中国共产党,73岁被授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中国音乐家辞典》上称他为“音乐教育家”。我母亲退休后任民盟白下区退休支部主委,一直工作到近80岁。现在,我的父母都已作古,但他们生前对盟组织的忠贞不渝一直影响着我。我的大女儿从小在我父母身边生活,她在外祖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早早便对民盟组织产生了深深的向往。20世纪90年代初期,她在大学任教期间就申请加入了民盟。我一家三代70年的民盟情结,已在我们南京市盟传为佳话,盟友们称我们家是“民盟世家”。
石舫前的这张照片,使我想到我家50年代、80年代、90年代入盟的三代盟员与民盟结下的密不可分的情缘,这种深沉的情缘还将继续下去……
原载《群言》2021年第3期
更多精彩文章